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许、尉氏两县是锣戏出现较早、传承时间最长的一个重要地区,但由于缺乏文献资料,梳理出清晰的发展脉络以及艺人的传承谱系图是极其困难的。目前,该地区已无完整的班社进行演出,鲜有能够完整叙述师承关系的老艺人。幸而20世纪80年代的戏曲音乐集成工作,使得一些信息被保存下来。因此,本书主要通过《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锣戏音乐》(征求意见稿)来呈现该地区的师承关系以及一部分艺人的从艺信息。
豫中锣戏剧团师徒体系表
野鸡毛(?—?)
男,锣戏花脸演员,本名不可考,“野鸡毛”是其艺名,通许县玉皇庙八陵岗人,为目前可以确定的通许县最早的锣戏艺人。据口碑资料可知,他至少收有三个徒弟,分别是:周聚、三伏、三喜。其中三伏又收有八个徒弟,分别是:二店、张宝银、崔明、米如意、郭兴、小九、老少迷、郭群。
周聚(?—?)
男,锣戏鼓师。
三伏(?—?)
男,锣戏旦角演员。据老艺人回忆,应为清朝中期的锣戏演员,小名叫“三伏”,其真实姓名、籍贯等均已无人知晓,能唱五百多本戏。
三喜(?—?)
男,锣戏净角演员。据老艺人回忆,应为清朝中期的锣戏演员,小名叫“三喜”,其真实姓名、籍贯等均已无人知晓,能唱四百多本戏。
袁嘉祥(?—?)
男,开封市通许县锣戏的第二代传承人。由于年代久远,目前艺人仅知他是清代末年该地区锣戏的老师,但对于他的生卒年月、籍贯、师承以及行当等信息则一无所知。
郭兴(?—?)
唢呐伴奏者。据老艺人口碑,其唢呐的演奏技艺精湛。
崔明(?—?)
男,锣戏演员,主工旦角行当。
米如意(?—?)
男,锣戏演员,主工旦角行当。
老少迷(?—?)
男,锣戏演员,艺名“老少迷”,真实姓名和籍贯已无从考证。据说演出时每月收入二百四十串钱。
小九(?—?)
男,锣戏演员,小名“小九”,真实姓名和籍贯已无从考证。据说演出时每月收入二百串钱。
二店(?—?)
男,籍贯为开封附近,主工生行,本名不可考,“二店”是其艺名。据口碑资料可知,他是通许赫庄锣戏班早期演员三伏的徒弟,又是付广先的师父。
张宝银(1901—)
男,河南省尉氏县蔡庄大周庄人,13岁(1914)学锣戏,是开封地区锣戏的第三代传承人,主工旦行,以唱腔优美、身段灵活著称,得名“漩涡麦”。掌握剧目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一百多个。张宝银曾到许昌地区*陵县马庄锣戏班传授技艺。
付广先(?—?)
男,开封市尉氏县后张铁村人,为该地区锣戏的传承人,拜师二店学习锣戏。后付广先成为开封市尉氏县蒋沟锣戏班的师父,此外也在赫庄锣戏班传授技艺。
邓可芝(?—?)
男,通许县陈集村人,戏路宽,能够胜任红脸、包头、生角等多种行当,为该地区锣戏的第四代传承人。
娄渊兴(1936—)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49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娄纪孝(1932—)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47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娄纪成(1933—)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45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娄彦敬(1933—)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赫本忠(1925—)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35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www.xing528.com)
赫本学(1933—)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45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赫相纪(1945—)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82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赫敬忠(1937—)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50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赫玉枝(1936—)
女,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48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赫玉兰(1936—)
女,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47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赫丙庆(1936—)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47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李新忠(1937—)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51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赫本新(1938—)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48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赫文化(1930—)
男,开封通许县赫庄人,自1942年起学唱锣戏,为该地区锣戏的第五代传人。
赫乾正(1926—2006)
男,通许县赫庄村农民,文盲。10岁时跟随通许县赫庄锣戏班老艺人付广先、邓可芝学习锣戏、卷戏,为通许县锣戏的第五代传承人。他以表演神话戏、历史戏见长,讲究各种技巧、特技表演,尤其以扮演孙悟空见长,演技出色,风趣幽默,人送艺名“活悟空”。演出的主要锣戏剧目有《齐天大圣》《小列国》等。五十多岁时还能翻跟斗。2006年病故,享年80岁。
赫敬修(1929—)
男,通许县大岗李乡赫庄村农民,小学文化,锣戏、卷戏的唢呐演奏家,一生从事农耕和锣卷戏演奏。赫敬修12岁时在赫庄村跟随付广先、邓可芝学习锣戏、卷戏的伴奏技艺,为锣戏第五代传承人。20岁开始担任赫庄锣戏团笛手。成年以后,他与师妹李兰香结为夫妻。目前还能演奏三十多出锣戏、十多出卷戏的曲子。
1981年,开封地区文化馆到通许县调查锣戏,赫敬修吹奏的部分剧目得到了记录与录音。2001年8月,河南省电视台“乡村”栏目到赫庄拍摄了专题片,赫敬修的吹奏被收入镜头并播放。2001—2006年,他又被《河南工人报》《开封日报》等报道。2004年,开封电视台拍摄了以赫敬修为主角的专题片《锣戏情怀》,在开封电视台多次播放。2010年1月7日,中央电视台来通许县赫庄拍摄锣戏专题片,赫敬修吹奏并参加了表演。2010年秋,赫敬修的事迹被通许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中国通许”网站介绍。同年秋,《厚重通许》一书对其进行介绍。
赫敬修现在担任通许县赫庄锣戏团笛手,相当于乐队指挥。下图他手中拿的管子是传承三代人的一件乐器,其擅长伴奏的锣戏剧目主要包括《杀七口》《小列国》《吴信盗马》《青牛混宫》《黑石关》《四衙门》《分水岭》《火龙驹》《斩吴驸马》《杨景探桥》《罗成扮花姐》等。
赫敬修
赫敬修长期担任各县锣戏团的笛手、团长,为保存开封地方民族文化遗产、复兴古老的稀有剧种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6月,他被选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
赫纪明(1937—)
男,通许县大岗李乡赫庄村农民。他于12岁起跟随赫庄锣戏班老艺人付广先、邓可芝学习锣戏、卷戏,成为通许县锣戏的第五代传承人,专攻黑头、花脸、白脸。他的唱腔高亢、奔放,相传能传出八里远,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八里半”。他的唱白清晰,吐字清楚,对剧种人物、剧情描绘准确,表演到位。
几十年来,赫纪明的足迹遍及河北、通许县周边的扶沟、尉氏县、太康县、周口、*陵县等乡村。2000年以来,他积极带徒传授锣戏技艺,为这一古老稀有的剧种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5月,他被选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
赫纪明的代表剧目包括《杀七口》《小列国》《吴信盗马》《青牛混宫》《黑石关》《四衙门》《分水岭》《火龙驹》《斩吴驸马》《杨景探桥》《罗成扮花姐》《海瑞搜宫》《三上马》等。
娄渊珍(1937—)
女,祖籍不明,12岁时开始跟随赫庄锣戏班老艺人付广先、邓可芝学习锣戏、卷戏,唱、演至今,是通许县锣戏的第五代传承人。她主工小花脸行当,唱腔、韵调优美,唱白清晰,吐字清楚,基本功扎实,对剧种人物、剧情描绘准确,表演到位。她主要在通许县周边几十个县的乡村演出。1981年,开封地区文化馆到通许调查锣戏,娄渊珍的演唱被录音记谱。1985年编辑的《通许县戏曲志》收录有她的唱段、曲谱。 2000年以来,她授徒传艺,传承锣戏,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同年,她又被开封电视台、《开封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娄渊珍的主要代表剧目包括《杀七口》《小列国》《吴信盗马》《青牛混宫》《黑石关》《四衙门》《分水岭》《火龙驹》《斩吴驸马》《杨景探桥》《罗成扮花姐》《海瑞搜宫》《三上马》等三十多出。
李兰香(?—?)
女,通许县大岗李乡赫庄村农民,小学文化,锣戏、卷戏演员,一生从事农耕和锣卷戏演奏。她从13岁开始跟随付广先、邓可芝学习锣戏,为锣戏第五代传承人。
1981年,开封地区文化馆到通许县调查锣戏,她演唱的唱段被记录,为保存开封地方民族文化遗产、复兴古老的稀有剧种做出了突出贡献。
赫爱武(1955—)
女,通许县赫庄村农民,初中文化。2000年跟随本村锣戏老艺人李兰香、娄渊珍等学习锣戏,为通许县锣戏第六代传承人。赫爱武是通许县锣戏团团长、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的妻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