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远渡重洋,探秘哈佛:东方人获殊荣的经济之旅

远渡重洋,探秘哈佛:东方人获殊荣的经济之旅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1年9月,张先主远渡重洋,到达美国东部麻省康桥,进入以“案例教学法”而闻名于世的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习,这种独特的教学法使张先生很快较深入地了解到以美国为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些具体情况和特点。该论文荣获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这是东方人第一次,也是20世纪唯一一次获此殊荣。1949年,《农业与工业化》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远渡重洋,探秘哈佛:东方人获殊荣的经济之旅

1940年夏,清华庚子赔款公费留美选拔考试分别在重庆和昆明两地举行,张先生在昆明以独占鳌头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文科工商管理。1941年9月,张先主远渡重洋,到达美国东部麻省康桥,进入以“案例教学法”而闻名于世的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习,这种独特的教学法使张先生很快较深入地了解到以美国为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些具体情况和特点。在结束了包括暑天在内的三个学期之后,张先生放弃工商管理专业而转至经济学系,学习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农业经济、货币金融国际贸易课程。此时,哈佛经济系名家云集,有以“创新理论”而蜚声国际经济学界的大师熊彼特,有以“垄断竞争理论”而闻名的张伯伦,有被誉为“美国凯恩斯”的汉森,有经济史专家厄谢尔,有以《繁荣与萧条》一书而享名的国际贸易专家哈伯勒,还有当时以“投入产出法”而崭露头角、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里昂惕夫等。在这些大师的指导下,精通英文兼晓法、德两门外文的张先生,得以如饥似渴地博览经济学诸位名家的著作,深入学习和研究当时经济学最前沿的理论。

作为一名当时在国内已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张培刚先生本可以驾轻就熟,继续从事他在国内时进行的研究。但是,张先生认识到,农业国家的工业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大战后的中国迟早也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一复杂而迫切的历史任务。在哈佛大学四五年的学习期间,张先生始终思考着这个问题:灾难深重的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将如何实现工业化,以图繁荣富强。1943年12月,在与导师——美国农业经济学泰斗布莱克、经济史权威厄谢尔协商后,张先生决定以“农业与工业化”这一萦绕在自己心头已久的课题作为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在哈佛大学宁静图书馆,张培刚贪婪地读书、摘录、做卡片,“丘壑成于胸中,既悟发之笔墨”,终于在1945年底,32岁的张培刚完成了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在这篇名作中,他第一次探讨了农业与工业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等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国工业化理论。该书是国际经济学界研究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途径、动力和战略的先河之作,奠定了发展经济学的基石。这部蜚声国际的不朽之作,让世人对中国人刮目相看。该论文荣获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这是东方人第一次,也是20世纪唯一一次获此殊荣。1949年,《农业与工业化》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