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的自然本能与自私:深度解读

人的自然本能与自私:深度解读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的人从人的自然性出发,来证明人性是自私的,人人都有种种私心私欲。首先,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类社会、人性形成的关键推动力;其次,人的自然性受社会性的制约,人类的自然本能受社会关系、社会思想的控制和支配。把人的自然本能当作“人性自私”的依据,不但抹煞了人们社会性,更抹煞了社会性对自然性的主导和决定作用,颠倒了人的自然性同社会性的关系,不能对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说明。

人的自然本能与自私:深度解读

有的人从人的自然性出发,来证明人性是自私的,人人都有种种私心私欲。如有饮食的欲望,有追求异性的欲望,有求生避险的欲望,有寻求舒适快乐、回避痛苦的欲望。孔子说:“食色,性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不少人道主义学者也持有这一主张:“人的本质就在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的自然欲望之中。”霍尔巴赫说:“一个有感觉的生物必然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爱尔维修说:基于人的生理本能,“快乐和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他还说:“没有一个学者会无私地爱好真理,每个人都把真理看作通向荣誉的道路,把荣誉看作获得金钱的阶梯,而把金钱看作获得生理愉快感觉的手段。”还有人指出:在原始社会,为了解决饥饿问题,曾多次发生过人吃人的现象;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囊萤照读”的一时痛苦,也是为了寻求书中的“千锺粟”和“颜如玉”,满足其食、性之欲。世间再蠢的人,也会把求温饱放在第一位,也极为珍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一个人的七情六欲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痛苦之中,甚至人铤而走险,做出危害他人的事。诸如此类的例证还很多,“人性自私论”者毫不费力地得出结论:人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的自然欲求根植于自身的本性之中,永不泯灭。

以上观点都把人的某些生理上的需求等同于自私。只要人类还存在,就有这些生理上的需要,因而自私是人类不变的本质。这种看法好似有理,实则非常错误

第一,本能并非意识。本能指动物和人天生的,而不是后天社会实践所习得的能力;它是自然性的体现,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自私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也是人特有的。可见,本能与意识是两类不同的概念,把人的生理需求视为人的自私本性,就混淆了本能和意识概念。这在理论争论中应该首先排除,做到概念准确。(www.xing528.com)

第二,人的本能并非人的本质。我们承认人类作为一种高等动物,有它的本能,即人的自然属性,不论原始人还是未来社会的人,都具有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属性。但这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而非动物的本性;应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手来认识。人的自然属性只能表明人与动物的联系,只有人的社会性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只有社会性才是真正“人性”的体现。人除了生存之外,还要进行有意识、有组织的劳动、创造,要结成种种社会关系,具有社会性,这是人同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人的本质属性正是由社会性决定的,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把人的自然本能当成人的本性,是把人降低为动物的一种理论,很不恰当。

第三,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的关系不能颠倒。人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在人的两种基本属性中,社会属性居于主导地位,是人的本质的决定性因素,而自然属性则处于从属地位。首先,社会性的劳动是人类社会、人性形成的关键推动力;其次,人的自然性受社会性的制约,人类的自然本能受社会关系、社会思想的控制和支配。例如,人和动物一样会患种种疾病,但人能积极防止疾病,在得不到医治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或者意志会支持生命延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战胜疾病;人和动物一样,需要睡眠,而人的睡眠是为了劳动、工作,由于劳动、工作、学习的需要,人们可以缩短或延长睡眠时间,还可以对睡眠时间作出不同的安排。人和动物一样,有繁殖后代的本能,但人类越来越排斥单纯性欲的发泄,而追求崇高的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人类繁殖后代要通过婚姻等社会形式,要受道德法律的制约,在我国还要受计划生育政策的调节。人类同动物一样有求生避死的本能,但很多人在高尚道德、崇高理想的支配下,毅然舍己救人,舍生取义,舍身成仁,视死如归。从上可见,人的自然性已经渗透着社会性,人身上已没有纯粹的自然性了。如果说人的自然本能是人行为的原始驱动力,那么,人的行为方式、水平、性质的直接决定力量则是社会性。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其行为的社会自觉性将不断增强。把人的自然本能当作“人性自私”的依据,不但抹煞了人们社会性,更抹煞了社会性对自然性的主导和决定作用,颠倒了人的自然性同社会性的关系,不能对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