学生的“异议”得到保护并步入正轨,使课堂充满着思辨、争议和理性,给我们的哲学教学带来了很多生机。
1.增强了学生学习哲学的自主性。例如,在哲学教材中,对于“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有两种表述:哲学常识上册第87页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第98页上却表述为:“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两种前后不一的说法,给我们许多学生,甚至一些教师对这一原理的学习、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可一位学生在认真理解了教材的基础上他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两者是统一的,前者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后者是指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中的“共性”,它只能存在于种种特殊性即“个性”中。学生的这一“统一”,不能不承认这是对教材不足的一个补充。
2.让哲学思维走进学生生活。例如在学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后,有些学生对质变的含义中“根本性质的变化”的度的把握不是很准确,部分学生就是自己借助类似“水变成水蒸汽,虽然两者的化学成分都是H[2]O,但它们的状态不同,是质变;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也是“质变”的生活实例,进一步明白“质变”中的根本性质可以是事物这一性质的变化,也可以是事物另一性质的变化。有的学生则更进一步提出“水在沸腾之前加热或不加热的过程中不是有蒸发现象吗,这是不是质变”的深究,使我们的学生超出教材中“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思考着“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也有量变”的辩证问题。(www.xing528.com)
3.使我们的学生在创新中提升自我人格。如在学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一位学生大胆地运用脑科学中宣传的“左右脑交接、逻辑性思维与形象思维互换”的原理,形象地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解,并提升了其他同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健全同学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事情是这样的:在学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内容后,许多同学还是觉得教材所宣扬的人生价值与现实相差太远,说教性太强,而当时我自己也没有特别注意去扭转同学们的这一“异议”。这时,一个同学征得我的同意,走上讲台画了一副草图,他说,如果把社会比作一个蓄水池,那人生价值中的“贡献”就是蓄水池的进水口,“索取”就是蓄水池的出水口,“社会要发展”就好比蓄水池的水要在循环中始终保持上升的趋势,那就必须一方面既同时打开进、出水口,另一方面又必须得保证进水口的水量大于出水口的水量。与之对比,这就是“贡献应大于索取”的道理,所以我们强调“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也不否认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一副草图,寥寥几句,虽然不能完全肯定他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应看到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们学生对这一问题理解的创造性,并言简意赅地把一个比较抽象原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也从这一创举中提高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总之,推行创新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是相同的,即都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要求等多方面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