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冲突源于个人需要与环境满足之间的矛盾,笔者主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探讨原因。
1.学习需求 经过调查,有95%的高中学生想学习,95%的学生想成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实际上,专心学习的学生仅占75%,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仅占30%。也就是说,有25%的学生想学却没有好好学,70%的学生想学好却没有达到目标。这就出现了学习需求与满足的辩证关系。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实现了,那么心理需求就得到了满足,其表现就是一种祥和、稳定、上进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没有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需求未得到满足,不能形成对学习的成功体验和兴趣体验,产生了学生个体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旦释放出来,就表现为对环境的否定和自身能力的否定,如厌学、违纪、烦恼、自卑等。
2.纪律需求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班集体之中,而自己的主要使命就是学习,所以作为学生个体都希望集体能为自己的学习提供最有利的环境,尤其是纪律环境。由于学生性格及学习方法的不同,所以对纪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要求是:自习课要安静、和谐、统一;讲授课要活泼、有序、发言踊跃;课间活动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在一般的班级管理中,有时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就会出现学生心理需求对纪律模式的渴望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如有的学生希望自习课安静,但旁边有同学小声说话,这势必影响该生的学习心情,从而出现纪律需求与课堂纪律现状的矛盾。如果上述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那么日积月累就会形成烦躁、忧郁、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兴趣下降等行为症状。
3.素质需求 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综合,包括智力、体力、艺术、情感、心理、社会交往等。学生因个性、家庭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距,所以素质方面的发展也有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学习习惯、听讲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以及体育活动习惯都有所不同,因而学生个体对外界的期望也有所不同。但学校及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注重的是共性,它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有的学校对学生的体育素质、社会交际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不进行评价或进行低位评价,导致某些学生素质发展要求得不到环境支持,或者某些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从而出现了郁闷、对环境和社会的蔑视等心理冲突。2000届我班的一个学生,她的智力水平高,反应快,但由于文科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数学课节奏慢,她非常不适应,在课堂上总是揪心地等老师慢慢讲,久而久之,她对数学课失去了兴趣,一上数学课就感到压抑、郁闷,逐渐发展到请假不上数学课等;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教育,她才逐渐地进入状态。还有一个学生,体育素质非常好,曾为学校、班级在体育运动会上争得荣誉,但有位教师一句很随意的“四肢倒发达,头脑不太好使”的评价使这个学生再也不参加学校、班级的体育活动,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整天形单影只,滋事生非,班主任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刺激太深,所以无济于事,最后他带着终身遗憾和对这位教师的深刻记忆离开了学校。
4.安全需求 青年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和成熟期,所以对周围环境和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教师与家长)的言行非常敏感,害怕他人的语言刺激到自己的自尊心,或者害怕自己心中的某些想法(主要是青春萌动意识)被他人发现,再加上社会及家庭的漠不关心,甚至某些中学生犯罪案例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以保护自己自尊心为核心的安全需求与周边环境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旦得不到解决,就会外化为忧郁、厌学、早恋、人际关系紧张等行为。(www.xing528.com)
5.家庭需求 青年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而家庭却是他们的精神港湾和社会生活的奠基石,所以他们希望家长能理解自己,包括学习、生活、前途等;希望家庭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和谐的上进的环境。但是,现实生活与青年学生的需求相差甚远,有的家庭不和睦甚至是单亲家庭,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经济生活和学习,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活动,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对象来对待,孩子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所以造成学生家庭需求与满足的矛盾。这有可能使学生出现早恋、厌学、忧郁、脾气暴躁,甚至有反社会倾向,后果甚为严重。
6.心理松弛需求 高中学生虽然面对的应该是素质教育,但现实中他们面对的仍然是应试教育,所以学习生活非常紧张,情绪总处于紧缩状态,压力促使全身肌肉和精神高度集中;他们渴求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松弛,如开展文化娱乐、主题班会、体育活动等,但在一些学校,由于课程多,学习繁忙,作业量大,所以学生的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厌烦,造成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
7.生理教育需求 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熟期,对于一些生理成熟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现象似是而非,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指点。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如家长的疏忽,教师的无意识等),使他们的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出现一些矛盾,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如早恋、忧郁、学习兴趣下降等。
心理冲突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样的结果引起的原因可能不一样,因此,我们在解决心理冲突时,应该根据不同原因,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