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文化多元出自人类在不同生存的空间聚合方式适应性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当今任何学科的发展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是难以面向未来的。多元文化主义在许多国家音乐教育的研讨中已呈现出来。多元文化主义的使用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二是指多元文化社会里各不同文化的互相尊重;三是指政府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作为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育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热门话题。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强调,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音乐概念产生着自己的教育学、教学法,柯达伊、奥尔夫之类的教学策略已经显示出被民间音乐传统教学所借鉴的可能性。
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之一,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音乐文化,并由这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音乐文化。由于各民族的知识经验与思维方式受不同音乐价值观的影响,使得音乐文化由于不同地域、地区和语言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多元音乐文化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在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接触、碰撞的大潮中,应对文化的格局有正确的认识。下面,笔者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例,谈一谈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我国的民族音乐包括民间歌曲、地方戏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等。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各自的不同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展现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盎然生机。
1.尊重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新疆地区的音乐欢快、活泼,音乐多带有舞蹈节奏;陕甘一带的信天游音乐高亢、激昂;江南的丝竹乐悠扬动听等。地方戏曲也各有特色:京剧深厚的文化底蕴,秦腔浓郁的西部风格,黄梅戏的如歌如泣,这些中华民族的国粹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安排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的内容和比重,尤其要重视过去在音乐教学中曾经被忽略的一些地区、国家、民族的音乐艺术及音乐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各民族音乐文化一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正确对待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而使学生有所收获,并从中得到审美享受。
除此之外,无论是在民歌的演唱上,还是歌舞表演、器乐演奏上,我们都要尊重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尽量做到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如,在民歌的演唱方面,由于民歌在我国分布的很广,种类繁多,加之各地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风俗等,导致各地民歌的演唱方法,演唱技巧各不相同,形成了“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的特点。所以在教唱民歌时,我们一定要尊重民歌本身的“完整”性,保持旋律、歌词的原始性。歌唱的语言要用当地的方言,因为我国各个不同的地区、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方言和语言习惯,这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语言是演唱民歌中最重要的因素。如山西民歌《逃难》中就有“日”“得”两个字的发音完全运用了当地方言唱的,普通话读音为“ri”“de”,而在这首歌曲中为表达歌曲的情绪,突出民歌的地方特色,唱作“er”“dei”,用山西方言演唱要比普通话更具有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保留各种民歌的不同特点和魅力,才能保持其民族音乐的个性。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尽量保持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以民族音乐独特的魅力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价值。
2.挖掘各族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www.xing528.com)
我国各族的音乐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种文化的独特价值只有在排除偏见、歧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被挖掘,得到确认,受到保护,进入传播与交流。比如,“一勾勾”剧种,它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稀有剧种之一,是鲁西北平原特有的一种曲调。“一勾勾”剧种的曲调质朴,每乐句后有一大跳,生活气息浓厚,确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之妙,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一勾勾”曲目丰富、广泛,唱腔多变,借古讽今,弃恶扬善,生活气息浓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勾勾”发挥了很好的文化宣传作用,这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内含着历史变迁的轨迹,弘扬着民族音乐文化。其实质就是发挥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发掘、抢救、保护“一勾勾”剧种,将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扎实的推进作用。“一勾勾”韵出鲁西北,有着鲁西北的根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加以提炼创新后,会起到很好的文化底蕴催生效用。拟于它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当地的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及文化馆也做了挖掘保护“一勾勾”剧种的计划,开办“一勾勾”剧种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一勾勾”的渊源和腔韵,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提高的文化氛围。将“一勾勾”剧种的有关知识和基础唱腔,在中小学进行普及传播,可以让青少年认识了解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框架下,广泛的开展群众参与渠道,从青少年抓起,树立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概念。总之,每一种民族音乐文化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就看我们怎么去挖掘、去认识,并把这种特有的价值用于民族音乐教学上。
3.辩证地对待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音乐文化也如此,对于民族音乐文化所含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应当运用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尺度予以冷静而准确的解剖、辨析。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方面,通过积累、沉淀、世代相传,形成民族风习和民族精神。在社会的进程中,传统音乐有适应社会的成分,也有不适应社会的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音乐文化就保守与落后。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以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为始,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湖北随县出土的乐器更证明了在两千四百年以前,我国的科技和音乐文化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中国的音乐文化以它特有的传承方式传播了几千年,虽然有不同的外来音乐不断融入,但都被改造、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这表明了我们的民族音乐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民族音乐生命力的强大和坚韧,影响的广泛和深远,远远超出学者在书斋里“杞人忧天”的想象。比如,我国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继续存活着他们自身独有的自我传承方式,虽然今天的方式由于经济、社会、生态等原因和“古老”的方式有相当的变异,以现代的眼光看,似乎增加了许多“现代”内容,但它依然活着,并依然对民族音乐教育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和民族凝聚力产生强大的影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我们会看到,各民族音乐文化都有它独特的美。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对同一种音乐,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哪个民族的音乐先进,哪个民族的音乐落后;哪一个乐种高级,哪个乐种低级。因为不同的音乐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都会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必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历史的存在,传统音乐文化必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生存和流传。历史上凡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符合文化动态规律的音乐,必然得到迅速、蓬勃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种文化,发扬其可贵的价值,舍弃消极面,探寻其不断提高的途径。中国文化的特质规定了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式是发扬光大自身传统与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素养的辩证统一。具体说,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并不矛盾,且这种结合方式符合中国人惯于把传统的意识与现实生活感受相结合。在自身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扬传统,“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音乐文化的前提,也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点。各个民族只有进行多元音乐文化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吸收外族音乐文化的精华,才能发展提高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音乐教育,既要认识其作为“根”的意义,决不能采取抛弃、割断的态度,同时又要认识其不断吸收新流,不断丰富发展的意义,自觉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外来经验,进一步丰富发展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二)树立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尊观念
对于我们的民族音乐,我们应本着尊重、保持发展弘扬的原则。在世界多民族的音乐文化格局中,自尊是指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自重意识。就中华民族大家庭来说,各地区各民族都应尊重自己的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文化。具有特色的乡土音乐虽然被当代许多人瞧不起,认为乡土音乐“太土”,不愿意去了解,也不想去接触,更不想接纳它。但是,就是这“太土”的乡土音乐,才使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使我们的中华民族音乐显露出它独特的民族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换句话说,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就是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乡土音乐的集成,尊重乡土音乐就是尊重我们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了对民族音乐的自尊意识,我们才能谈得上去继承保持发展,在辨析精华糟粕的基础上,努力从传统中归纳总结出有鲜明特征、有规律的音乐文化体系,以便进入教育领域代代相传。同时在积极寻根,继承传统、保护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开放、广泛吸收,弘扬传统、发展传统,创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树立一种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尊观念,教育学生要尊重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