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王维送别朋友元二出使安西,苦苦挽留,深情咏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朋友此去是阳关以西,大漠戈壁,穷荒绝域,说不准就有可能一去不返,长留塞外,因此王维一杯接一杯劝酒、敬酒,盼盼延宕离别的时间,让自己能和朋友多待一会儿。阳关以西,边关塞外,行人稀少,形势危急,元二此去,远别朋友,远离亲人,远隔故园,自然免不了思乡怀亲,念友恋旧。
和元二只身远行,奔赴边关相比,岑参则要幸运一些,也要脆弱一些。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职,告别长安妻儿子女,父母双亲,单枪匹马,踏上征途。黄沙漫漫,尘土飞扬。一路荒芜,一路思乡。途中忽然邂逅一位相识的使者,凑巧使者奉命返回京师,岑参托使者给家人捎去问候,报个平安。随口吟诵出一首《逢入京使》诗篇,抒写自己的愁苦乡思。
不知西行多远,不知过了多久,诗人有幸邂逅故旧,翘首东望,长路漫漫,不禁愁涌心怀,老泪纵横。好久没有看见故园,好久没有团聚亲人,好久没有晤谈朋友。这一刻,面对入京使者,面对故园相识,诗人岑参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这一望,望穿时空,神驰千里。这一望,儿子思念父母,父亲怀想儿女,丈夫惦念妻子。那些熟悉的山水渐渐远去,那些亲切的面容渐渐模糊,那些温馨的场面渐渐暗淡。(www.xing528.com)
诗人才华横溢,志存高远,西行就职,期盼建功立业,名留青史。但是,诗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儿女亲情。这个时候,格外想家,格外难舍。复杂的内心,深刻的情思,交织在一起,化作倾盆泪雨,稀里哗啦,淋漓尽致。诗人写自己,双袖擦拭泪水,衣衫沾湿浸透,用笔夸张,情真意切。白居易当年聆听江湖艺人琵琶女演奏,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岑参听闻使者返京,回归故园,怎能不向往,怎能不羡慕?
泪水为故乡而流,泪水为远方而洒,泪水为自己而下。
读到这些眼泪湿透衣襟的句子,不能不动容,不能不震撼。想想吧,热血男儿,志在四方,仗义远行,谋取功名,何等豪迈,何等威武。可是,还能如此心思绵密,情意深长,思家念亲,眷恋故园,多么真诚,多么率性。回首当今社会,更多的人追逐权力与地位,贪慕金钱与美色,整天挖空心思,钻营拍马,忘记了故乡,疏远了亲人,泯灭了良知。心灵变得僵硬而粗糙,情感变得冷漠而自私。和思乡流泪的岑参相比,活着无情无义,交往唯利是图,追求劳心劳力,太浮泛,太浅薄,也太变味了。这是我们需要的生活吗?
岑参泪眼婆娑,感慨唏嘘,有太多的话要向故乡倾诉,有太多的思念要向亲人表达,有太多的艰难需要朋友排解,可是,马上相逢,行军旅途,匆匆一别,无纸无笔,无墨无砚,何以倾诉?何以表达?千言万语一句话,请您帮我捎去对亲人的问候,请您告诉亲人我一切平安吧。浓缩就是精华,平淡才见真情。简简单单一句话,说在一路西向,黄沙漫漫的征途上,说在风尘仆仆,马不停蹄的关键时刻,具有特别的情味,丰富的含义。要问千秋百代之后的你我读出了什么意味和含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能想象多远,你就能理解多深,你要想象多远,你就可以想象多远。诗无达诂,众说纷纭,也许就是诗歌的一种魅力吧。
换个角度看看,假设诗人身边带纸带笔,立即下马,倚马千言,信笔滔滔,事无巨细,一一呈现,情意虽然真切,滋味即刻减少。于诗歌而言,贵在含蓄,以一当十,岑参一句报平安,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浓缩万千情意,凝聚刻骨相思。于诗人而言,走马西行,匆匆忙忙,来不及多说,不可能书写,一句话足以表达最想表达的情意。
唐代诗人张籍《秋思》也是抒写自己对故乡家人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和岑参境况不同,张籍客居洛阳,目睹秋风渐起,触动思乡情怀,下笔千言万语,诉说刻骨乡思,唯恐言语不尽,情意不达,临到行人要走的时候,又拆开信封,添加几句。万千言语,添字加句,就能表达诗人的万千情意吗?永远不可能,语言在真情实意面前,永远是落后的,甚至是苍白的。不过,张籍的感人之处在于一个细节,临行开封,折射出深重情意。相比而言,岑参的传语平安,要言不烦,胜过千言万语,情意丰富无限。两位诗人,两种情境,异样方式,一样乡思,一样感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