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知识观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性建构,学习方式也由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化,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而这个建构过程越来越需要相应的证据予以支撑。在开展基于证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收集、提供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予以验证。我们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来培养其质疑精神,把尊重事实作为一种科学的基本态度,让讲证据、相信证据成为一种课堂文化,使学生更好地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分层次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学生的证据意识不是一步到位的,是逐渐培养的。初中阶段初步认识证据,了解证据的获取方式,高中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意识,使学生不仅能看到、找到证据,更要实现用证据解释关键问题的目标。要让学生具有证据意识,不能凭空想象,跟着感觉走,首先要初步学会搜集各种证据,对所要学习物质的性质作出假设,然后进行分析与推理,或者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对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作出判定,从而让学生建立证据、推理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教学设计中处处彰显证据意识
证据意识培养需要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中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利用各种探究手段和工具获取相关资料和证据,进而研究解决问题。对于化学这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收集证据的途径和方式很多,穿插于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可能有: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资料信息的查询、实验的设计与数据的处理、讨论与辩论等。在教学设计中,处处体现探究意识,创境质疑,提问有据;假设合情,猜想有据;方案可行,设计有据;收集证据,采集有据;推理丰富,论述有据;延伸拓展,应用有据。
(三)丰富学生的证据获取方式
化学教学中的证据包括实物、材料、基础实验、史料、数据、模型等。基于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的化学三重表征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化学科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有特征的思维方式,它作为一种统摄性的、突出本学科特点的整体性认知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会学习”的捷径。然而,很多时候微观表征很难理解,只靠常规的基础实验寻找证据也比较困难。手持技术能以信息技术手段和常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证据,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探索形成基于手持技术、大数据等多种手段的数据采集分析手段,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微观表征,深入认识各种核心化学概念,并进一步构建微粒观。此外也可以和高校联合,让学生参观或体验大学实验室,了解现今常用的实验仪器与作用。(www.xing528.com)
(四)开展更广泛的课堂,加强培养证据意识
形成课前、课上、课后大贯通,开展更广泛的证据意识的培养。在课前布置任务,完成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初步寻找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证据。在课内,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生活化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信息技术提供课堂交流的新型工具以提高“师—生”和“生—生”交互的效率,给证据的寻找与收集提供更多的时间。课后则通过网络推动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对证据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持续热情。
(五)在试题评价中引领证据意识的形成
不可否认,中高考对我们的教学依然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新课程改革以来,中高考试题对提出问题、猜想以及数据处理、评价等多有涉猎,对于“证据意识”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命题人努力创设陌生情境,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中获取有效信息、证据,并利用它们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源于化学与生活的情境或化学与技术的情境,最终考查又落在运用所学知识,利用题目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关注的是考生最本质的化学能力。信息的提供方式多样,除了文字叙述,还有工作示意图、表格数据、装置图等多种信息提供方式。要求教师在解题中引领同学进行模型建构,探索找证据、用证据的思路与方法。
(六)鼓励学生开展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除了正规课程,还要重视化学校本课、化学社、研究性学习等补充课程,参与其中的学生大都基础知识扎实、对化学研究充满兴趣。针对这部分学生,开展合适的研究课题,如研究实验中各种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研究一种核心元素形成的新物质的制备与性质,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等。教师只在安全问题上加以监督,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开展研究,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并形成书面研究报告或论文,这样会快速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这部分学生也会对全体学生产生很好的带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