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锣戏的【耍孩儿】原为曲牌,与八句三段体的俗曲类型的【耍孩儿】具有相同的文辞格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多种变体,而且已经初步具有了板腔体的特征。从板式特征来看,豫北锣戏包含的【耍孩儿】及其各种变体可以分成四类:一是散板类:以无板无眼的自由板式记谱,主要包括【武娃娃】一种;二是三眼板类:以4/4节拍记谱,主要包括【慢板娃娃】【大笛娃娃】【五钉锤娃娃】;三是一眼板类:以2/4节拍记谱,以【二板娃娃】为代表;四是无眼板类:以1/4节拍记谱,以【接板娃娃】为典型代表。
豫北【娃娃】与豫中该曲牌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豫北存在一板三眼的【慢板娃娃】,而豫中地区不使用该板式。豫北地区的【慢板娃娃】在不同行当之间存在极其明显的程式性和稳定性,这一特征在各个行当的引子、大过门、小过门、每乐句的末乐逗核心性乐音进行模式和尾声等方面尤为显著。笔者现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锣戏音乐》之中的秦琼唱段为例,梳理其落音及板拍示意图。参见如下图示:
以上图示可以清晰地看出,【慢板娃娃】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板式变化丰富,引子由散板转入一板三眼,曲牌的前五句一直使用一板三眼,第六句的唱腔及其中两个乐逗之间的小过门也使用一板三眼,而在唱腔乐句后的大过门中转入一板一眼。第三乐段的第七乐句以及第八乐句的前一部分使用一板一眼,在第二乐逗中转入散板并最终结束于散板。该曲牌的第二个特征是,第一乐句第一乐逗在唱完第一词逗的前三个字后一定再唱其后一个词逗的第一个字,之后再接第一乐句两乐逗之间的小过门,这一特征也是其他剧种【耍孩儿】不多见的。该曲牌的第三个突出特征是大过门篇幅较长,其旋律框架和豫中锣戏的【二板】基本一致,但由于板式不同,速度放慢,所以大过门框架被充分进行了装饰和发展,从而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该曲牌第一句唱腔及其后大过门的谱例参见如下谱例:
豫北【慢板娃娃】第一句唱腔及其后大过门
除过门的特征之外,【慢板娃娃】还具有和豫中【二板】一致之处,例如音乐形态的框架相同,核心性乐音进行模式基本相同,均为“5321”。同时由于扩展音乐元素的实际需要,【慢板娃娃】往往在此核心性乐音进行模式之后再进行补充,从而形成“53216 21”的进行模式,其实它与“5321”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过门安排上,【慢板娃娃】的大过门和豫中【二板】一样,均位于第一、第四与第六句之后,其他乐逗与乐句之后为小过门。
通过豫中和豫北地区【二板】与【慢板娃娃】的比对可以明显看出,不论是大过门的旋律和位置,还是核心性乐音进行模式,二者均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一致性,确为一个剧种经过不同发展、变化手法而形成的不同地域流派。
在豫北锣戏之中,慢板类的【娃娃】除上述笔者所分析过的【慢板娃娃】之外,还有【大笛娃娃】和【五钉锤娃娃】。其中【大笛娃娃】因以大笛作为特色伴奏乐器而得名。它的引子比【慢板娃娃】的散板部分更长一些,但旋律框架基本相同,上板以后旋律的相似性就更为明显。而【大笛娃娃】在大过门、小过门、尾声、每一乐逗的板眼位置、旋律框架以及落音等方面均和【慢板娃娃】基本相同。【五钉锤娃娃】的引子是【慢板娃娃】的减缩,即保留了【慢板娃娃】最后的几小节旋律,并配以打击乐,而之后的部分则和【大笛娃娃】与【慢板娃娃】相应部分基本一致。(www.xing528.com)
豫北锣戏的【二板娃娃】是一眼板类【娃娃】的代表。其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过门是通过将【慢板娃娃】大过门进行减缩而形成的;二是由于板眼交替的频繁以及闪板节奏型的运用,【二板娃娃】具有鲜明的跳跃感和动力性;三是将【慢板娃娃】第二句、第三句、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两乐逗之间的垫头去掉,从而为旋律的快速进行以及跳跃性音乐风格的显露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板娃娃】和【慢板娃娃】之间的共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最核心的即是共用“5321”和“532 1621”的乐音进行模式,这是贯穿豫北锣戏各【娃娃】变体之间的稳定和核心性元素。以下具体呈现其第一句及其后大过门的旋律形态。参见如下谱例:
豫北锣戏【二板娃娃】的第一句及其后大过门
散板类的【武耍孩儿】音乐特征非常鲜明,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唱腔和伴奏均为散板形式;二是器乐伴奏之中武场打击乐占据非常重要的分量和比例,而大唢呐的伴奏或者被省去,或者是在武场乐器演奏之前或之后仅演奏“61.”二音;三是武场打击乐的乐器在使用上有行当的区别。当配合净行演出时,往往使用“四大扇”及尖子号等极富锣戏特色的打击乐器,而当武生和旦行演出时,则使用一般剧种通用的打击乐器,这两种打击乐组合方式演奏的锣鼓经基本相同;四是该曲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一般都加有四句诗和一段念白。这种形式也被艺人形象地称为“三句住”;五是该曲牌多为演员边唱边舞使用,所以打击乐将随舞蹈动作而灵活运用,可长可短;六是净行演唱【武娃娃】时,通常在词逗第一字的拖腔中使用翻高八度的演唱方式,而其他行当较少使用。净行与生行、旦行虽然由于乐器组合形式不同,形成的音响以及状声谱字也不同,但它们所使用的锣鼓经基本相同。以下以净行【武娃娃】第一句唱腔及其后的大过门为例呈现其音乐形态特征。参见如下谱例:
豫北锣戏【武娃娃】第一句唱腔及大过门
和豫中锣戏的【武耍孩儿】相比,两个流派的这一曲牌均属于散板类板式。除此一点相通之外,二者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首先,豫中的【武耍孩儿】在引子、大过门、小过门以及尾声方面虽有锣鼓加入,但还是以文场主奏乐器大唢呐的演奏为主,打击乐主要是在临近结束的“1 11”三音处配合“亢令亢”的锣鼓经。豫北的【武耍孩儿】的这些部分则主要交由武场打击乐器来完成,文场乐器或根本不使用,或仅在锣鼓经开始之前或结束之后演奏“61.”二音。其次,在伴奏部分的旋律方面,豫北地区往往仅演奏“61.”二音,但豫中地区则使用“5321651”的旋律进行模式,这其实还是对两地锣戏【耍孩儿】核心性乐音进行模式——“5321”的坚守,只是在其基础上又有了补充。再次,在唱腔每句末乐逗的核心性乐音进行模式使用方面,豫北地区更为单纯,它仅使用“321”一种,而豫中地区却存在着“1.61.”和“1.65”两种模式,但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豫中总是在乐段内部的乐句,即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第二句,也就是【耍孩儿】的第二、第五句使用“1.65”及其变体,而在乐段开始或结束处使用“1.61.”及其变体。因此不论是豫中还是豫北,在唱腔最显著的位置均采用“2.1.61.”这一体现宫调式特征的核心性元素。只不过豫北地区对于它的使用更为集中和单纯,而豫中地区则会使用其属调性的旋法进行“2.1.65”。不过从曲牌整体的调式来说,这种属功能旋法的应用还是为了达到强调宫调式特征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豫中和豫北【武耍孩儿】对于宫调式的重视是一致的。最后,在【武耍孩儿】的变体方面,豫中地区的【武耍孩儿】存在多种变体,例如【小耍孩儿】【撅尾巴吼】等,它们主要是通过改变曲牌的句数形成的,而豫北地区的【武娃娃】却很少使用变化句数的变化手法,但通过八度翻腔以产生变体的手法在豫中和豫北都会使用,且红脸往往使用八度翻腔,而黑脸、旦行等其他行当则基本不使用此手法。因此在衍生变体的手法方面二者也是异中有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