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设定,归根结底都需要通过教材内容来得以实现。音乐教材内容构建的完备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标准所秉承的教学理念能否得以体现,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得以落实。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民族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对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而言更是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只有将那些承载着民族情感和特色民族音乐语言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我们的教材体系中,让中小学生通过这些鲜活的民族音乐作品亲身体悟到中国民族音乐的优长,方能坚定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信心,即使在欣赏西洋音乐的经典作品时也不至于灰心气馁,自叹弗如。
我们所说的“音乐课程内容,是指音乐学科中所独具特色的表现符号和手段。它包括:音乐要素、音乐情感、音乐体裁、音乐风格、音乐表现、读写能力、即兴表现、创作实践等”。而民族音乐教材的内容构建与整个音乐课程内容构成的要素不可分割。将音乐课程内容的定义与民族音乐体裁的含义加以综合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将民族音乐教材的内容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戏曲及曲艺音乐四大类,是为从民族音乐体裁的视角对教材内容的拓展。
(一)感受与欣赏民族音乐
如果说以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宏观视域为出发点的话,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优势,从中观的视域出发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教材选编进行重新加工创造的话,那将会对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更好地从事民族音乐教学有更为重要的参考意义。上海市长宁区的学生民乐团就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深知民乐学习与其他音乐教育一样,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与演奏的层面。创造才能显出艺术的生命力,如果说表现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话,那么创造则使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发展。课题组教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灵活性,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创编了富有现代课程观的民乐教材。
1.选编
将以上所说的各种富有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民乐作品汇编成册,通过吟诗、作画、奏乐等,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作品浓厚的文化气息。
2.改编
根据需要,对原作进行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及音乐体裁方面的改动,如用中国乐器的音色演绎外国音乐作品,既见证中国民乐之表现力,又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养料;把民歌改编成民间器乐曲,以扩大民乐演奏的范畴。
3.创编
创编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种创作,课题组教师有的根据所带团队的演奏水准自己作曲,有的则聘请民乐作曲家为乐队量身定做演奏曲目,如顾冠仁、傅佩华创作的《孔雀泉》《美丽的非洲》《渔歌与村舞》等。这些乐曲风格多样、文化内涵丰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规定学唱传统民歌、说唱音乐、地方戏曲
纵览我国的音乐发展史可知,民歌可谓是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作为古已有之的歌曲形式,民歌承载了每个民族的先民们最为古朴的生活与情感要素,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之丰厚不言而喻。
对于这样丰厚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历来的音乐教育研究者都予以了高度的关注。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在数个省里组建起了专门的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队伍。他们当中不但有省级音乐工作者,还有大量地、县两级的音乐工作者,甚至不乏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比较熟悉、比较接近少数民族音乐生活的少数民族音乐工作者。他们协力同心,编纂出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等具有相当水准的民歌集。近些年来,包括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在内的民歌资源,又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完善,这些都为民歌类作品在民族音乐教材中的丰富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因此,我们在民族音乐教材的选编上也应将京剧《大唐贵妃》、越剧《梁祝》、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以往被忽视的一些优秀戏曲及曲艺音乐加入教材资源中来。
(三)选择学习民族器乐、民族民间舞蹈(www.xing528.com)
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中,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的民族器乐堪称是我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有鼓、磐、钟、柷等打击乐器和骨哨、埙、龠等吹奏乐器以及琴瑟等丝弦乐器共数十种。按制造原料的不同,在西周将器乐分为八类,史称“八音”,即金(铜铸乐器,如钟)、石(如磐)、土(陶制乐器,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匏(如笙)、竹(如箫)。一般来说,民族器乐主要指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击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五类乐器,但作为民族音乐教材的民族器乐往往也将《春江花月夜》和《二泉映月》等用民族乐器演奏的器乐曲涵盖其中。
我们这里所说的纳入民族音乐教学的民间歌舞,一般指民间舞蹈音乐。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度里,每个民族几乎都可称得上能歌善舞。在选编民族音乐教材里加入这些民间歌舞音乐,如《洗衣歌》《秧歌舞》等,对学生感受色彩斑斓的民间生活,并从歌舞中体悟到民族文化的旺盛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一部活的中国声乐史”美誉的已故中国近代音乐的先驱赵梅伯先生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学习和传播有过突出贡献。在比利时留学期间,赵梅伯用法文撰写了《黄钟史》(La Cloche Jaune),这是一部旨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乐器、乐曲及音乐史的专著,1932年由中比国际大学出版社出版,它为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打开了一扇窗。在书中,赵梅伯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乐律产生的传说、乐律的划分,并把中国的乐律和世界其他地区乐律和调式等的异同进行了对比。书中把中国的雅乐和宫廷音乐、器乐曲及八类乐器的分类、戏曲以及民歌等方面的情况一一叙说。
(四)适时吸收具有“民族元素”的优秀流行音乐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往往不如一些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更大。有感于此,我们在安排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时候不妨因势利导,将那些具有“民族元素”的优秀流行音乐适时纳入我们的民族音乐教学中。
如果对改革开放以来风行的流行音乐作一详细考查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家喻户晓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元素”。
譬如,歌曲《但愿人长久》系根据宋代词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谱曲而成;中国台湾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改编自《诗经》中的名篇《蒹葭》;中国香港歌手徐小凤演唱的歌曲《别亦难》则是由李商隐的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谱曲而成。
我们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增加这类优秀的流行音乐歌曲,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些在中小学生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流行歌曲的引荐与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无数事例证明,那些被音乐界公认的一些中国流行歌曲代表性作品,往往都包含着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内涵。例如,词曲作家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亮》,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风靡全国,其深层原因正是由于作为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的月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撩拨起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审美感受,引发了人们对于浩瀚广袤空间的人生喟叹。
(五)融合注入多样性民族音乐
我们在选择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时候,还应当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将来自世界各民族的民族音乐融注其中。因为从文化共通性的角度上看,这些形态各异的多种民族音乐形式,其所包含的艺术真谛往往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我国著名音乐家赵梅伯先生曾经在比较中西方音乐的特征时已经做出了富于预见性的阐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学西方音乐不过是要学西方的科学方法而已,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音质,虽用西洋人的方法来表演,但不能把国人固有的音质特色也变了。……如果歌者能保持声音青春健康而无伤害,此富有民族的音色腔调,富有表情气氛,不必一味追逐‘西洋唱法’,……无论土唱法或洋唱法,如其艺术臻于最高境界,则‘土唱’与‘洋唱’只要合乎科学,殊途同归,‘真与美’必趋于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