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二哲学教学中保护学生异议的优化方法

高二哲学教学中保护学生异议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此下去,我们的年轻一代那谈得上创新,产生“异议”呢?在学生产生“异议”,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过程中,并不是学生的“异议”都是正确的。

高二哲学教学中保护学生异议的优化方法

1.认真捕捉学生“异议”,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大胆质疑。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事物不断发展,认识呼唤批判,一切以实际效果来评判,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每次上高二哲学常识第一节课时,我都会把马克思的这句话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写在课本的目录前头,以倡导学生在哲学学习中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社会提出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有了这一开始,我的学生曾经给过我这样一个难堪: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引用了大多数老师都会用的“白马非马”一例,对公孙龙割裂“个别与一般”的讽刺而达到帮助学生对这一原理的理解。可话音刚落,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对,他一指出老师在讲述这一典故时用讽刺的口气,这是对学术的不严肃;二告诉老师,对“白马非马”典故中的“非”字的不同理解,就会反映出不同的哲理:在“非”作“不是”“不属于”或“全异于”之解时,确实是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而作“有区别于”、“不等同于”或“有异于”之解时,则相反含有“个别不同于一般”的辩证思想。其实,我当然知道“白马非马”的争议,但当时,我还是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诚恳地接受了该学生的意见,并对该学生大胆质疑、为真理大胆抗争的积极态度予以表扬。正是这一师生“冲突”,深化了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全面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培养批判精神树立了榜样。

2.创建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表达“异议”的平台。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即使是那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当他们对某些问题有看法、有不同意见时,也会一吐为快。而真正能否激起他们经常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则取决于课堂的氛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为了维护“师道尊严”、“课堂秩序”,为了完善教学任务而会忽视教学主体的这一正常心理需求:要么“一言堂”、“满堂灌”,将学生打入“冷宫”;要么敷衍了事,偶尔提一两个“启而不发”的问题,点缀一下教学环节;而对“多嘴多舌”、“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发表意见的学生则不感兴趣或不予理睬,更有甚者,以刁难、取笑、挖苦等手段对待这类学生。这样一来,肯定将极大地挫伤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我们的学生也就要么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懒得思考;要么只能学乖,小心翼翼地顺从环境、妥协权威。如此下去,我们的年轻一代那谈得上创新,产生“异议”呢?他们因为连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都丧失贻尽了。同样,作为本应是教给学生智慧、教会学生思维的哲学常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为教而教、为学而学、一考即了的简单实用主义的短期行为中,也窒息了哲学的生命,哲学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尽管我们哲学教学一直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目标,但事实上很难落实。为改变现状,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尝试走出传统教学的制约,积极引进民主教学原则,设计情境,放弃师道独尊的架子,与学生作朋友式的交流,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奇谈怪论”,不仅不能轻易否定,而且要认真倾听、一同遐想。这样,学生的“敢想、敢问、敢说、敢创”精神得到了激发,在“异议”的争论中,学生更好地把握和深化了知识,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也大大增强。试想没有民主氛围,前面“难堪”中“白马非马”的辩证性内涵就可能难以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www.xing528.com)

3.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学生的“异议”走上正确的轨道。在学生产生“异议”,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过程中,并不是学生的“异议”都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保护学生“异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一定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的批判不致于偏离正确的轨道;要注意引导他们从反面、从错例中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鼓励质疑、大胆创新,并不是脱离现实信口开河,并不是“异议”越希奇古怪、越具有反叛精神就越好。例如在哲学教学中,其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许多同学在理解这些概念、原理时,因思维的惰性等原因作怪,经常停留在表面的、机械的、似是而非的状态,这样就往往因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在假象中徘徊而生出非议。这时,我们老师如果姑息放纵、不注意引导,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反而会给学生的正常思维造成混乱。依据本人的做法,对此种“异议”,就经常是先顺着学生的错误,大家共同去推导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异议”的荒谬性。其结果是,他不仅不会再坚持原来的意见,反而会促使他开动脑筋、积极探索的欲望,提高他对相应问题的理解能力。这种引导法我自己冠名为“顺错扬正法”。如在学习“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原理时,为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我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利特的名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加以佐证,再引用克拉底鲁的“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句子让学生谈认识。这样“异议”产生了,思维活跃、理解透彻的同学知道,在学习这一原理中虽然重要的是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但也不能否定静止的相对性,因而发现了克拉底鲁的错误;而另一部分同学脑子转不过弯来,他们认为,既然说运动是绝对的,那河流当然随时都在运动、变化,人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前后情况也就不同了,所以克拉底鲁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如何促使后一部分同学思维的急转弯呢?如果老师武断地否定他们,显然,不能使他们信服。这时,我灵机一转,顺着后一部分同学的思维,借用一个故事,解开了这一疙瘩: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利特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马上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他无话可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