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行新型高强度铸钢的化学成分设计,我们查阅了国内外铸钢方面的有关资料。现将其中强度较高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牌号的成分、力学性能列入表1,以便对比分析。
根据一机部重型机械标准ZB25—1962,我国目前采用的铸钢,抗拉强度70kgf/mm2算是最高一级的[1],其主要合金元素为Cr-Mo系和Cr-Mn-Si系。如表1所示,国外虽有强度较高的铸钢,如美国的Grade175-145和Grade150-125,日本的SCNCrM2B,其强度均在100kgf/mm2以上,但其塑性较差,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不超过10%和30%,而且含有较高的镍。例如,SCNGrM2B含镍量为1.60%~2.00%。苏联的40XHTЛ含镍量1.50%~1.90%,且强度仅有90kgf/mm2。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高强度铸钢中,虽只规定了硫、磷,其余成分不定,但为了保证力学性能,往往加入一定量的镍、铬、硅、锰、钼等元素。显而易见,在现有铸钢中,国内的钢种强度较低,国外虽有强度较高的牌号,但塑性较差,且含有贵重元素镍,均不宜采用。为了满足D-Q型吊钳和KPY23-210防喷器的技术要求,研制一种强度和塑性韧性都较高,并且符合我国资源情况的新型高强度铸钢,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调质钢的碳含量取中碳范围。合金结构钢铸钢也毫不例外地沿用这一传统碳含量。碳固然是一个提高淬透性和强度的非常有效,并且很便宜的元素。但是,当进一步提高铸钢的强度水平时,碳含量则对塑性韧性有明显的影响,转化为不利因素。为了获得高强度与大塑性韧性的配合,在能够达到所要求的强度的前提下,碳含量应尽量选得低一些。众所周知,碳含量较低的钢和碳含量较高的钢淬火回火至同一硬度时,前者有较高的塑性韧性。
对铸钢而言,除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外,还应有较好的工艺性能。热裂敏感性便是铸钢最主要的工艺性能之一。一般认为,碳对热裂形成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图1的数据,无论浇注温度是1550℃或1600℃,在包晶点J(≈0.18%C),钢具有最大的抗热裂性。含碳量0.18%的钢,之所以热裂倾向最小,是由于凝固范围狭小和较快地进行包晶反应(δ+液→γ),将所有溶液和δ-固溶体都耗尽,因而得到均匀的组织并迅速获得强度,故能较好地支持住收缩应力[5]。此外,含碳低的钢有较好的焊接性,热处理过程的变形开裂倾向也较小。
综上所述,新型高强度铸钢的碳含量应在低碳范围。成分设计时,冶炼了含碳0.12%、0.18%、0.25%三组钢进行对比试验,以确定最佳的含碳量。
对淬火高温回火状态使用的高强度铸钢而言,合金元素的主要作用是:①提高淬透性;②改善力学性能;③改善工艺性能;④提高回火稳定性;⑤消除回火脆性。
锰能显著地提高钢的淬透性。与中碳合金结构相比,由于降低碳含量而损失的淬透性,必须用合金元素来补充。这里,锰就成为一个提高淬透性的主要元素。含锰钢在淬火低温回火状态,可以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起码不致降低塑性和韧性。但在淬火高温回火状态,过高的锰会使冲击值降低。为了确定最佳的锰含量范围,我们曾冶炼了锰含量1.1%~1.3%,1.3%~1.6%,1.3%~1.9%三组钢,进行试验对比。
图1 碳对热裂性及形成热裂的温度的影响[5]
○—不平衡的液相线温度 ●—热裂形成温度 △▲钢的含锰量~0.8% □■—钢的含锰量~0.4% ▲■—浇注温度1600℃ △□—浇注温度1500℃(www.xing528.com)
表1 各国现行标准中强度较高的铸钢牌号汇总表
①标距为2英寸。
铬能提高钢的淬透性。含铬的碳化物较小,且呈圆形,从而提高钢的塑性。因此,铸钢中常用铬合金化。通常,铬含量取0.6%~0.9%,过高的含量使钢的流动性降低。
钼对提高淬透性和改善力学性能有重大贡献。并且,钼还可以消除由于铬、锰等元素而引起的回火脆性。通常用0.4%~0.5%的含量即可满足要求。
表2 试验用钢的化学成分
硅在铸钢中能够改善流动性,并能和锰配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淬透性。在成分设计时,硅含量定为0.4%~0.7%。
钒能细化晶粒,改善钢的塑性韧性,并能显著提高回火稳定性。在成分设计时,进行了含钒与不含钒的对比试验,以确定钒在钢中的作用程度。
为了摸索出较合理的合金元素含量,在本厂100kW中频感应炉和3吨电弧炉内冶炼了几炉不同成分的钢,其化学成分见表2。第一组主要试验碳的影响,第二组主要试验锰的影响,第三组主要试验钒的影响。拉力和冲击试样均为梅花试样经热处理后加工而成。端淬试样也由梅花试样加工,按GB225—1963进行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分析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