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锣戏表演的基本功和特征

锣戏表演的基本功和特征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锣戏在表演艺术方面独具特色。不论是唱腔、伴奏,还是身段、武打均具有粗狂、豪放的特征。锣戏包头角的表演很重视手眼身法步的练习和运用,特别看重手功、眼神、身段和台步,尤其对于男扮女的演员来说,这四项表演的基本功一定要过关。

锣戏表演的基本功和特征

锣戏在表演艺术方面独具特色。不论是唱腔、伴奏,还是身段、武打均具有粗狂、豪放的特征。

早期的锣戏由于和流传于同一地区的其他民间表演形式有较频繁的交流机会,所以吸收了不少民间舞蹈艺术的元素,如高跷、竹马、旱船、红绸舞及杂技等。早年的锣戏旦角还要绑“拐子”。直至1978年,孔庄锣卷剧团的旦角,还像踩高跷那样扭着唱。他们的表演尽管比较粗糙,但演出的底功还是过硬的,如孔庄锣卷剧团的武生演员王立菊,一个“朝天蹬”能站47分钟。

此外,锣戏对于“打”这一类表演类型尤其重视,通过对大洪拳、梅花拳等民间武术基本身架和动作的模仿,对四十八杆、白手夺刀、单刀直入、双刀扫苗等武术套路的借鉴,对真刀真枪的借用,充分凸显了自身威武、豪放、粗狂的艺术风格。

锣戏包头角的表演很重视手眼身法步的练习和运用,特别看重手功、眼神、身段和台步,尤其对于男扮女的演员来说,这四项表演的基本功一定要过关。例如,仅手势就包括山膀手、抱拳手、云手、抖手、菊花手、遮面手、凉棚手、翻手、拉手、拱手、背手、摊手、穿手、上下排手等。驻马店汝南县姚湾的锣戏艺人康三在饰演《刘海砍樵》中的狐狸精时,一出场即用到云手、遮面手、菊花手等12种不同的手势。此外,眼神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表演手段,其中主要包括媚眼、怒眼、白眼、斗眼、悲眼等。台步的训练包括平步、慢步、快步、正步、磋步、垫步、碎步、醉步、弓箭步、马步、跪步等。

此外,武生、须生、大花、二花、三花和刀马旦开始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只是重视云手亮相、打侧脚(倒打)、打二起脚(双打)、打踢脚(立打)、打旋风脚、单叉、双叉、把子功等招式。武生、武旦出场时多采用大蹦大跳的表演方式,善于运用飞脚(俗称旋风脚) ,可连续做出数十个。花脸则重视振臂、眦目、顿足等动作。再加上传统锣戏重视运用真刀真枪作为道具,采用一系列特技性的“盘叉”“大上吊”“炸麻花”“砸瓦”“双头人”“打五把彩”等动作,用以配合“出彩”、剪刺双眼、抓钩穿鼻等一类的表演,因此武打场面惊险刺激,真实感尤为显著。

在后期的发展中,锣戏不断向成熟的戏曲样式学习。例如滑县万古镇锣戏班在1946年请来了反调武打教师杨清文,吸收了反调舞台艺术,又充实了锣戏的老旦、净末等各门类行当的表演,正式开始系统学习基本功,如毯子功、把子功、翎子功等,在身段表演方面关注跌、打、扑、滚、翻等多方面的细节。

在行当艺术方面,新中国成立前锣戏的包头行当多由男演员扮演,家庭生活戏不多。到1965年,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剧目的需要,豫北地区的锣戏班逐渐吸收了女演员,将文生、旦角的演员均换成女性。自此以后,锣戏的行当角色更加齐全。

各个行当的锣戏演员均须学习的舞台表演基本功包括多个方面,归纳起来共有“五法”。

手:锣戏非常强调手的训练,包括云手、手花、菊花手、兰花手、遮面手、摆手、推手、抖手、抱拳手、凉棚手、山膀手、上排手、下排手、拉手、拱手、穿手、摊手、拦手、拍手、握手、指手、背手等。

眼:锣戏的眼功包括媚眼、白眼、斗眼、直眼、怒眼、泪眼等。它讲究花旦“美”在眼上,小生“眼如流星、一扫而过”,花脸“雄如豹、狠如鹰”,丑角“挤眉弄眼”等。

身:锣戏的身段要求“花旦风摆柳,生角头不扭(不晃) ,花脸腰身大,丑角样子稠”。(www.xing528.com)

法:锣戏的法,指的是胡子功、翎子功、水袖功、翅子功、手帕功、扇子功、朝笏功、绫子功、把子功等。

步:锣戏艺人师承口传,台步要求“走一山绕一弯步步领先,上天堂入地关走字在前”。

在上述五种基本功的基础上,锣戏又要求一些特技性的表演动作,从而使演出更加精彩、富于特色,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推圈、大开门、武开门、双头人、盘叉、吊九桶水、开膛剖肚、沿铡刀、削柳椽、打五把彩、大上吊、顶灯、炸麻花、喷火、上压杆、砸瓦等。

推圈:锣戏常用的程式性动作之一,可具体分为单手推、双手推、一人推、数人推、顺时针推和逆时针推。在具体演出实践中,又有步伐、手势等方面的差异。例如,花脸跨大步右臂过头大幅度起伏摆动,手要齐眼,而小生的手要齐肩,刀马旦的手要齐胸。此动作表示行军或行路,可边推边唱,步伐刚健、稳健,舞台效果威严。

大开门:锣戏演员上场时使用的一种程式性动作。演员的右手高抬而左手齐肩,抬右腿向前迈步,到前马脚后“抄手”亮相。之后后退至桌头,再向前云手,推至原地,是锣戏的将官整甲、点兵时所用。

武开门:锣戏演员上场时使用的一种程式性动作。上场亮相后推至桌子边,右手打右脚,“排脚亮相”,抬右脚举右手,左手提靠腿,向前迈脚,打飞脚,左右连续三次,之后“亮相”“推圈”“云手”。这套程式是演员在即将脱去行路服装时使用。

双头人:锣戏传统剧目《孙二娘开店》中使用的特技,即在叠起两层的桌子上放置柳圈椅一把,孙二娘双手握椅子扶手做倒立动作,表示暗算武松而从房顶揭瓦钻身探视的动作。之后两腿分开,之间出现一假面人头,且双腿轮番屈伸,用假手理假发、抚假发,给武松以错觉。为防止被武松猝然击中,又将双手撤去并于腿上,只用头顶在椅子圈上支撑全身。当武松警觉起身之际,迅速收架坐于椅上,接着凌空而下端坐如前。

盘叉:锣戏传统剧目《黑石关》使用的特技之一,即两位表演者站于舞台两侧,两叉对抛,后增至五人五杆叉,五人呈五角星状站于台中,抛叉时叉头向前,每隔一人抛一个,接叉人接叉的同时将自己手中的叉抛出,由慢到快周而复始,需要胆大心细、眼明手快。

此外,锣戏的传统剧目大量表现的是帝王将相、金戈铁马的故事,因此把子功在其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单刀快枪、双刀快枪、大刀枪、四十八刀、四十八枪、四十八杆、踢枪、马蹄枪、白手夺刀、二郎担山、前僵尸、后僵尸、夹鸡蛋簸米、单刀直入、双刀扫苗等。锣戏老艺人称,这里面不少把子功是从民间武术学来的,甚至还将武术之中的真枪真刀、真打实打也吸收进来。只可惜现在许多把子功仅保存有名称,但已无人传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