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也称“陨星”,是地球以外的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进入地球大气层燃烧未尽而散落到地球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
战国时代的史籍《竹书纪年》记载:“帝癸十年(前1809年,夏代),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这是世界上有关陨石的第一次记载,说明中国古人认为陨石是来自天外的星体。
中国古代对于陨石的最佳描述,无疑是出自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的一段记载:“治平元年(1064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这段记录中,详细记述了陨石降落时的飞行方向、亮度、声音等信息,对于触地的地点、触地时的种种现象,也有详尽的记叙。全世界的陨石学著作时常引用这段记载,并给予高度评价。
吉林陨石雨是1976年3月8日下午发生在中国吉林市北郊的一次流星雨天文事件。一个大火球在白天从天而降,随即分裂成许多小火球,随后许多陨石落地。其中最大的一块陨石重达1770千克,是世界上已知最重的石陨石,现陈列于吉林市博物馆。
资料链接(www.xing528.com)
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陨石研究,发现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太空的证据。有些科学家认为小行星岩石将生物原材料带到地球,关键线索就隐藏在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中。氨基酸是蛋白质和生物体的主要构件。氨基酸分子有两种相反的形态,一个是左旋,一个是右旋,但在自然界发现的只有左旋氨基酸。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报告称,他们在来自小行星的陨石样本中发现异缬(xié)氨酸。绝大多数异缬氨酸以左旋形态存在,说明“左旋生命”可能来自于太空。科学家认为早期的地球曾被大量含有左旋氨基酸的陨石撞击,这些氨基酸最终促成生命的出现。
如果科学家的猜测是正确的话,那么人类乃至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还真是从陨石中“蹦”出来的呢。
请归纳有关陨石的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