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地区,锣戏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种戏曲剧种,尤其是清代以来,这一地区的锣戏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风格突出、表演技法精湛、演出剧目丰富,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至今可以查到的锣戏班包括滑县大兴班、浚县发兴班、南乐大成班、清丰义成班、长垣聚乐班、广平顺和班等。直至清末民初,滑县一带依然将该剧种的班社和大弦子戏、平调、高调梆子的班社合称为“四大户”,由此即可体会到该剧种在当地的演出实力和群众影响力。
以下分别介绍该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锣戏班社。
濮阳市浚县二步班
据浚县《文化志》编辑室编印的《浚县旧时的戏曲班社》记载:“旧时代,以演戏为生的职业戏剧团体,谓之‘科班’。科班分江湖班(窝班出身)和凉家班(半路学戏)两种。清末至民国年间县境内科班有十余个。”其中“二步戏(班)《》以县衙二步班衙皂为后台,以李老景为管主,唱大锣戏。主要演员有大胖妞(旦)、马红脸、麻黑脸。演出节目有《李存孝夺篙》《扬州观灯》《秦琼打擂》《跑船》《白袍征东》《杀闺女》《借闺女》《打登州》《淤泥河救驾》《崔忠元回家》《崔抒弑君》《海瑞搜宫》《李逵下山》《宋江杀妻》《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狮子楼》《翠屏山》等两百多出。擅演水浒戏,多为武功戏”。
安阳市滑县大兴班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载:“罗子戏早期的职业班社在滑县、濮阳、成安一带,比较有名的有:滑县大兴班、浚县发兴班、南乐大成班、清丰义成班、长垣聚乐班、广平顺和班等。再结合民间流传的‘一罗二簧三越调,剩下梆子瞎胡闹’的说法,可见自清代中叶以来,罗子戏在冀、鲁、豫三省交界的一带地区较为盛行,成为一个拥有一百余出传统剧目和三百余支音乐曲牌的古老戏曲剧种。”
安阳市内黄县锣戏班
内黄县李官寨锣戏老艺人回忆,据该剧团的老师父称,清嘉庆十八年(1813) ,河北广平府(现永年县)水灾,有一大锣戏班到浚县一带讨要演出。当时李官寨有位画师王家富带徒赴浚县山修庙画神像,他的徒弟中有李官寨大锣戏班的人。听说当地唱大锣戏,就常在工余时间听唱,学得许多新剧目。后来有的永年班的艺人在浚县十二铺落户组班传艺。 1944年,浚县十二铺玩会班第三代传人去滑县万古收徒,组成了万古班。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提高。 1953年,李官寨大锣戏老艺人提出,要将大锣戏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造,取多家之长。于是请老师教授新的技艺,发动许多青年人拜师深造,并集资购置了服装道具,正式成立民众剧社,开始到外地巡回演出。
内黄县李官寨锣戏剧团演出《高老庄》剧照(剧团拍摄、提供)
内黄县李官寨锣戏剧团《王府挑将》剧照(剧团拍摄、提供)
目前该团依然在年节、庙会期间为群众演出,主要演员包括:王山河、李如搓、司张礼、王继礼、王林山、王桃顺、王顺坡、王继民、王继元、王继福、王继章、王随坡、王森林、李宗训、李香红、王莲菊、李清芬、李情玉、李凤珠、胡永利、胡青菊、胡爱鸽、樊香芬、王艳玲、李亲排等。(www.xing528.com)
濮阳市南乐县傅陈庄锣戏窝班
锣戏在南乐的形成年代,一说是范县锣戏艺人陈春文在1932年将其传入傅陈庄,另一说是由南乐傅陈庄锣戏艺人郎顺喜(87岁)提供线索。其父于清末民初由祖居山东莘县郎庄移居南乐傅陈庄,遇到由滑县归来的该村村民常福禄。二人商议后和陈聚兴、陈实、李如章共同办起锣戏窝班。该窝班又从河北肥乡聘来门凤喜担任教师,培养的第一批主要演员有:须生常占魁、常凤云,老生陈车,武生李魁录、李郊安,小旦傅章考、陈桂芳,花旦傅自章、常月景,青衣陈贵景、常继贤,大净陈贵良,二花脸常有道以及三花脸常庆余等。经过半年时间的训练,该戏班开始登台演出。民国二十六年(1937) ,通过不断发展壮大,该戏班最终发展成为四十余人的大戏班,排演的剧目包括《杨景征南》《秦琼征西》《刘伯温访徐达》《反徐州》《临潼关》《真假秦琼》《大战火龙驹》等,经常在山东、河北、河南的各县、乡、村演出。
1949年后,该戏班依然活跃,并于1956年和其他三个戏曲表演团体代表南乐县参加河南省首届观摩会演,以《反徐州》一剧在大会上进行展示演出,获得好评,并经省批准成为半职业剧团。后又应邀赴济南、聊城参加跨省会演。“文革”期间停演,绝迹十年之久。1979年才重新恢复,被濮阳市批准为半职业团体,人员发展到六十多人,其中傅章先、常占华为负责人。1980年,该剧团又参加县农村业余剧团会演,演出《李存孝过江》,获一等奖。但由于十几年的停滞,新老接替失调,剧团逐渐衰落,至今已化整为零,退化到“板凳头”演出形式。目前,该锣戏班的演员还包括付张孝、付店习、高九芝等。
濮阳市清丰县洪家锣戏戏班
清丰县县城西关大户绅士洪家先后管戏七世,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1955年近两百年,在中国戏曲史上堪称官主世家。洪家五世主为洪秀,先于清乾隆十年(1745)建立大平调戏班。又在道光三十年(1850) ,洪秀的后人又接管锣戏。两年后,锣戏因内部矛盾解散。后该剧种在清丰逐渐消失。
濮阳市范县店子村罗子戏戏班
据老艺人追溯师承渊源可知,范县杨集乡店子村的罗子戏于清中叶由山东流入范县,是范县较早的剧种之一。但由于时局动荡,人员流动,民间自发组织的罗子戏班经历了多次创办与解散。1920年,该村再次创办罗子戏戏班,此戏班的教师原系河北省广平县人,主要学员有高二娃、高登岭、乔金义等二十余人。1932年春,在广平县老艺人郎方铎组织下,以高登岭、乔金义为主,成立了店子村罗子戏班,正式对外演出,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与此同时,刘风奇把罗子戏传入内黄县,陈春文到南乐罗子戏班搭班。当时常演的剧目有《大战核桃园》《古城会》《荆州》《德州》《房州》?武松打店?《杨景征南》《平方腊》《火烧赵家楼》等。 1938年日本侵华占领中原后,演员被迫外出谋生,店子罗子戏剧团被迫解散。1945年日本投降后,刘长玉重组班社,命名为群友剧团,主要成员有刘长玉、刘会红、高银田、刘发垒等25人。教师有常奇、李学新,学员有刘怀明、刘会修、高洪宝、高效安、刘长青、刘发福、彭首营、刘发雨、刘长增等三十多人。
1956年,该团以农乐剧社为名,由郎方铎、常奇主演的《秦琼投李渊》参加山东省第二届“百花齐放”观摩表演并获一等奖,省戏曲研究所记录了店子村罗子戏剧团的六十余个罗子戏传统剧目以及录制了部分唱腔。 1958年,范县专业剧团扩大到8个、业余剧团20个,戏曲空前繁荣。 1962年,店子村罗子戏剧团更名为聊城地区罗子戏职业剧团。1964年冬,由于剧团数量太多,罗子戏剧团被迫下放。1968年以“破四旧”为名,该团被烧掉每箱十二蟒、十二靠的四架衣箱,罗子戏遭到空前的劫难。 1977年以来,罗子戏艺人刘长玉等传艺40人,他们仅利用保存的一整套衣箱、道具、布景和灯光设备在年关闲暇时自娱自乐,此外还参与少数对外的营业性演出。
此戏班所演剧目有一百多部,其主要剧目有《十字坡》《杨景征南》《宾州太原》《薛仁贵征东》《平方腊》《黑石关》《二王篡朝》《火烧赵家楼》《老征北》《三省庄》《水淹罗成》《黑墨记》《海瑞搜宫》《李春孝过江》《火龙阵》等50出。目前,该锣戏班的演员有刘海民、董九霞、黄桂环、和万陈、李新刚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