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诗描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的愁苦。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每两句诗演绎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奇树”“繁花”“怀袖”“远路”蝉联递变,起、承、转、合,展开诗意,让读者看到女子深挚丰富的情怀。(www.xing528.com)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盛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就是女子的居所庭院,绿叶繁花之间流淌出盎然春意。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那么充满生机。注意“奇树”这个意象,长于庭院,枝叶繁茂,开满鲜花,芬芳四溢,沁人心脾。不同于郊野山坡之树,它见证了一个女子的深闺生活,折射出女子如花的相思。说是“奇树”,不说“嘉树”“佳木”,不只是赞扬此树的清美风姿,旺盛生机,更有特别的感情蕴蓄其中,神奇,亲切,惹人联想,似曾相识。何种感情呢?与花有关,随花而生,如花绽放,相思是也。诗人用绿叶烘托鲜花,用鲜花点缀绿叶,突出花朵的芬芳滋润,沁人心脾。李商隐有诗云“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虽然是安慰为情所困、相思成疾的女子,其实蕴含相思如花,随春绽放的意味。对于深居庭院的女子来说,庭院就是她的生活天地,孤单,寂寞,度日如年,无聊至极。因此,对于季节的变化,物候的荣枯,格外敏感,格外动心。她或许会想,我的青春容颜如花美丽,悄然绽放,我和丈夫早前也曾花前树下,卿卿我我,耳鬓厮磨,我们也曾享受过一段甜蜜美妙的时光,可是,今天啊,那个人远在天涯,这个院子冷清寂寞。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攀”枝条,“折”花朵,“遗”远方,三个动词从近到远,细致曲折,揭示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所思所忆,久积于心,无从表达,无人倾诉,及至看见花开艳丽,才敏感意识到自己不也是妙龄女郎如花青春吗?青春正在绽放,相思需要表达,她想到了最美的鲜花,可以传递最真的思念。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啊,你可知道我在想你?一束花代表一份情意,一个念头代表一生等候。深闺女子,满园相思,如红杏伸出墙外,如芬芳飘荡远方。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花、人相映,情意芬芳。于花而言,刚刚摘下来,沐浴春光,滋养水分,鲜艳绽放,吐露芬芳,以至花香缭绕,充盈衣袖襟怀之间,令人陶醉不醒。于人而言,拿在手里,捧在怀中,凑近闻闻,馨香醉人,想到远方的心上人,想到给他寄去一春相思,一腔赤忱。多么希望他能够体会得到深闺的愁思苦恋,多么希望他能够早日回家,共诉衷肠。可是,这一切都是一厢情愿,都是梦幻一场。道路遥远,万水千山,行踪难定,久未通联,这束美丽的鲜花又如何能够抵达他的身边,这份浓烈的思念又如何能够让他知晓呢?“路远莫致之”,留下一片遗憾,一腔惆怅。注意一个“盈”字,表面写花香馥郁,萦绕襟怀,其实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久久站立,目及远方,愁思翻滚。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一个人站在树下,站在自家的庭院里,心却随着芬芳的花香,飘荡远方。
也许是冥思苦想,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她突然觉悟,我这是何等荒唐,何等幼稚,天遥地远,山川阻隔,这一束花又怎么能够抵达远方呢?相反,花期短暂,生机萎靡,很快就要枯萎了,凋零了。经不起时间的消磨,经不起风雨的吹打,人也会和花一样,日渐憔悴,日渐衰老,心上人啊,不知道何时能够回来。《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生竹》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来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是明白说出,而是留给读者去体会。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这样的情感意绪,也许就如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一个个希望,一个个失望,到头来也许“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也许“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葬花吟》)。
前面六句极力赞美花的珍奇美丽,最后两句,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大起大落,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