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等价定理一般是被用来分析国家层面上的政府筹资行为,事实上地方公债中同样存在李嘉图等价问题。在国家层面上,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理论基础是利他主义行为的消费者,而在地方公债层面上,其理论基础则是因为消费者的自由迁徙以及政府财政行为的变化会反映在地方地产价格的变化上这样的假设。Daly(1969)认为如果消费者拥有土地,则自由迁徙问题就不会存在,因为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变化会充分反映在土地的价格变化上。Akai(1994),Oates(2005),Banzhaf和Oates(2008)分别建立了地方政府融资层面上的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模型,分析了在地方层面上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条件和假说。按照Banzhaf和Oates(2008)建立的模型内容,要证明李嘉图等价在地方层面上成立,就是要证明消费者在地方政府融资方式选择变化面前面临的预算约束是一样的。
按照Banzhaf和Oates(2008)的模型,假设有a和b两个地区,每个地区拥有相同面积的固定房产,两个地区以相同的价格给本地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以年作为时间单位且居民每年的收入yt为外生变量。因为房产面积固定,房产价格可以看作是进入社区的“准入证”价格[4],假设在两个社区中居民无差异,房产初始价格在a地区和b地区中是一样的都为p0,且起始价p0=0。
假设现在a地区和b地区有机会购买一件公共物品以使得自己辖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比如购买一处公园,其面积为M,定义人均面积m=M/n,人均公园面积价格pm=1。现假设a地区通过对其居民一次性征税的方式来筹集购买公园的资金,而b地区则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购买公园的资金,这样一来,在接下来的时期内a、b两地区在其他各方面情况保持不变,只是a地区的居民可以无偿享受购买公园带来的效用,而b地区的居民每期要缴纳mr的税收去偿还购买公园带来的债务。因为居民可以在不同的地区间自由移动迁徙,因此,如果此时有pa=pb,那将会有人从b地区搬到a地区,a地区的房产价格将发生变化,直到价格调整到
也就是房产价格必须调整到居民在a、b两个地区的状况是一样的,这样一来,人均债务的价值就完全反映在房产价格上了。相应地对于居民来讲有两种选择,要么留在原地区,要么搬到别的地区去。然后,Banzhaf和Oates(2008)比较了二者之间的预算约束差别。
先看不出售其房产,留下不搬走的居民,对于b地区来讲,这类居民的效用最大化问题是:
对于a地区的这类居民来讲,则有:
比较(2.1)(2.2)式可以看出,a、b两地居民将有相同的现值,选择相同面积的公园面积。
再看在下一时期决定搬出原地区的居民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对于原先居住在b地区的居民来讲,有:(www.xing528.com)
式中的预算约束式是居民消费的现值、前一个时期支付的公园费用还原的现值和当期卖掉房产的现值。
对于原先居住在a地区的居民来讲,则有:
把公式(2.1)代入(2.5)式可得到:
比较可以看出,(2.4)和(2.6)式相同,说明此时a、b两地居民将会有相同的消费选择。
因此可以看出,在此模型中,无论是用征税还是用发债的方式来购买公共品,两地居民在个人消费效用水平和对公共品数量的选择上是无差异的,此时李嘉图等价成立。
其上模型分析的是李嘉图等价在地方层面上成立的情形,它讨论的不是利他主义导致的代际问题,而是在不同时期,政府筹资方式变化的行为通过土地市场反映在居民地产价值的变化上的问题。它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如果实际中不满足这些严格的条件,那其成立条件就值得怀疑。其一,如同在国家层面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一样,地方层面中的李嘉图等价成立所需要的完全信息假设在现实中值得怀疑,各种形式的“财政幻觉”也会影响居民的实际经济行为。换句话讲,居民也许并不完全清楚政府公共赤字扩张对自己将来福利的实际确切影响,或者即使十分清楚其影响,但因为某些原因如“财政幻觉”等,居民并不是如模型中假设的那样去行动,则李嘉图等价成立的条件就会被破坏。其二,现实中地方政府往往能有个体居民所没有的渠道以更优惠的条件在信用市场上获取资金,这样一来,个体居民便会倾向于通过政府融资渠道去获取低利率福利,这样一来,李嘉图等价便因为个体居民的理性选择行为而不会成立。其三,如Hatfield(2010)分析,早期模型分析李嘉图等价在地方层面上成立的一个前提是地方土地价格不是通过市场需求来决定的,土地价格更多地被当作一种准入价格,即取得相应的土地获得在该地区居住资格的一种价格,政府举债行为将反映在这一准入价格的变化上,如果土地价格由对土地的市场需求通过土地市场来决定,则李嘉图等价成立的条件将破坏。其四,如果地方层面上的李嘉图等价要成立,地方税就应该只是建立在地产税的基础上,如果有收入税或者其他税种支持地方公共支出,那么李嘉图等价就不成立了,地方通过发行地方公债筹资就会改善其辖区居民的福利水平。另外还有一些现实情况也会导致李嘉图等价在地方层面上难以成立。如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的债券利息收入是免税的,作为理性的消费者会利用这一点改变自己的选择行为,这样李嘉图等价也就可能不会成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