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生存环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作为各民族人民审美产生的重要基础,这些因素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性、规定性和继承性。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狩猎民族,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乐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也是社会长期大战的历史积淀物,这就形成了民族音乐相对稳定的特性。这种稳定性对民族成员之间形成了持久和深远的内在支配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渗透的程度加深,各民族音乐审美机构都不能够表现为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固定模式,而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并且这种辩证统一还成了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精神价值。
(一)精神价值
在民族音乐审美心理中,“审美意识作为‘高高悬浮在空中’的上层建筑,它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马上变革,以致泯灭”。这种价值处于历史长河的悠悠岁月中以稳定的状态世代相传,延绵不断。
民族音乐有的滋生发展,有的消失了。这种长期的发展运动包含着无数次的短期纵向运动积累。例如,在中国民间音乐现象中,某民歌从历史上流传下来。这首民歌已经经历过成百上千年的纵向运动了。它经历着无数辈代人的口传心授,每传一代,民歌的内容或形式就变化一次。而民歌在中国劳动人民精神生活追求的条件下,处于动力性的发展运动的状态之中。音乐的社会纵向运动不是孤立的音乐形式的运动,它是在社会动力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历史现象。作曲家有感于社会创作的冲动,形成了他们的音乐构思和写作,歌唱家或演奏家艺术化地再现作曲家拟定的创造性的音乐语言。音乐商品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悄然出现了两千多年,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占领了音乐体裁领域的支配地位。
(二)文化价值
音乐历史被各民族视为最宝贵的文化财产之一。从音乐的诉求方式来看,它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深入人心,更能激发人的情感。音乐利用特定音响的变化与特定情感起伏的复杂对应关系,把人类情感换成音响的节奏和旋律,转换成和声,转换成丰富多彩的音色以及各种各样的音乐技术,并通过流畅的演唱和演奏,诉诸听众的心灵,唤起人们愉悦的情绪,引发人们心弦的共颤。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一个民族的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
关注音乐的民族性,正视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是音乐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性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点之一。音乐课程的民族性与多元性,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是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学科属性的具体体现,兼顾民族性与多元性,因此才能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而国内中小学音乐课程领域对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已经被忽略,已有的研究尚属零散的、间接的。把握中小学音乐的民族性已经构成当前深化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害之一。
(三)审美价值(www.xing528.com)
民族音乐教学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审美活动。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蕴藏在音乐中各种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与之产生共鸣,使音乐的功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民族音乐的旋律动听节奏活泼轻快,这些基本要素都是学生对听到的民族音乐最直接的感受。例如,内蒙古悠扬的长、短调,西部音乐的高亢嘹亮,新疆音乐独特的切分附点节奏,江南音乐的清新典雅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凝聚了我国上千年来的音乐文化精髓,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有所熟悉,能够感受它的魅力所在,从小培养学而生的音乐审美观,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学生用耳朵对音响产生直观感受后,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就会认识到作品背后隐藏的另一种美——意境。学生在聆听乐曲时,首先能够感受到乐曲旋律的优美,再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进一步对时代作品的情境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分析。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使他们的审美层次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艺术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学习,能够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带给自己美的享受,正确树立审美观。
在基础音乐的教育中,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民族音乐有着重要的位置。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的革命事业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音乐是富有激情的,它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引起人们的共鸣。而民族音乐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它凝聚着一个民族发展的艰辛历程。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加能够树立起他们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产生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愿望,体现民族音乐在基础教育中所要实现的价值。
道德修养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信念和力量,它能够调整人们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学生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品强大的感染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品质能够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民族音乐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要在基础教育中把民族音乐所体现的精神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使民族音乐能够伴随着中华民族茁壮成长。
民族音乐并非纯艺术形态意义上的音乐,许多中外音乐学家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述。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认为:“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也就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音乐具有继承和发展的价值。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它同各个时代、各个地区或民族在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以及美学思想等方面的必然联系。因此,要真正学好民族音乐就不能把它当成一种孤立的音乐现象来看待,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音乐文化放置于该民族的人文环境中,结合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去认识和思考。民间音乐风格的差异性其实质是地域民俗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地域民俗文化的差异才构成了民间音乐的丰富性。民间音乐是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民族音乐是宗教文化和图腾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民族音乐是体现民族文化独特风格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由于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变异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其音乐变异和更新,其自身不同程度地存留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积淀。人们在民间音乐的欣赏和表演中可以寻觅到过去历史时代的文化风采。民间音乐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人们聆听民间音乐的演唱和演奏,依然可以从民间音乐的音调中感悟到浓浓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