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这个称谓并非一个含义明确、稳定不变的概念,但它主要包括河南省的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大部分地区,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而该地域范围也是出现有关锣戏的记载最早且最集中的一个地区。这种现象绝非偶然。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该地区积累了丰厚的音乐文化底蕴。自从北宋建都于此,这里更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民音乐勃兴的重要据点,数量众多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在这里建立,以鼓子词、宋杂剧为代表的、种类丰富的市民音乐形式在这里轮番登场,从业数量庞大的艺人群体在这里常年驻足、演出。上述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市民音乐、民间音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再加上该地区属平原,且处于黄河水系、淮河水系、海河水系的交汇地带,隋唐时期重点建设的隋唐大运河以此作为重要枢纽和通往全国各地的水陆交通的中转站,因此这里形成了音乐元素多元、品种丰富、繁荣兴盛的文化氛围。虽然元、明、清以来,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发展,但是作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朱仙镇、全国药材集散地之一的许昌禹州都是明清以来蓬勃发展起来的商贸中心,因此该区域繁荣的经济和民间音乐都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早在清初康熙年间,该地区即出现了有关锣戏演出活动的记载。最早见到的记述锣戏的文献是民国七年编修的《河阴县志》。其中有清康熙十八年(1679)在任知县岑鹤所写的《劝俭说》。这篇文章中提及的河阴县即是现在郑州西北、黄河南岸一带地区。另据《许昌戏曲志》记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 ,锣戏已从周口沈丘县传播至许州地区,时任郾城知县的蔡珠因还因“锣戏俚鄙淫秽,恶少年趋之若狂”要求禁逐它。在该年编修的《上蔡县志》卷之一《地舆志》中附有知县杨廷望的《禁戏详文》,其中明确提到了对于锣戏的禁逐。
到了清雍正时期(1723—1735) ,“邓县燕店锣戏班教师,绰号‘黑狗’,原在许昌一带唱锣卷戏,因参加白莲教而遭追捕方隐身邓邑,以教戏谋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两河总督田文镜连续三次发出对锣戏的禁逐奏章。这足以看出锣戏在当时的兴盛程度和形成的“煽动式”影响。
清乾隆十年(1745)编修的《杞县志》对该地民众好演锣戏也有明确的记载。清乾隆十八年间(1753)编修的《郾城县志•风俗》中记载“赛神招梨园,其名啰戏者,最俚鄙淫秽,民间尤尚之”,“或一村不能演啰戏,众皆鄙之,村人亦自以为耻”。此外,脱稿于清乾隆四十二年间(1777)李绿园的《歧路灯》也对当时开封本地的戏曲活动有描写和记录,且明确提到“因此又想起了一个民间戏班,叫做梆罗卷,戏旦是个乡间有名的‘鹁鸽蛋’”。由此可见梆子、锣卷戏于乾隆年间在该地区的生存样态。
此外,清乾隆末年前后,还出现了许昌*陵县马庄的锣戏班。该班初期为竹马、旱船表演,均以地摊形式活动,后登台演出。(www.xing528.com)
嘉庆至道光这一时期内,由于缺乏记载,至今尚未发现有关锣戏班社建立和演出的任何记载。到清咸丰年间,出现了以临颍县、襄城县双庙乡和西华县七里仓为代表的一批锣戏班。其中七里仓锣戏班的会首是何东方。他本人热爱戏曲,对于锣戏班非常支持,因此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并于民国五年(1916)达到鼎盛,演出活动更是持续到1949年后。此外,该地区还于光绪年间出现了漯河舞阳县御店的锣戏班,和由叶县县衙班房中的二快班组织的锣戏班。
民国初期,戏曲在许昌仍保持着清代之盛势。据《许昌县志》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传统戏曲仍是进行民众教化的一种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手段。当时,仅官府的行政机构就蓄养着多种戏曲班社,其中包括衙署东壮、南壮、快马、皂隶四班所养的大油梆,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所养的南阳调,兵快(即捕役)所养的锣戏和四隅所养的汉调二黄。在民众中还存在着清朝咸丰年间由襄城县双庙乡常贾村贾长庚的父辈们从临颍县引进的锣戏班。这个班社在1921至1931年间发展并达到兴盛。据艺人回忆,当时全社共27人,社首是贾大狗,演唱者17人,主要行当是红脸、生角和旦角。许昌*陵县也出现了由张桥镇北大王庄一户富绅组建的锣戏窝班,该班是*陵县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锣戏戏班。此外还有平顶山宝丰县商酒务村于民国八年(1919)出现过锣戏的演出,和民国十五年(1926)平顶山叶县原县衙皂班锣戏因得不到地方豪绅支持而奔赴黄河北谋生的情况,自此以后该地再无锣戏班社。
随着日寇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大部分地区相继沦陷的局面使包括锣戏在内的许多剧团解散、剧种发展停滞,但在时局好转之初,戏班又像雨后春笋般遍地发芽,包括既有班社的复演和民国三十三年(1944)*陵县张桥大王庄锣戏窝班的成立,通许、尉氏锣戏艺人也前来搭班,直到民国末才解散,但许昌城内仍有锣戏班。
1949年后,锣戏在许昌、开封等豫中一带仍有业余戏班演唱,如尉氏县的蒋沟锣戏班、牗川锣戏班、韩集锣戏班,通许县的赫庄锣戏班、朱庄锣戏班。上述各班同属一个师承系统,均由尉氏县锣戏老艺人张宝银、付广先传授。1954年冬,郭群由*陵县大王庄村锣戏窝班到彭店马庄村锣戏班传艺。1955年冬,*陵县彭店乡马庄锣戏班首次登台演出。 1979年秋,*陵县马庄锣戏剧团还应邀到尉氏洧川剧院售票演出。 1962年,许昌专区文化局特邀锣戏老艺人张保银组织锣戏培训班,抢救锣戏,但因师资缺乏、资料不足而停办。1979年,*陵县马庄又一次恢复锣戏班,但不久又终止。此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封的赫庄、蒋沟两班锣戏还在坚持演出,他们常于通许、尉氏、*陵、长葛、许昌等交界地区的部分村庄演出。虽然许昌双庙乡的锣戏班在戏曲音乐集成资料收集与撰写期间已经停止了演出,但还有部分老艺人健在。集成编撰过程中,双庙乡常贾村的贾发成、贾延杰、贾臣州、贾鸣庚四位老艺人的追述为戏曲集成工作者的资料整理提供了重要线索。可惜的是,目前这四人均已故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