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约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突出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工程建设领域,则是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投资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以促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政府为唯一的投资主体,建设投资由政府部门按条条块块分层划拨。建设项目立项由政府决策,项目的实施由政府借助于行政手段,将设计、施工等任务分配给所属的设计、施工单位;工程建成后,再由政府组建单位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整个建设和管理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1)工程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导致了地方、企业争投资、上项目,作为唯一投资主体的政府对工程项目承担无限责任。
(2)工程建设管理的任务均是由政府采用行政的方式,分配给不同的专业单位,项目建设过程缺乏应有活力。最后的结果是工期“马拉松”,投资“无底洞”。(www.xing528.com)
(3)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等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进行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负责,经常出现设计与施工脱节,建设不满足使用要求的局面。
1978年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确立,以及农业大包干政策的推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逐步明确。在这样的背景下,1982年,我国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云南省鲁布革水电站引水工程。为了满足世界银行贷款的条件和在工程建设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国际上通行招标承包和以业主为中心的项目管理模式,与传统的自营制模式相比(见表5-1),体现了和国际惯例接轨。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根本改变,建筑市场还没形成的情况下,具有很大的超前性。该工程项目的施工招标和项目管理均取得了成功,达到了投资省、工期短和质量好的效果。
鲁布革水电站引水工程的施工招标,以及建设管理的改革与实践,为建设领域推行招投标和实行项目管理开创了先河,不仅促进了工程建设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对其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鲁布革象一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鲁布革冲击波遍及全国,在中国工程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鲁布革又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计划经济条件下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弊端;鲁布革还像一个课堂,为中国广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极好机会,在中国演示了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生动的第一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