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依据本研究的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内容选编原则及课程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点,将本课程分年段实施。
1.小学民族音乐课堂教学之低年级实施策略
(1)听赏感受,体验民族音乐之美
基于国家课程设置、上海市音乐课程标准,依据研究校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围绕教材实施常规教育及拓展教育,在低年段学生的教学中主要运用听唱、肢体表现等方式建立对民族音乐的基本感受,使其愿意感受民族音乐,初步具有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能逐步养成喜爱民族音乐的态度。在教授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关民族音乐的各项艺术体验活动,让其对民族音乐进行体验和模仿,初步形成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习惯,初步体验民族音乐的美感。下面是具体课例。
课例1:草原就是我的家
本课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唱蒙古族风格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和风土人情。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尝试运用感受、听唱、律动等方式建立对蒙古族音乐的基本感受。
在教学中,笔者首先播放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音乐——《下马酒》,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辽阔,同时观看教师模仿献哈达、敬酒,初步感受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接着,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草原就是我的家》为背景音乐,介绍在中国地图里内蒙古的位置,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居住环境,总体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貌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蒙古族的文化,还在不断地聆听本课需要学习的音乐,引导学生在听觉领先的策略中,潜移默化地熟悉音乐。最后,让学生伴随着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运用蒙古族特色的律动形式自由体验音乐情绪,在聆听音乐后,和教师合作演唱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蒙古族音乐宽广、高亢的特点,并能在音乐伴奏声中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本课的学习旨在各种民族音乐活动中体验、模仿、学唱歌曲,更加适合二年级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教师通过聆听、感受、模仿、体验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充分体验民族音乐的美感。
(2)感知模仿,表现民族音乐之美
低年段的学生在充分体验不同的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感知模仿,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进一步了解部分民族音乐的基本要素,并进一步模仿该民族的歌舞,如蒙古族音乐的音域宽广、情感深沉、草原气息浓厚,他们的舞蹈有筷子舞、酒盅舞等民族特色舞蹈,乐器有马头琴等。维吾尔族的音乐热情、奔放,音乐节奏清晰,多弱起及切分节奏,他们常用的乐器有冬不拉、热瓦普等。在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的音乐基本要素之后,他们能自然、有感情地简单表现所学民族的音乐。
课例2:民族花一朵——蒙古族
本课的设计旨在课例1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升,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表现出蒙古族音乐之美。现针对蒙古族音乐进行更加充分的体验,并能够使其感知、模仿蒙古族特色舞蹈,简单表现蒙古族特点舞蹈。
讲授这节课时,教师首先设计了引领学生进入“蒙古草原”的音乐情境中,通过玩蒙古族的盛会“那达慕”大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蒙古族的风俗文化,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中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回忆《草原就是我的家》,结合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想象自己站在蒙古草原上舞蹈。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蒙古族舞蹈并一起来学一学蒙古族的特色舞蹈——筷子舞,即舞者双手运用筷子按照音乐的节奏敲打手部、肩部、腿部等,筷子敲打的声音清脆、节奏清楚、活泼明快,教师采用逐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筷子舞。另外,挤奶舞也是表现蒙古族劳动的舞蹈。该舞蹈有简单地模仿蒙古族劳动人民挤马奶的简单动作,还有蒙古族特色的笑肩等动作。挤奶舞让学生在感受舞蹈艺术魅力的同时,还能感受蒙古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整堂课,教师通过充分的体验、模仿、感知、表现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族人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感受蒙古族舞蹈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并将自己学到的舞蹈动作在歌曲表演中加以实践。
本节课在充分体验蒙古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模仿、了解蒙古族的音乐元素,引导学生能自然、有感情地表现所学的民族音乐。
2.小学民族音乐课堂教学之中高年级实施策略
(1)感知鉴赏,提高民族音乐学习能力
基于国家课程设置、上海市音乐课程标准及研究学校高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情,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材实施常规教育及拓展教育,具有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喜爱民族音乐及民族音乐文化,能健康向上地表达民族音乐情感,能发扬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共同表达音乐。在听、动、演、赏、创等多种民族音乐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聆听、感受、模仿、合作等方法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民族音乐学习能力,使其领悟各民族的音乐基本要素及音乐文化;了解一定的民族音乐基础知识,了解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逐步拓宽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视野,让其掌握简单的民族音乐基本特点。
课例3:新疆是个好地方
本课选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三年级第二学期学唱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征,教师在教授《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首歌曲时,要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听、动、演、赏等多种民族音乐实践活动,以进一步提升民族音乐学习实践能力,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基本要素和音乐文化。
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整体感受歌曲,在感受歌曲的同时运用多媒体带领学生领略新疆的美丽富饶,调动学生学习该民族音乐的积极性。这也是音乐学习中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对音乐有了整体感受之后,教师再通过介绍这片美丽富饶的国土上居住着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让学生了解维吾尔族音乐优美,节奏鲜明,情绪欢快活泼的特点。维吾尔族主要的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普等,这些非常有特色的乐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在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演唱的内容,体验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这首歌曲介绍了新疆各地的丰富特产,歌曲中这样写道:“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富饶的花园结瓜果,肥沃的草原放牛羊。伊犁河的苹果甜又大,吐鲁番的葡萄把名扬,阿勒泰的金子闪闪发光,和田的玉石更漂亮。”从这些歌词中让人感受到新疆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时,学生在被歌曲深深吸引的同时,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异域风格和维吾尔族音乐特有的切分节奏。最后,在模仿、律动体验、合作学习等音乐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掌握维吾尔族音乐的基本特点。
本节课在聆听、感知、合作演唱等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民族音乐学习能力,让其领悟不同民族的音乐要素和音乐文化。
(2)学科整合,实践民族音乐之美(www.xing528.com)
二期课改的深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与课程间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艺术教育也不例外。在高年段学生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及学习能力,因此,在高年级教学的过程中,加大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挖掘其他学科课程民族艺术教育元素的同时,拓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渠道。例如,在语文学科中开展关于部分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和传说故事的分享和调查,配合课程实施了解民族音乐中所介绍的民族历史、音乐发展等知识;美术课程中,引导学生了解部分民族的服饰、民族特色造型等,将视觉与听觉艺术相结合。通过学科整合,引导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族风情,从而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特点,在不断听、唱、奏、说、画等实践活动中,实践民族音乐之美。
课例4:民族花一朵——维吾尔族
本课的设计旨在课例2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升,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表现出维吾尔族音乐之美。现笔者针对维吾尔族音乐,让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感知,并使其能够模仿、表现维吾尔族特色舞蹈,简单表现具有维吾尔族特点的舞蹈。
在初步介绍、演唱维吾尔族的音乐基础之上,教师进一步对维吾尔族音乐进行课程整合教学,拓展民族音乐的学习渠道。复习演唱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之后,根据歌曲中的新疆特色地点、特产等,引导学生了解维吾尔族的人文风情、饮食文化、服饰、民族特色造型等;将人文素养、视觉与听觉艺术相结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族风情。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身体律动实践民族音乐之美,学跳简单的维吾尔族“手鼓舞”。与此同时,介绍不同的维吾尔族舞蹈种类,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的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特点,并通过欣赏手鼓舞,介绍手鼓舞,使其学跳手鼓舞,感受维吾尔族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特点,体验维吾尔族人们庆祝节日时的愉悦心情。在体验舞蹈的欢乐氛围时,通过教师的示范,拉近学生与民族舞蹈间的距离,提升他们对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使其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在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选取一个年级开发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将民族音乐校本课程设定为必修课程。在必修课中,保证该年级全员参与,将配合课程内容实践民族音乐,包括演唱该民族歌曲、学跳并表演该民族舞蹈等,以确保学习的全民化、系统化。
(二)小学音乐活动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实施策略
1.小学民族音乐活动低年级实施策略
(1)参与兴趣小组,培养民族音乐实践兴趣
依据教师专业及学生家长资源,开展民族音乐兴趣小组活动。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兴趣小组可以以舞蹈小组、合唱小组为主等。舞蹈小组主要为喜爱民族舞蹈的学生提供平台,舞蹈小组的学生可在早上开展排练活动。学习舞蹈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形体,还能提高学生民族艺术修养。教师还可以组织合唱小组,为喜爱唱歌的学生提供兴趣小组。我国有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歌唱作品,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难以满足学生对歌唱作品的需求,通过兴趣小组,不仅可以教授学生提升歌唱水平的方法,还能借此引导学生接触和演唱不同民族的歌唱作品。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具有很大的作用,能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2)参与艺术综合实践,交流民族音乐表现能力
作为低年级的教师,要让学生喜爱民族音乐,乐于交流民族音乐。因此,在学校活动中,除了开展兴趣小组提升民族音乐技艺,还要搭设交流民族音乐的平台,引导学生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学校可以将低年级艺术节活动设定为民族音乐交流活动,以民族音乐文化为主题,根据各阶段所了解的民族音乐文化选择性地进行展示交流。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一环。在校园布置中,让民族音乐文化随处可见,将来自不同民族的音乐、民族的特色展示在校园文化墙上。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努力提升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技艺,让民族音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2.小学民族音乐活动中高年级实施策略
(1)参与兴趣小组,提升民族音乐实践能力
高年段的兴趣小组,依据教师专业及学生家长资源开展民族音乐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可分为舞蹈小组、器乐小组、合唱小组等。通过低年级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民族舞蹈会有一定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提升舞蹈兴趣小组的要求,让舞蹈的学习不仅提高学生的形体塑造,更提升学生的民族艺术修养。器乐小组以民族乐器为主,学校可组织先开展民族打击乐、古筝、葫芦丝等较为常见的且较易掌握的民族乐器小组,这样不仅能通过技能学习提升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素养,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合唱小组可以为喜爱唱歌的学生提供演唱条件。我国有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歌唱作品,高年级学生可在低年级学生的学唱基础上,提升演唱民族音乐歌唱作品的难度。通过兴趣小组,学生在不断提升歌唱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接触和演唱不同民族的歌唱作品。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实践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2)参与各项艺术活动,拓展民族音乐表现能力
①校、家、社共促成长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演唱、表演、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可以把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带到家庭、社区,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让民族音乐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发展。
②传统、现代融合发展
传统的民族音乐可以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活力。民族音乐的展现也可以是多元化的,除了唱、奏、演,还可以有说、念、画等动静结合的艺术之美。通过民族音乐的教学,在不断挖掘和发展学生民族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喜爱感,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民族音乐艺术表现的热爱。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感知、体验民族音乐,并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在民族艺术实践活动中能表现、创作民族音乐,逐步形成对民族音乐艺术的鉴赏和评判能力。
③学以致用促成长
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音乐文化节”活动。通过兴趣小组的学习、班级的宣传、学生个人的参与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校园民族音乐文化节”活动中。民族音乐文化节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包括民族音乐知识问答、民族音乐技艺展示、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等方式。通过一系列活动,评选出不同项目的最佳集体和个人,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民族文化活动中。通过这一系列的民族音乐文化活动,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民族艺术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更明确自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关于民族音乐技艺的才能。并通过活动,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校外公益演出及比赛,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音乐成果也需要不同的展示平台,不少社区、机构、这回公益演出等能够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所学的民族音乐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这对自己也是很好的激励。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学校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关心是学生的动力,家长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支持是基础,而社会可以为学生民族文化技艺的传播搭建良好的平台,三者缺一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