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献的传统定义与属性变体

文献的传统定义与属性变体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的科学定义,应当指出文献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文献”的语义外延是根据它所指“概念”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根据它所指“名称”的关系而定义的,并且“文献”概念是根据属于同一领域内的全部所指概念关系来定义的。在文献的上述这些共同的本质属性中,不可否认还会出现某些变体。文献的形式与功能等方面某些变体的出现,正可以被人们用来作为进一步区分文献类别、类型等的依据。

文献的传统定义与属性变体

一是较为详细的注释性定义。例如:

“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和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制在唱片上,或存储在磁带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

二是更为概括的定义。例如:

其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其二,文献是“记录信息与知识的一切人工附载物。”

其实,这种表述方式在我国古代已有先例。如春秋战国之际《墨子·尚贤》中,首次提及“书之竹帛”。书,在这里系指“记载”方式,作为动词,即“书写”之意。又如,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于书籍的释义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著”,指撰述、写作、记载,即可引申为记录方式。“竹”“帛”等,指可用作书籍的载体。“书”,系名词,指早期的文献之一。

文献的科学定义,应当指出文献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对于科学定义的表述,辩证逻辑要求,从“文献”所反映的对象的发展变化中,全面研究其对象的一切联系,从而具体地揭示“文献”所反映的本质;形式逻辑方法,是将“文献”概念包含在其属的概念之中,并揭示“文献”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据此,在上述定义中,对于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应相等的基本要求尚有欠缺。例如,用有限的概念(知识)去表述更大范畴的概念(信息),似有不妥之处。知识,是属于已经被人们认识的领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社会现象与规律等的认识和描述。如果某些客观规律迄今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话,那么一时仍然不能被划入人类的知识范畴,而只是人们继续认识、探索的对象。事实上对我们来说,未知世界还非常广阔,至今未被我们认识的信息尚有许许多多,有待我们去努力探索。这类未知的信息一被记录下来,也应该属于文献。

我们认为,应当将“文献”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信息可作为存储、利用或传递的过程中一个单元处理的人工固态附载物。”这就是说,不是所有“记录有信息”的都是文献,也不是“一切载体”都是文献,更无必要去区分是在载体内、载体上还是依附于载体。

显然,作为名词术语的“文献”,与一般的语言符号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将“文献”这一名词术语,分解为“名称”与“概念”两个部分来考查,或许更为清晰。“文献”的语义外延是根据它所指“概念”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根据它所指“名称”的关系而定义的,并且“文献”概念是根据属于同一领域内的全部所指概念关系来定义的。(www.xing528.com)

文献的“名称”,是文献这一名词术语的外部语言形式。文献的“概念”,通常可看作是一组实体都具有的本质属性的抽象再现,它实际上已扬弃了如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非书资料等实体的个别属性后形成的抽象再现。

扬弃“文献”中全部非本质的个别属性后,文献的本质属性多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其性质,所有的文献都可包括在记录有信息的载体大范畴之内;

第二,其形式,所有的文献迄今都表现为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人工固态附载物;

第三,其功能,所有的文献都可用来存储、利用或传递信息。

在文献的上述这些共同的本质属性中,不可否认还会出现某些变体。尽管某些变体的出现有时也会出人意料,但从根本上来看亦都在意料之中。文献的形式与功能等方面某些变体的出现,正可以被人们用来作为进一步区分文献类别、类型等的依据。

一般来讲,词义并不一定完全等于概念。这是因为:词义既有理性又有感情含义,而概念只有理性含义。词义通常没有指称含义,而概念既有内涵又有外延。但是,既然“文献”一词的名称已经作为标准化的名词术语,那么不管原来有无或有多少歧义都必须统一其所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在文献的“名称”与“概念”之间并非横着不可逾越的天堑,而恰恰相反往往是呈现着相互对应或双值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