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开发意义的重构

课程开发意义的重构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参与课程”的课程开发理念是对原有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有益突破。其次,“教师参与课程”表明了课程开发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应倡导各课程主体之间平等的参与和坦诚的对话,教师这一课程主体在其中起了交流和疏通的重要作用。再次,“教师参与课程”揭示了课程开发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的内在特点。

课程开发意义的重构

“教师参与课程”的课程开发理念是对原有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有益突破。

首先,从课程开发的本质来看,它应当是现实生活世界和学生个体生命世界进行同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意义和价值的生成和创造。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课程的设计,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历程’,是理性的,也是浪漫的”(注:陈伯璋.潜在课程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20.)。然而,工具理性的偏祜,人文理性的缺失,使得现实的课程开发难觅理性之智和浪漫之情。教师在课程活动中与学生共同进行着课程意义的诠释和价值的创造,因而他们的参与对实现上述课程理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教师参与课程”表明了课程开发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个多元主体包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学校、教师、学生等等。课程开发即通过这些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达到视界的融合或“主体间性”的形成。理性化的课程开发模式的主体是单一的,即国家和专家所代表的权威主体。权威的存在势必妨碍课程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造成种种阻隔。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应倡导各课程主体之间平等的参与和坦诚的对话,教师这一课程主体在其中起了交流和疏通的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再次,“教师参与课程”揭示了课程开发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的内在特点。开放性是指课程开发不是以国家意志和专家建议为起点、以既定课程为终点的封闭系统,而是各课程主体可以从不同维面随时介入的过程;动态性是指课程开发不是机械的、僵化的程序,而是整合的、互动的过程;生成性则指课程意义不是由个别主体单方面规范的,而是课程主体之间通过协商不断创造生成的,课程开发的过程即课程意义创生的过程。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各课程主体共同致力于课程开发及其品质的提升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