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
尽管民族声乐在不断发展,但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依旧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传统保守,教学手段也比较落后。民族声乐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一对一”的单一教学模式,民族声乐本身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艺术特色和创新思维。“一师终身制”仍然是大部分音乐院校的教学现状,学生始终跟随一位教师学习民族声乐,始终接受一种授课方式,始终受到一位教师的艺术熏陶,最终学生在声乐表演风格和演唱技术上完全模仿这一位教师,缺乏自我特色,其艺术视野必然较为狭窄,根据他们的歌声就能判断出师从何处,这不利于学生艺术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
在教学理念上,民族声乐界仍然将传统保守的美声唱法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标准,其出发点是希望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与西方美声唱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保留民族声乐自身的特色,又融入美声唱法中的科学发声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化的民族唱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民族声乐充分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华,一度让民族声乐教学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但是民族声乐却逐渐丢失了中国特色,教学上没有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以至于演唱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没有体现出民族性和特殊性,经常出现将科学唱腔与美声唱法相混淆的问题,也没能在演唱技巧与民族特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混声唱法成为重要教学手段
20世纪80年代,民族声乐教学更多地偏向于以真声为主的传统民族唱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真假声的混声唱法逐渐成为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所谓混声唱法,就是歌唱时在真声中掺杂着部分假声,在假声中掺杂着部分真声。这种混声唱法能够帮助学生扩展音域,快速打开共鸣通道,并统一声区。(www.xing528.com)
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如果只单一地运用真声或假声,都无法完全满足声乐艺术的需求,对于超过两个八度以上音域的难度较大的歌曲更是难以胜任,因此掌握真假声结合起来的混声唱法对民族声乐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混声唱法,首先要让学生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来扩展音域,掌握根据歌词和曲调的特点来控制气息的能力;其次,树立良好的气息观念,养成打开喉头、放平舌头位置的习惯,保持气息的通畅,打开共鸣通道;再次,做到吐字清晰,刚柔并进,多进行胸腔、口腔、鼻腔、头腔等混合共鸣练习;最后,在混声训练中还应注重感情和情绪的融入,通常使用带感情地朗读歌词的方法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民族声乐对西方声乐技术的不断借鉴,致使民族声乐原本的民族演唱特色逐渐淡薄甚至流失。有些学者提出,这种单一的民族声乐唱法虽然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声唱法的风格,但“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民族声乐教学现状日益凸显。换句话说,民族声乐完全按照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是与艺术发展相违背的。
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人认为是由各专业音乐院校所倡导的规范化的科学唱法所致。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美声唱法的融入对民族声乐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金铁霖教学模式”代表了一套比较完善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并且能够顺应时代的审美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但是,他们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演唱风格,对于民族声乐而言,需要丰富多彩的歌声和百花齐放的教学成果。面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之路,需要各民族声乐专业人士不断探索,创新民族声乐的教学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