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一单自由度系统的冲击响应函数的采样值如下:
h(0)=h(0·Δt)=0,h(1)=h(1·Δt)=1,h(2)=h(2·Δt)=0,h(3)=-1,Δt=1
用复指数法求系统的自然角频率和阻尼。
解:ARMA模型如下:
即
特征方程为
α0+α1z+z2=0
1+z2=0,z=±i
故阻尼因子和角频率分别为
11.2 令系统的极点为λr=σr+iωr,证明:
模态质量: ,
模态阻尼:
模态刚度:
证明:选取模态因子,则。因
故模态阻尼可写成:。最后,因
故模态刚度可写成:
11.3 重复7.14题,按11.2题所示公式求:模态质量,模态阻尼和模态刚度。并证明,所得结果和用以下公式所得结果一致:STMS,STCS,STKS。
解:参考7.14题,系统的极点为
传递函数矩阵为
模态矩阵为
对应的模态因子为
模态质量为
模态阻尼为
模态刚度为
检验: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分别为
由此得
可见,所得结果和前面结果一致。
11.4 重复11.3题,选取模态因子使得相应的模态质量为1。
解:系统的极点为
按11.2题所示公式,得模态因子:
模态质量为
模态阻尼系数为
模态刚度为
检验:未标准化的模态矩阵为
已知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为
故
故标准化模态矩阵可写成
由此得模态阻尼系数和模态刚度:
11.5 某系统如图11.4所示,其中m=10kg,c=20N·s/m,k=16000N/m。冲击响应函数的采样值列于表11.1中,求系统的极点,并和方程ms2+cs+k=0的根相比较。
图11.4
表11.1 冲击响应函数的采样值
解:ARMA模型如下:
由此得
α0=0.9512,α1=-1.0544
特征方程为
α0z0+α1z+z2=0
由此得
这和方程ms2+cs+k=0的根相同。
11.6 模态u1和u2之间的模态保证因子(Modal Assurance Criterion,MAC)定义如下:
式中,W为加权矩阵;u∗1为u1的复共轭。
如果两模态是线性独立的,则MAC数为零,否则为1。试用7.14题的系统并用质量矩阵为加权矩阵求MAC11,MAC12和MAC22。
解:参考7.14题,有
因此
11.7 试用7.14题的系统证明:传递函数矩阵可写成:(www.xing528.com)
式中,,和kr分别为模态质量、模态阻尼系数和模态刚度;ur为模态向量。
解:由7.14题知
特征方程为|Z(s)|=0,即
8s4+14s2+33s2+20s+20=0
或
传递函数矩阵为
即
用留数矩阵的第一列求得模态矩阵为
模态质量、模态阻尼系数和模态刚度如下(见11.3题):
由式(a)得
和式(b)相比较即知式(a)成立。
11.8 重复7.14题,求系统在时域里的响应。
解:由7.14题得
故
同理
和
11.9 对某个二自由度系统,设“实验测得”的冲击响应函数矩阵如下所示,用CEA和PTD法求系统的模态参数。
解:(1)CEA法:其基本思想是用冲击响应函数矩阵的一个元素构成AR-MA模型。我们取h11(t)和Δt=1,于是有
代入数值后,得
由此解得
α0=1,α1=0
特征方程为
α0z0+α1z1+z2=0
或
1+z2=0
由此解得特征根
阻尼因子σ和自然角频率ω分别为
(2)PTD法:其方法是用整个冲击响应函数矩阵构成模型。取Δt=1,我们有
ARMA模型变为
式中,
解得
a(1)=(O)2×2,a(2)=(I)2×2
相应的友矩阵为
矩阵C的特征值为
z1,2=±i,z3,4=±i
由此可见,这和用CEA方法所得结果一致。
11.10 对某个二自由度系统,设“实验测得”的冲击响应函数矩阵如下所示,用ITD法求系统的模态参数。
解:该方法是用冲击响应函数矩阵的一列构成ARMA模型。我们用第一列,并取m=0,n=2和Δt=1,于是有
由此,得
ARMA模型为
Ah(0)=-h(1)
由此解得矩阵A为
矩阵A的特征值为z1,2=±i和z3,4=0,故阻尼因子和自然角频率分别为
可见,这和用CEA和PTD方法所得结果一致。
11.11 对某个二自由度系统,设“实验测得”的冲击响应函数矩阵如下,用ERA法求系统的模态参数。
解:取Δt=1,先用整个响应函数矩阵构成广义汗克尔矩阵:
对作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即
式中,U,Σ和V分别为
令矩阵A1为
矩阵A1的特征值为z1,2=±i和z3,4=±i,故阻尼因子和自然角频率为
可见,这和用其他方法所得结果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