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的赏石文化发展

明清时期的赏石文化发展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赏石文化也进入了新的延伸发展阶段。明清时期赏石之风日盛,且与诗画文学艺术相互渗透,涌现出一批造园赏石的著作、专论、石谱。此石谱图文并茂,有别于以文为主的各类石谱,因而生动形象。他对石隐园的一石一木倍加爱惜,倾注感情。明清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现存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

明清时期的赏石文化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赏石文化也进入了新的延伸发展阶段。人们对山石的审美活动逐渐摆脱了山石神灵崇拜的束缚,融入科学理性的思维,通过实地考察、探索,揭示了名山大川的自然奥秘。赏石文化与书画文学艺术的相互渗透,以诗文画的不同形式寄予人生理想追求,拓宽了赏石的视野,提高了赏石的品位。这一时期的园林建设也进入高潮,官家民间竞相建筑园林。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置石叠石,栽花种树,再配以亭台轩榭,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景观,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明清时山水游记除了传承唐宋时融情于景,“独抒性灵”的写法外,还喜欢借助山水来发表议论,阐述自己的真知灼见。如袁枚的《游黄龙山记》,就从黄龙山奇异的“磥磥大石”的成因展开议论,批判了上帝创造世界唯心主义目的论,阐述了物质性的元气由于运动变化而产生世界的唯物主义观点。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明朝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是一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理想,立志游遍祖国的锦绣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奥秘,22岁就开始外出旅游,直到生命结束为止。他不辞千辛万苦,只身游历大半个中国,对祖国的自然山川进行科学考察,并做了详细评价。是他最早对我国西南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和研究,其研究成果比欧洲要早二三百年,为地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充分反映了徐霞客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的献身精神。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评价道:“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二十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明清时期赏石之风日盛,且与诗画文学艺术相互渗透,涌现出一批造园赏石的著作、专论、石谱。这些作者既是诗人画家,又是赏石专家。

明代文震亨(1585—1645年)作《长物志》,对于园林用石有精辟的论述:“(叠石)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计成(1582—?),字无否,明末松陵(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是中国最著名的造园学家。他根据毕生的造园实践,写成一部《园冶》(初名《园牧》)。全书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饰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石、借景等,全面而详细地论述了造园的理论和技术,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造园专著,属开山之作。他文学绘画造诣很深,认为造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把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使园林品味高雅,意境深远。《素园石谱》为松江华亭人林有麟著,于万历年间(1613年)问世,共四卷,介绍了100多种石种。此石谱图文并茂,有别于以文为主的各类石谱,因而生动形象。

蒲松龄聊斋志异》寄托了他的孤愤。他栖居石隐园,收藏众多名石,如三星石、海岳石、蛙鸣石等,写出了很多有关赏石的文章,同时写出了一部石谱,对近100种奇石的出处、形状、色泽、质地及用途都作了详细描述。他对石隐园的一石一木倍加爱惜,倾注感情。

周棠(1806—1876年),字少白,浙江兰西人,爱石并善画石,有清代画石第一之赞誉,著有《石谱》。

郑板桥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擅长诗、书、画,号称三绝。他酷爱竹石,云:“石可破,不可夺其坚。”并以玩石自喻,在《郑板桥·竹石》中写道:“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彼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宦游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提出一个清新别致、追求意境的造园、赏石观念。(www.xing528.com)

明清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现存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清皇家园林集聚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元、明、清三代皆建都北京,从元朝元大都到后来易名北京,明清两代它又是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西郊,自然条件比较好,经几代修建,成了园林胜地。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至明朝天顺年间,北海与中海、南海连在一起,总称西苑,共同组成北京城内最大的风景区。现在的北海共有七十多万平方米,其水面占了一半以上,视野比较开阔。立于水面南部的琼华岛,是三海的重点,以它那高耸的白塔,玲珑的山石和各种园林建筑组成了一个整体。

颐和园十七孔桥

故宫御花园

这一时期园林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相结合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有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如创造世界园林史上建筑奇迹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从康熙直到雍、乾、嘉、道、咸五代,历经一百五十年的经营。乾隆在《圆明园图咏》后记中,曾得意地写道:“规模之宏敞,丘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观止。”到过圆明园的一位法国天主教士,曾称赞圆明园为“万园之园”。可惜这座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杰作,世界上最豪华、最宏伟壮丽的宫苑,却在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者攻进北京闯进后,遭受了疯狂的抢劫并被焚毁。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迩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移步换景、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收到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
(廖延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