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过三次翻译高潮,悠久的翻译活动历史孕育了大批翻译实践家和翻译理论家,也产生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影响深远的翻译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前秦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唐朝玄奘的“五不翻”原则,明末清初徐光启提出翻译应“裨益民用、裨益当世”的观点,清末马建忠的“善译”标准等。这些翻译理论是翻译家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提出的,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它们依旧为当今学者所追捧,探讨的文章层出不穷,也说明了它们不可忽视的魅力和价值。而且,当今学者不断提炼其精髓,研究是否具有普遍实用性,对现代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严复的信、达、雅。严复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翻译过多部西方著作,其译作成为近代中国人西学启蒙的教科书。严复的翻译事业已足以使其名列史册了,然而他提出的翻译理论也同样意义不凡。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信”是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达”则指译文应通达顺畅,“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当今学者摒弃了它的狭隘主义将其通指重视译文的润饰。
在当今更加客观的学术态度的审视下,信、达、雅翻译原则的核心和精髓对翻译实践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样,它对于能源电力的翻译实践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由于文本的特点,能源电力翻译更注重“信”和“达”的标准,能源电力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从这两条标准衍生而来的。
【例1 】 The formal SI unit (see Box 1.1) for force, the newton (N), is defined as that force which will accelerate a mass of one kilogram (kg) at a rate of one metre per second per second(m s-2).
【译文1】按照标准国际单位制,牛顿(N)是力的单位,即使单位质量的物体获得1米每平方秒(m/S2)的加速度所需要的力。
科技翻译中,定义的翻译是“信”和“达”标准指导下的典型代表。例1是“牛顿”的定义,译文用词精准、言简意赅。
虽然能源电力翻译的基本原则中没有提及译文的“雅”的原则,但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也在自觉地践行这个原则。尤其在翻译普通能源电力文本比如科普读物时,这类文本多使用修辞,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雅”的标准体现得十分明显。并列、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段是能源电力翻译中常用的润饰译文的方法。(www.xing528.com)
【例2】 It was not until the 1970s, with the steep price rises of the oil crisis, and the adv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that humanity began to take seriously the possibility of fossil fuels “running out”, and that their continued use could be destabilizing the planet's natural ecosystems and the global climate.
【译文2】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猛涨,环保运动兴起,人类才开始认真对待化石燃料枯竭的可能性,并且真正认识到持续使用化石燃料可能会破坏地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全球气候的稳定性。
【例3】 Societies went on to develop ways of harnessing the movements of water and wind, both caused by solar heating of the oceans and atmosphere, to grind corn,irrigate crops and propel ships.
【译文3】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利用水能和风能的方式,比如用来研磨玉米、灌溉作物、驱动船舶,而这两种能源均来自于太阳对海洋和大气的加热。
例2中的状语使用了排比句式,整齐匀称、铿锵有力;例3中不定式to grind corn, irrigate crops and propel ships的译文使用了汉语中的四字格,内容紧凑、形式整齐。两个例子都是在保证“达”的同时兼顾了语言的音韵美、形式美,“雅”得难能可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