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途径是根据已知文献著者的姓名来查找文献的途径。文献著者包括个人著者和团体著者。一般检索工具都有著者索引,有的还有团体著者(机构)索引,一般都按字顺编排,其下为文摘线索。因为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个人或团体都是各有所专的,同一著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发表的文献,在内容上常常限于某一学科或专业范围之内,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同类文献,即著者途径也隐含着内容途径的特点,但著者途径不能满足全面检索某一课题文献的需要。
(一)著者索引的排序方式
1.使用著者索引查找文献时,关键的一点是要正确使用著者的姓和名。外国习惯是名在前姓在后,如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uderson)博士,欲查其文章时必须以姓Anderson为准进行查找。
2.同姓名著者,先按名字的首字母顺序排列,不全者在全者之前,单名排在双名之前,简名排在全名之前。
3.复姓作者,将复姓整体看待。如MargaretMartin-Smith,著录为Martin-Smith,Margaret。
4.团体著者也同个人著者一样,按团体单位名称的字顺排列。另外,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公司,个人姓名也应倒置。
5.中国著者姓名、团体机构名称,一般按汉语拼音直接音译。在1958年大陆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前威玛氏音标曾广泛被用于人名、地名注音,影响较大,1958年后,逐渐被废止。中国大陆除了少数需要保持文化传统的场合,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学校还使用威氏音标法的英文校名,而大多数地名、人名已使用汉语拼音。(www.xing528.com)
(二)著者索引的局限性
1.姓名的复杂性人为地影响著者索引的检索功能
由于每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的历史传统、社会背景不同造成了姓名构成的复杂性。有的国家人名的书写方式是先姓后名,有的则是先名后姓,有的国家姓名还包括教名、父名等,这不仅给编制著者索引带来了种种麻烦,而且检索时不易分辨。如在利用国外大型检索工具IM(Index Medicus)、CA的著者索引进行检索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用著者姓名作为标目时往往都是完整保留姓,名则采用首字母表示,如汤健标引为Tang·J,查找汤健文章时,若没有著者单位索引就很难确定Tang·J是否是所要找的汤健,因为像汤杰、汤军等姓名在标引时也同样为Tang·J,这种同姓异名异人、同名同姓异人的现象在大型检索工具的著者索引中屡见不鲜。再者,同样的外国人名,由于翻译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国的检索工具中也会出现一个作者多个名字的现象。如Zipf译为齐夫,又译为齐普夫,这种人为的原因无疑增加了检索噪声,影响了著者索引的检索功能。
2.著者途径获取文献的片面性
科技文献的新陈代谢不断加快,新学科、新技术层出不穷。在查找新技术、新学科的文献时从著者索引入手,常常使我们不知所措。科技人员的大量增加,新人辈出,仅从该学科的核心著者、学术权威入手去查找集中文献是有限的,难免会遗漏虽不是核心著者但对本学科又极其重要的新人的文献。著者索引的局限性决定了著者索引的检索地位,它只能和分类索引、主题索引相辅相成,并不能取代它们。
但著者作为科学情报的生产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著作权法的颁布从法律角度保护著者的合法权益,尊重著者的劳动。著者作为识别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稳定易记;作为一种索引语言,编制简明、时效性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检索途径,成为分类语言、主题语言所不能替代的索引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