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合(1912—?)
又名于玉山,遂平县阳丰乡人。16岁即已登台献艺,曾与师爷共赴叶县、临颍等地演出,在豫南一代是颇具影响力的锣卷戏艺人。师爷谢世之后他在阳丰开办了一个锣卷戏班。此外,于德合的演出足迹遍布西平、泌阳、新蔡、上蔡、新野、唐河、桐柏、舞阳、淮阳、信阳、漯河、周口、许昌、偃师、焦作等豫中南的大部分县市,还先后赴安徽、河北、湖北等省进行交流演出。积累丰富的演出经验后,20世纪50年代于德合先后在汝南、邓州、临颍等地授徒,为汝南县培养了戴清凉、戴清泉、陈子莲等优秀艺人,为邓州市培养了王学彦、王云亭、窦朝金等知名艺人。
于德合天生一副好嗓子,音色通透,音域较宽,既能饰演性格粗犷豪放的角色,也能演唱温婉曲折的曲调,善于饰演须生和小生,把子功底也很深厚。他不仅演技超群,而且还为锣卷戏的挖掘、整理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前为收集、整理资料的同志口说多部剧目,还提供了较为宝贵的唱腔资料,被誉为豫南锣卷戏界泰斗式的人物。
李狗拽(1874—1937)
男,原籍为汝南县燕亭乡戴堂村。他原为清末民初时著名的卷戏艺人,后与来此演出的郑月景搭班演唱并学会了锣戏,从而成为兼擅锣、卷两个剧种的优秀演员。
李狗拽主工须生,扮相好,做戏真,还能够自如地运用声音,久唱之后嗓子并无疲惫之感,因此获得“铁嗓子”的美誉。他经常在遂平、上蔡、临颍等地演出,并指导了郑发亮、门忠平、陈子莲等艺人,1949年涌现的锣卷戏演员大多受过他的培养与熏陶。因此可以说,他为豫南锣卷戏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郑月景(1883—1948)
男,又名郑月晓,原籍山东省东明县。民国初年,郑月景携家人到驻马店汝南县燕亭乡戴堂村搭班学戏。他曾拜李狗拽为师学唱卷戏,非常重视两个剧种在唱法、表演方面的融合和改革。
郑月景擅演须生、小生、老生等角色,是汝南锣卷戏著名的多面手,因此在当地以至豫南地区具有较高的声望和知名度。
姚忠筝(1914—?)
男,原籍汝南县姚湾。他在青年时即酷爱锣卷戏艺术,曾自筹资金去叶县拜师学艺,出师后回到姚湾并成立锣戏班。他在该戏班中主要担任演员、司鼓等职,为锣卷戏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庆真(1916—?)
男,原籍汝南县张楼乡顺河店村。幼年时他即热爱民间艺术,许多民歌、花鼓调以及地方戏都记在心里。王庆真后拜遂平县张股云为师,学唱锣戏,每逢新春佳节,即把锣戏配入多种民间玩艺儿中。除此之外,他对打击乐器中的铙、钹也较为精通。
王喜真(1917—?)
男,汝南县张楼乡顺河店村人。他对锣戏的各种演唱均较为熟练和精通,同时还把兄弟剧种的唱腔及风格融入到锣戏中,从而为锣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他又多次热情地为集成工作提供宝贵资料,为传统戏曲音乐的保护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王柏林(1932—?)
男,家住汝南县张楼乡顺河店村。他擅长锣戏中打击乐的演奏,主奏鼓板。经他训练、指挥的武场乐队往往能演奏出丰富多彩的打击乐。
王守满(1913—?)(www.xing528.com)
男,家住汝南县张楼乡行政村。他从17岁起跟随父亲“王麻子”学吹管乐器。通过勤学苦练,掌握了唢呐、笙以及海笛的演奏技巧。他的海笛演奏在豫南的艺人中无人能比。他还精通寺庙音乐,如单管子、双管子的演奏,对锣卷戏的伴奏尤为擅长。1958年,他赴信阳地区参加比赛,演奏锣卷戏并获得一等奖。1962年,他参加省民间吹奏乐汇演并荣获二等奖。1982年,他又参加驻马店地区唢呐调演,获荣誉奖。20世纪80年代,王守满虽年事已高,眼花耳聋,但为戏曲集成工作也贡献了大量的音乐资料。
陈庭弼(1918—?)
男,原籍为汝南县燕亭乡戴堂村。他学戏较晚,但有一口好腔,因此很快成为戴堂卷戏挑大梁的演员,主工红脸行当。
20世纪80年代县文化部门调查锣卷戏相关信息时,他虽年岁已高,但嗓音还是不减当年,演唱的锣卷戏腔调仍保持着该剧种固有的风格。
郑发亮(1930—?)
男,又名郑志武,郑月景的长子。他出生于西平县锣戏班,自幼受父亲影响而学唱锣卷戏,7岁练功,9岁登台。在得到父亲真传之后,郑发亮的演出更加灵活多变,年幼之时已能饰演多种角色。10岁时他跟随父亲到戴堂锣卷戏班搭班落户。12岁时又参加商水县八屯锣戏剧团,主唱二生,后又唱武生,并兼司鼓。1949年,他回到汝南县姚湾寨,仍参与锣卷戏活动,并任教师,曾在上蔡县的黄埠、常庄,遂平县的张口、大王堂和叶县等地表演。20世纪70年代又被南阳地区邓县高民乡孔庄村聘请为教师,教授这里的锣卷戏戏班。
郑梅英(1939—?)
女,郑月景的女儿,郑发亮的妹妹。郑梅英自幼喜爱戏曲,曾跟随父亲和哥哥在村中戏班学唱锣卷戏。她天资聪颖、记忆力强,因此迅速成长为汝南锣卷戏的第一代女旦角。她的嗓音甜美动听,扮相优美逼真,得到了观众们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门中平(1931—?)
男,汝南戴堂人。门中平从五六岁即开始听戏。每逢戏班排练或演出,他都一场不落地观看。他具有较好的记忆力,不仅能演唱锣卷戏多段唱腔,还能哼唱完整的唢呐过门曲牌。后来,他被戏班吸纳为演员,从而正式走上戏曲舞台。入团初期,他主要饰演丑行类角色并学吹唢呐,后来竟逐渐成长为戏班唱奏双全的骨干。他的表演幽默诙谐,常被观众所津津乐道。
陈子莲(1939—)
女,原籍汝南县燕亭乡戴堂村。自幼显示出突出的戏曲表演天赋, 13岁时入班学艺并主工青衣。她不仅拥有华丽优美的嗓音,还具有较为扎实的把子功底,因此虽学戏较晚,但很快成为戴堂卷戏挑大梁的演员。现她年事已高,但嗓音依然不减当年。
陈子莲主工红脸行当,和门中平合演的《打金蛤蟆》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戴清凉(1930—)
男,汝南戴堂人。主工小生行当,同时也兼演须生。他的扮相儒雅俊美,道白独具风格,因此在周边县市演出时常常受到欢迎。
戴清泉(1935—)
男,汝南戴堂人,陈子莲的丈夫。主工丑角,兼顾须生。20世纪80年代曾随妻子赴孔庄搭班演出,并在该地授徒传艺。他是锣卷戏唱演兼备的多面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