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1世纪民族声乐教学:教育家与歌唱家的观点

21世纪民族声乐教学:教育家与歌唱家的观点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从教的近半个世纪里,金铁霖教授培养了数千名声乐表演人才,使中国的声音在世界各地的著名音乐殿堂唱响,并受到高度赞扬。(二)21世纪的民族声乐歌唱家的演唱风格1

21世纪民族声乐教学:教育家与歌唱家的观点

我国民族声乐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决定了它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必须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在21世纪,民族声乐中“中西合璧”的成分越来越多,作品的难度越来越大,音域越来越宽广,唱法较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21世纪民族声乐教育家的教学思想

1.金铁霖及其民族声乐教学

金铁霖教授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泰斗人物,他总结了前辈声乐教育家将传统民歌与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相结合的各种经验,在教学和理论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金教授提出将“混声”的概念理论化,同时提出了“支点”和“通道”的概念,这使得气息的运用、音色的统一等方面的教学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从教的近半个世纪里,金铁霖教授培养了数千名声乐表演人才,使中国的声音在世界各地的著名音乐殿堂唱响,并受到高度赞扬。金教授重视民族声乐,也热爱大众艺术,对于原生态音乐这类传统民歌,他会从中总结创新,开辟出中国自己的声乐道路。其教学特征包括以下四点。

(1)感觉式启发教学法

金铁霖教授提出将感觉式启发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感觉式启发教学法,是利用具体的感觉来替代抽象的概念,并且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以启发。金教授经常将日常的动作融入声乐学习中,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发声的状态。这种教学法达到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

(2)气息的训练

金教授非常重视气息,认为它是歌唱的动力。西方的美声唱法也认为:“谁会呼吸,谁就会歌唱。”这句话虽然较为夸张,但也正好说明气息在声乐里的重要性。金教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气息运用到歌唱中,提出了“闻花式吸气法”“叹气式呼吸法”等,都是利用生活中形象的动作,解决歌唱中的气息问题。

(3)如何保持位置

金铁霖教授声乐课的第一步,往往都是“哼鸣”练习。“哼鸣”“抬口盖”“打哈欠”等动作,都是金教授为了让学生保持统一的歌唱位置而提出的。其中,在“哼鸣”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张嘴闭嘴发出的声音保持一致,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咬字吐字时,位置不受影响。“哼鸣”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共鸣腔体,找到高位置,增强歌唱时声音的统一性。“打哈欠”的练习也是帮助学生保持位置的一个重要方法。打哈欠时,首先放松吸气,口腔自然松弛地打开,这时调整声音的位置和气息,就可以找到较为合理的共鸣通道,使声音通畅而有穿透力。金教授将原本看不到、摸不到的声音位置,变成了具体的动作和明确的感觉,让学生有了方向感,对于声乐的学习更有信心,同时大大提高了声乐的教学效率

(4)因材施教

民族声乐的教学多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一个学生能否成材与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金铁霖教授在教学中会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弟子个性、音色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根据每个人素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金教授的弟子数以千计,他几乎能叫出所有人的名字,并说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在金教授的执教生涯中,他始终怀抱着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对声乐教育事业的使命感

2.孟玲及其民族声乐教学

孟玲教授于1979年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歌唱事业,而转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声乐教育工作,从教至今已有40年。孟玲教授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声乐教学的理论成果,而且其独具特色的声乐教学思想和方法也培养出了很多名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

(1)民族声乐技能教学

①发声训练

孟玲教授认为,科学的、正确的发声训练一定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从生理自然规律,一味地追求练习强度和难度只会适得其反。首先是强调喉咙的稳定性训练,孟玲教授主张将喉咙自然地放下,保持声音的圆润和通畅,在歌唱时才能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在换声点处理的问题上,孟玲教授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换声点的训练方式也应该不同,一般是在训练好中声区的基础上练习由高到低的滑音。最后,在训练歌唱语言方面,孟玲教授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准确,了解各种语言的发音规律,并进行不断矫正和练习。

②气息训练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孟玲教授十分重视气息的训练,并且认为气息训练和练声、歌唱是分不开的。只有对气息控制自如,才能完美地驾驭歌唱,诠释一首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气息时,孟玲教授会让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气息来持久地唱出钢琴中的某一个音,在几乎完全没气的时候感受身体的丹田。通过练习跳音的方式来学会气沉丹田,以小腹为支点进行吸气。同时,孟玲教授始终强调要学会对气息的适当使用,每一句歌唱都要从始至终控制好气息,不能出现乐句未结束而气息不足的情况。

(2)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孟玲教授不仅在声乐技能教学上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科学方法,同时还始终坚持着自己声乐教学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第一,孟玲教授在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在发声训练还是在歌曲选择上,都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其关键就是要打好基础,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训练。

第二,孟玲教授在声乐教学中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对这一理念有着独特的理解。她认为,教出的学生不仅要唱得好听,还必须有个人的演唱特色,每一位学生在个性、天赋、爱好等方面都不同,要在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的情况下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另外,作为一名声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而不能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来教育所有学生,更不能让每个学生一味地去效仿教师或他人,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就等同于一种标准化的产品,毫无个人特色。

第三,孟玲教授认为,声乐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声乐技能和专业知识,还应该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理论来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声乐教师本身除了要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与时代需求相符合的优秀人才。

②民族性原则(www.xing528.com)

我国的民族声乐来源于传统的戏曲、曲艺和民歌,这就决定了它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孟玲教授在声乐教学中把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放在第一位,如会在一些歌曲中让学生演唱时加入戏曲元素,从而更利于丰富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同时,孟玲教授在声乐教学中也提倡在保留民族声乐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唱法中的科学发声方法,真正做到中西结合、洋为中用。

(二)21世纪的民族声乐歌唱家的演唱风格

1.宋祖英及其民族声乐演唱

宋祖英于1990年凭借一首《小背篓》参加央视春晚,获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后连续24年登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为大家留下了《好日子》《小背篓》《爱我中华》《兵哥哥》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她的演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极为贴近民众生活,具有显著的时代感。其声乐演唱特征包括以下三点。

(1)灵活控制气息

在宋祖英的每一首作品中,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是灵活运用呼吸技巧的。我们大多数人在演唱作品时,总是气息不到位、不够用、不够灵巧等,这都是因为呼吸技巧不够娴熟。宋祖英在演唱时,气息流畅、换气从容,在有休止符的演唱中,能做到断声不断气。

例如,在作品《小背篓》中,“小背篓,晃悠悠”以及“深山中”“野果哟”等句子,在句尾都有休止符,如果气息与声音都断开,就会造成情绪及听觉上的不连贯。宋祖英在处理这些地方时,真正做到了气息连绵不中断,气息支撑感情,声断情未断。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曾经指出,共鸣是决定歌唱音色好坏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宋祖英在呼吸的同时,自然地打开了口腔、胸腔和头腔,这是她演唱圆润而具有穿透力的重要原因。

例如,《木兰从军》中的最后一句“美名扬”中的“扬”字,长达四个小节,十六拍,宋祖英在演唱时,在吸气的同时打开喉咙放下喉头,并建立起声音的通道,将所有的字都放在通道里唱,这就使得声音沉稳、饱满、不僵硬。

(2)将吐字咬字与具体作品相结合

普通话的发音特点与习惯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础,汉语言多样化的咬字吐字正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所在。注重普通话发音的规律,强调字头的声母爆破音,将字腹韵母延长,字尾归韵来构成吐字咬字的全过程。宋祖英在演唱时,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声乐作品的韵味与特点结合起来,使作品的人物和情感变得清晰而生动。她非常重视装饰音,小小的时值能为旋律带来丰富的色彩,为行腔增添感染力。其演唱的亮点在于滑音的处理,不管长度、强弱都清晰自然,过渡圆滑,给听众以满足感。

(3)声情并茂的歌曲演绎

完整的声乐作品,有好的声音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情”的演绎。声乐表演是视听的艺术,只有把声音和表演都完美地诠释出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歌唱艺术。宋祖英不仅声音甜美、情绪饱满,肢体动作更是为其表演增添了一抹色彩。多半的听众都被其鲜明的歌唱气质所吸引。

歌曲《海风阵阵愁煞人》是众多声乐学习者都喜欢挑战的曲目,其中不乏技巧出众、嗓音条件优秀的,但是真正能将其唱入听者心中的人却少之又少。宋祖英在演唱中,没有用她特有的甜美嗓音去演绎,而是根据情感的需要,用略微凄凉的情绪去歌唱,首先感动自己,再影响听众。

2.常思思及其民族声乐演唱

常思思于16岁开始跟随金铁霖学习声乐,后在2005年以优秀的成绩成功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继续跟随金铁霖学习。常思思在音域和音色方面很有个人特色,因此金铁霖老师在教授民族唱法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加强了她的美声演唱技能,使其演唱水平得到了更全面、更广泛的提升和发展。

(1)演唱特点

常思思在2008年参加了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并获得铜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先后参加了第6届、第7届、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并获得两次民族唱法银奖,一次民族唱法金奖。自2009年起,她先后三次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表演,被广大群众所熟知。常思思还演唱了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主题曲,名为《不一样的精彩》。常思思在她的音乐会中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水平和演唱功底,以及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她所演唱的曲目在风格上跨度很大,却能以娴熟的技巧完美地呈现,赢得观众及音乐艺术家的赞誉。

常思思演唱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花腔技巧。花腔,作为一门外来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缓慢,带花腔的民族声乐作品相对较少,这是由民族声乐技巧及嗓音条件的限制所造成的。民族声乐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与国外交流便捷,唱法更为科学,“技巧”与“艺术”平衡发展。常思思在青歌赛中崭露头角,其花腔演唱技巧高超,如《春天的芭蕾》,她用柔和、圆滑的音色演唱歌曲娓娓道来的部分,就像春天悄然来到,大段高难度的花腔轻巧、张弛有度,让人对春天的万物复苏充满期待。

(2)坚持中西结合的民族声乐理念

常思思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创新,不固定于传统的声乐模式。她的演唱是将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声音极具穿透力又不失民族韵味。同时,她还将自己的创新思想应用在了歌曲的创作上面。例如,她演唱的《秋水长天》《玛依拉变奏曲》《炫境》等歌曲,在歌曲的创作和演唱风格方面既体现出了传统民族声乐的特点,又富有西方声乐艺术的元素和演唱技巧。

从常思思的演唱风格中可以看出,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美声唱法中的科学发声方法和教学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声乐演唱水平和技巧,还能够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美声的训练方法能够解决演唱的真声部分过多所导致的音域宽度不够、高音挤卡、音色缺乏圆润感和柔美度等问题,通过中西相结合的声乐训练方法,可以自如地控制声音和气息,拓宽音域,提升音色,并且还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民族韵味唱腔和具有感染力的情感。

(三)21世纪的民族声乐作品的探索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时代的变化要求民族声乐的创作和改革必须与时俱进。这一时期民族声乐的创作是将民族与世界融合,传统与创新并进,收获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为了鼓励歌曲创作,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在2004年设立新作品加0.3分的规则,涌现了大批题材广泛、曲式结构多变的新民歌,如以《梁山伯祝英台》为背景的《梁祝新歌》,由徐沛东作曲的创作歌曲《黄河渔娘》,由张卓娅、王祖皆作曲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眷恋》等。民族唱法进入21世纪后,“中西”融合更为深入,气息更灵活,音色更柔和,音域较之前有了更大的扩展。群众对于声乐的审美要求随着音乐多元化时代的来临变得更为严苛,于是民族声乐作品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21世纪的民族歌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的面貌。除了戏曲、传统民歌等的运用,还加入了交响乐甚至外国的音乐元素,唱法也不局限于传统民族唱法,创新地添加了美声、通俗等唱法,舞台、灯光、场景更是依赖科技的发展趋于完善。这一时期,除了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原创歌剧,大量优秀的传统民族歌剧被重新编排演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代表作品有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关峡和刘麟的《木兰诗篇》、江西原创歌剧《回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