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宫廷剧——乐眷戏及其起源

唐代宫廷剧——乐眷戏及其起源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颇受后宫的青睐,李世民将其称为乐眷戏。且在最初的称谓上,两地也存在着差异,并不完全一致,这恐怕与锣戏在南北两地的具体称谓不同有关,豫南称包含锣戏的剧种为锣卷戏,而豫北、豫中的班社往往仅表演锣戏。此外,在豫北南乐县的艺人口中还有另一个关于锣戏来源于唐代的传说。

唐代宫廷剧——乐眷戏及其起源

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豫北、豫中与豫南三地锣戏班社的演职人员口中。其内容大同小异。

在豫南邓州老艺人的口中,锣戏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体察民情,微服私访民间。在集市上,他随着一阵阵叫好声走进人群,只见两位老人在表演节目,其中一位在演唱,另一位在舞蹈。这种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深深吸引了唐太宗,以至于他看完后梦到此景。于是他在梦醒之后下旨将音乐记录下来,并将其编成节目在宫廷中演出,以取悦宫中的亲眷。由于颇受后宫的青睐,李世民将其称为乐眷戏。后该剧种从宫廷流向民间,因传播过程中方言等因素的作用,这一剧种在民间便以锣卷戏的名称流传开来。

在豫北内黄的锣戏艺人口中,锣戏的形成来自另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儿子,在婴儿时期终日啼哭不止,许多太医都查不出根由。后小儿听到乐工的一段演唱,竟破涕为笑。太宗极为欢喜,并将这段演唱命名为乐戏。这种唱腔后流传到民间并发展为戏曲剧种,豫北地区的方言将“乐”读为“锣”,因此这一剧种的称谓后演变成锣戏。(www.xing528.com)

从南北两地锣戏艺人口中流传的形成过程来看,相同之处是,锣戏形成于唐代,李世民是其形成的关键性人物,但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李世民是在处理不同问题上发现了锣戏、锣卷戏的音乐,并为之名命。且在最初的称谓上,两地也存在着差异,并不完全一致,这恐怕与锣戏在南北两地的具体称谓不同有关,豫南称包含锣戏的剧种为锣卷戏,而豫北、豫中的班社往往仅表演锣戏。

此外,在豫北南乐县的艺人口中还有另一个关于锣戏来源于唐代的传说。据撰写《南乐县戏曲志》的工作人员对傅陈庄老艺人的采访可知:大锣戏原名大乐戏,“锣”是快乐的“乐”,唐朝李世民统一中国后,带领军师魏徵和众官员去山东济南视察,因过黄河不便,便要返回京都长安。魏徵为使圣上安全渡过黄河,命人把数只木船连在一起,大船四周扎成彩楼亭阁,叫一班伴奏乐器唢呐为主、另有笙笛相和的响器班在船上迎接,李世民不知不觉来到船中心亭阁坐下,听着民间乐曲,安全渡过黄河。圣上奖励响器班并问掌船的还有何要求。掌船的说,响器班想成为戏班,请圣上提名。李世民说,之前渡河很快乐,就叫乐戏吧。从此乐戏就诞生了,后来又被称为锣戏、骡子头戏、大笛子戏,还有称响器班的,称谓并不统一,现一般称为锣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