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齿轮精度标准的发展历程

国际齿轮精度标准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51年法国、德国、苏联、英国、比利时与瑞士六国组成ISO/TC 60/WG2负责制定国际齿轮精度标准开始,经过十余年的磋商、讨论和验证,于1967年提出了ISO/DR 1328《平行轴渐开线圆柱齿轮—ISO精度制》。由于工业先进的国家德国、美国、日本没有采用ISO1328—1975标准,就形成了世界齿轮精度标准事实上不统一的局面。它们组成了完整的ISO圆柱齿轮精度标准体系。

国际齿轮精度标准的发展历程

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互换性成为制造厂家和用户所关心的问题,评定齿轮的制造质量促成了齿轮量仪的研制。1922年研制出周节仪,1923年研制出渐开线检查仪,1926年MAAG公司制成了手提式基节仪,1931年研制出导程仪,最早出现的则是齿厚测量技术。有了这样的基础,齿轮公差标准才于1932年在英国出现。

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标准BS436—1932出现以来,齿轮精度标准经过的历程概括如下:

(1)20世纪30~40年代 初期的齿轮精度标准将齿轮误差概念建立在几何的基础上,由单个齿轮和轮齿几何形状、位置、齿厚等规定齿轮的误差项目。按照这种概念确定的主要误差项目有:齿距误差、齿廓误差、齿向误差和齿厚偏差。这个时期的标准有:英国标准BS 436—1932,美国齿轮制造者协会标准AGMA 231.02—1941,德国企业工程师协会标准ADS提案,苏联OCT 1643—1946,法国NFE23-006(1948)等。这个时期标准的主要特点是:规定的公差等级较少(4~5个);从几何学观点规定齿距、齿廓、齿向、齿厚等单项误差和与安装偏心有关的齿轮径向跳动等误差;按极其简单的模式来确定各项公差值。

(2)20世纪50~60年代 随着齿轮制造技术、测量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齿轮的精度标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标准以德国DIN 3960~3967(1952~1957)与苏联ΓOCT 1643—1956标准为代表,它们都是在对齿轮误差与公差制、啮合理论、数理统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之后提出来的。其标准适用范围扩大、公差等级增加和误差项目增多,规定了综合误差(单啮与双啮),建立了综合误差与单项误差的关系,独立规定侧隙配合制度,并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各误差对传动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公差等级或误差允许分类组合概念。这对正确评定齿轮精度、减少废品、降低成本等极为有利,使标准更趋合理,促进了齿轮质量的提高。(www.xing528.com)

(3)20世纪70年代 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齿轮精度标准走向国际间的统一,表现在误差的符号、定义和公差值的统一。自1951年法国、德国、苏联、英国、比利时与瑞士六国组成ISO/TC 60/WG2(齿轮技术委员会第二工作组)负责制定国际齿轮精度标准开始,经过十余年的磋商、讨论和验证,于1967年提出了ISO/DR 1328《平行轴渐开线圆柱齿轮—ISO精度制》(推荐草案)。1970年在ISO/TC 60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讨论通过为“标准草案”。WG2根据各国提出的意见又进行了部分修改,最后于1975年通过为正式标准ISO1328—1975。此标准除了德国、美国、日本外,世界各国都以等同或等效采用并修订各自国家标准。由于工业先进的国家德国、美国、日本没有采用ISO1328—1975标准,就形成了世界齿轮精度标准事实上不统一的局面。

(4)20世纪80~90年代 这个时期是ISO标准的完善和充实时期。ISO自1992年~1998年陆续发布了两项正式标准(ISO 1328—1:1995,ISO 1328—2:1997)和四份技术报告(ISO/TR 10064—1:1992,ISO/TR 10064—2:1996,ISO/TR 10064—3:1996,ISO/TR 10064—4:1998),与之配套的另一份技术报告还在制定之中。它们组成了完整的ISO圆柱齿轮精度标准体系。这个体系吸收了德国、美国标准中的先进技术,使标准更具合理性和几何精度的评判性。其突出特点是四份技术报告均是齿轮检验实施规范,将齿轮的检验方法提高到现代的技术水平,促进了齿轮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