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地记录、传递和积累情报,人类先后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材料来记录情报。如刻在甲骨上和青铜器上,焙烧在陶土上,写在竹木和纸莎草纸上,印在纸张上,摄在感光材料上,录在磁性材料上,等等。情报记录与存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科技文献的物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文献型情报源主要有以下三类:
1.印刷型文献
这是以纸张为存储介质,以印刷为记录手段而生产出来的一种传统的文献形式。按印刷方式又可细分为油印、石印、铅印、胶印等几种形式。印刷型文献的最大优点是便于阅读和流传;其缺点是存储密度低,体积大而笨重,不能长期保存,难于实现自动化。
2.缩微型文献
这是以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而生产出来的一种文献形式。缩微文献有卷式文献和片式文献两种类型。随着激光和全息照相技术的应用,又出现了超级缩微胶片,其缩小倍率最高为1/22500,一张全息胶片可存储20万页文献。
缩微型文献的优点是体积小,存储密度高、传递方便,可以大大节省储藏空间,便于长期保存;其主要缺点是不能直接阅读。国外有些情报专家认为,缩微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情报传递新纪元的开始。缩微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电信技术结合在一起,将成为促进情报工作迅速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
3.机读型文献
全称又叫计算机可读型文献。这是以磁性材料为存储介质,以打字、穿孔或光学字符识别装置为记录手段,并通过计算机处理而生产出来的一种文献形式。其物质形式是磁带、磁盘或磁鼓等。机读型文献的优点是存储密度高,存取速度快,原有记录可以改变、抹去或更新。其缺点是需要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阅读,使用费用较高。(www.xing528.com)
上述三类文献,印刷型文献是至今还在使用的最早出现的一种文献形式,也是目前司空见惯的最大量的一种文献形式。由于印刷型文献的众多优点,国外有人撰文预言,即使是在计算机相当普及的信息化社会,印刷型文献也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下去。一般说来,新的传播媒体的出现,只是补充和完善旧媒体的优点,而不会急于取代旧有的媒体。
微型文献和机读型文献是在印刷型文献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缩微型文献是为了加大印刷型文献的存储密度、减少储藏空间,或者为了保存稀缺文献而产生的。机读型文献则是伴随高速处理和传输技术而出现的,其目的是高速度地存储、检索和传递印刷型文献上所负载的情报。缩微型文献和机读型文献的加工对象基本上都是印刷型文献,这正是将它们统统划归文献型情报源的原因。
对于文献型情报源,按照其生产目的、出版方式、发行渠道等特点,我们又可将其划分为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两大类。而且,从利用文献的角度来看,这种划分方法比按照文献的物质形式来划分更明确、详细,更有意义和更具操作性。
所谓正式出版物,是指那些经由出版社出版的,有国家出版发行机构给定的统一书号或刊号,从书店或邮局等公开渠道可以获得的出版物。这类出版物一般装帧美观、印刷精良、开本统一,生产的目的就是让其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传播知识和信息,以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正式出版物包括以下几种: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资料、标准文献、报纸、专刊、图书等。此外,还有度量衡换算表、币制换算表、人名辞典、地名辞典、人名译名手册、地名译名手册等等,都是情报研究人员经常利用的正式出版物。
那么,除正式出版物以外的所有文献,统称之为非正式出版物。这类文献多由政府机关、厂矿企业、学校或科研机构等生产,生产方式多为手抄、油印、打印、铅印等形式。这类文献一般不进入公开渠道供大众传播,只是在设定的小范围内供少数人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