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要强化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于个别课程的改革,要从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树立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充分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是现代音乐教育立足发展的根基,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引进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是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民族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
通过当地的音乐教育机构,采访收集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如地方戏曲、乡村小调、鼓子秧歌等。将其引进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内,让学生了解、掌握、感受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将民间艺人和当地的表演艺术家作为“活性”资源引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授课,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将他们自身最具特点的民族音乐演唱演奏专长传给学生,这是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另一种做法。例如,“一勾勾”地域的中小学可以请“一勾勾”剧团的老演员走进学校,给学生讲授有关“一勾勾”剧种的曲调、风格、唱腔、韵味等内容,并请民间艺术家们为学生亲自表演,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挖掘本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城乡、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备的差别。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虽然落后,但我们可以挖掘我们身边特有的音乐资源,除了引用当地的民间曲艺、小调,还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中小学生天天接触和谐的自然风景,随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唱,牛羊的欢叫,拖拉机的轰鸣,走村串乡的叫卖声。这些来源于生活的音乐文化资源,如果能引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那将是对音乐文化资源充分的利用。
(二)自己编撰民族音乐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也安排了一定比例的民族音乐内容,在教材的后半部分也增加了本地乡土音乐的内容。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使用率很低,尤其是民族音乐教学还没得到重视。为了确立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制自己使用的音乐教材,尤其是编制一些含有本地区地方音乐的民族音乐教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音乐环境中学习音乐,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编制民族音乐教材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思想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
“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总方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民族音乐教材在选择编制内容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并且还要通过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民族音乐作品来体现这一思想性。教材应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体现音乐教育规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让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目标。编制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想使学生热爱喜欢民族音乐,首先必须要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所选的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编制教材时应该注意的。例如,在编制地方民歌时,可以把每首民歌的故事情节和创作背景编写进去,让学生每唱一首歌曲就像自己在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把自己融入歌曲的情境中,抒发着自己的真挚情感。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无形中形成一种民族音乐思维,从而确立民族音乐在他们心中的主体地位。
3.教材的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及审美认知规律
我国民族音乐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风格特点各异。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音乐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在还不稳定的年龄阶段,他们无法对社会上的黑白是非做出公正的判断,缺乏评价、辨别的能力。因此,在选择内容时,应选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民族音乐,其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并具有一定审美意义。
4.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所编教材要具有一定的科学准确性,不能盲目地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念,擅自改变地方民族音乐的“味道”,从地方音乐的旋律、曲调、节奏及谱例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考察访问,使其科学准确地体现在所编的教材中。只有这样,传承民族音乐才有价值。
(三)创建民族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这种活动包括两个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的行为主体,学生是学的行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由于音乐自身的特殊性以及音乐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与包容性。它既包括各学科通用的教学方法,也具有音乐教学自身独特的个性。民族音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部分,除了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还要建立适应民族音乐教学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创建相应的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以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教学方式,确立民族音乐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民族音乐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www.xing528.com)
1.体验
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感知音乐要素的基本特征,体验音乐的情感,进而想象音乐内容所表现的各种意境,理解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具体分为以下三种
(1)聆听体验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欣赏民族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聆听民族音乐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能有深层次的感受理解,并获得民族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例如,通过欣赏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体验那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气势磅礴的音调之美,并通过艺术作品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坚强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学生能够体验到一种人世间的真善美;听琵琶曲《十面埋伏》,不仅能体验到我国民族音乐的美和我国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成就之高,还能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古战场的情景。
(2)感知体验
感知体验主要通过学生观看教师的实际操作或使用直观教具,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来体验音乐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技能技巧的练习,教师通过范唱、范奏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来体验民族音乐的艺术特点。要让学生掌握某种民族乐器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挂图或把乐器拿到现场,通过让学生观察触摸获得感性认识;要让学生掌握戏曲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录像、VCD、电脑等多媒体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来体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直接和有关的演员或民间老艺人交流,以获得第一手材料或通过演员和民间艺人的表演,直接感受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3)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是指通过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民族音乐的情境,让学生获得有关民族音乐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室里设置民族风情的背景,播放民族特色的音乐,穿戴民族服饰,摆放各种民族乐器,挂置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家画像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实践
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参与各项艺术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音乐、表现创造音乐、正确评价音乐的教学方法。具体分为以下三种。
(1)练习实践
这种教学方法是最普通不过了,几乎每一本有关教学方法的专著里都涉及了练习法。练习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反反复复地做某些动作来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教学生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时,要先知道四川民歌的特点就是歌词语言丰富多彩,幽默而风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衬词衬句的大量运用最富有地方特色。《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句中就大量使用了牛的吃喝声和模仿锣鼓声的衬词。这些衬词使这首山歌更加形象而生动,但也增加了学生学唱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衬词的韵味就会影响歌曲的情绪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唱直到唱出衬词的韵味为止。此外,视唱民族乐曲、演奏民族乐器、学跳民族民间舞蹈等都需要一遍遍地练唱、练奏、练跳才能掌握唱奏跳的技能技巧。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受到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教师在每一次练习中都要有新的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练习中都要有新的进步和变化,这样的练习才有意义。总之,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练习法是一种既普遍又实用的教学方法。
(2)探究发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和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探究新知识是一种创新性的认识过程,它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马斯洛曾论述人类的两种学习过程,即外部学习过程和内部学习过程。内部学习过程对人的影响较大,是指人们通过内部学习,深化对自我的认识,探求新的知识,挖掘自身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在我们学习地方戏曲音乐时,通过聆听探索研究该戏曲音乐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调式特点,进而发展到探究该戏曲音乐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然后再把这种戏曲音乐的艺术特点同其他的戏曲音乐加以比较分析,得出对该戏曲音乐的综合评述。就在这个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戏曲音乐的独特风格,感受到了戏曲音乐的内涵美。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的民族乐器音色不一样?怎样才能演奏出一首富有表现力的乐曲?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去探索音色异同的原因,研究民族器乐演奏的技巧和方法,研究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总之,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
(3)创造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全国获奖录像课王蕾老师的《击鼓传乐》。在这堂课中,王老师将聆听、模仿、表演、创编等环节安排得很恰当。在创编环节中,她设计了两种方式——练习方式和表演方式。练习方式要求两人为一组,用手掌模拟小擦自编自演;表演方式就是从以上表演小组中任选一组,拿小擦进行即兴表演。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让学生掌握了民歌小调的特点后,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老调新唱的创造练习,在原有的曲调上添加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歌词。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还会提高学生对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在学习民族调式时,还可以让学生即兴创编五声调式的旋律,加深他们对我国民族调式的认识,形成民族音乐理论的思维。
总之,我们必须要引进、挖掘、合理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编撰系统的民族音乐教材,建立相应的民族音乐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