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衡量科技文献老化的速度和程度,定量揭示老化规律,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度量指标。目前采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文献半衰期
20世纪50年代,一些文献学家先后提出了关于“文献半衰期”的概念,用来作为衡量已发表的文献老化程度的指标。所谓“文献半衰期”,是指在统计研究的当年,某专业或学科领域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集合中,较新的一半文献的最长“发表年龄”。这一“时段”与该领域半数文献失效所经历的“时段”大体相当。例如,当人们说“中文计算机科学的‘文献半衰期’是5.5年”时,其意义是“在统计研究的当年,尚在利用的全部中文计算机科学文献中的50%是在最近5.5年内发表或出版的”,同时也意味着“经过5.5年,中文计算机科学文献集合中的一半文献的利用价值已在不断衰减”。需要指出的是,“文献半衰期”不是指个别文献,而是对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文献集合的总体而言的。
2.普赖斯指数
20世纪70年代,普赖斯根据科技文献被引用的统计数据推算出,一篇文献的平均使用寿命仅为10年,第一次对文献老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化统计处理,提出了衡量各个知识领域文献老化的数量指标,即“普赖斯指数”。所谓的“普赖斯指数”就是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文献集合,把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作为指数,用来度量文献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一般来说,如果某一学科领域文献的“普赖斯指数”较大,则其“半衰期”较短,就表明该领域文献在总体上的老化速度相对较快。“普赖斯指数”和“文献半衰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衡量科技文献老化的指标。二者都是从科技文献被利用的角度出发,而以不同的方式来度量和反映科技文献的老化状况。(www.xing528.com)
3.剩余有益性指标
英国学者布鲁克斯引用了“期刊有益性”的概念,将期刊的“剩余有益性”作为评价科技期刊老化的指标。某一年份某种期刊的文章被读者所私用的数量称为该种期刊的“有益性”。经过若干年之后,该期刊仍保留的“有益性”,即是所谓的“剩余有益性”,是对期刊老化程度的一种量度。采用“期刊剩余有益性指标”衡量老化程度时需注意,该指标只是对于满足一定类型和内容的情报需求的具体期刊而言才是适用的。
由于上述三种衡量科技文献老化的指标均是在文献引用分析基础上确定的,因此都只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理想化的概略性描述,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