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拿脑和电子计算机进行对比,其理由在于,不管是脑,还是计算机,都是由称为神经细胞或者半导体的大量元件所组成的,并且元件之间的信息交换都利用电气现象来进行,有共同相似之处。实际上,只要使用万能表就可以很容易地测出电子回路里的电气信号,而脑内的电气信号也可以很容易地用金属电极来进行检测。但是,人脑和计算机的电气信号发生机制完全不同。生物体所发生的电气信号,并不是由于自由电子的移动所致,而是一种电气化学的现象。如果能够正确地理解这个现象,那么对于为什么神经的活动能够引发电气信号,相反,为什么外部的电气刺激又能够引发神经互动产生电气信号,这应该是引起工程师们浓厚兴趣的原因。
(1)神经细胞间的通信是利用离子浓度差产生的电位
首先要说明生物体的电气信号发生源是什么。
细胞由细胞膜与外界隔开,如图1.5.21所示。细胞内外都充满了液体,其中的离子构成在细胞内外是不一样的,见表1.5.1。表中,浓度的单位为mM,大写的M在化学里表示mol/L,即每升摩尔;m表示毫,所以mM就是0.001mol/L,即每升毫摩尔的意思。细胞外的组成是NaCl溶液,因此,细胞外部Na+(钠离子)和Cl-(氯离子)的浓度较高;而细胞内部K+(钾离子)的浓度较高,如果能够通过细胞膜来进行离子交换,由于离子的浓度不一样,当然会引起离子的流动倾向,亦即能够产生电动势,把相对于细胞外的细胞内的电位称为膜电位,这个膜电位能够传递神经情报,是神经信号之源。
图1.5.21 细胞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差而产生电位
表1.5.1 细胞内外各离子的浓度
由于细胞内外存在着离子的浓度差,细胞外的高浓度Na+离子想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的高浓度K+离子想走到细胞外面,只要离子有了稍许移动,就会产生电气梯度,已经移动的离子就有复原力量产生。这种电气梯度力和浓度梯度力要取得平衡状态,令细胞膜内侧的离子的浓度为Ain+,外侧的离子的浓度为Aout+,则有内恩斯特(Walther Hermann Nernst)的等式:
式中 EA——细胞膜的内外平衡电位;
R——气体常数(J);
T——绝对温度(K);
F——法拉第常数(C);
Z——离子的价数。
这个等式提供了离子平衡的数学条件,EA称为内恩斯特电位,即为电气梯度,其值越高,浓度的梯度差就越大。
2)神经细胞内外的平衡电位是脑内电气信号的源泉。
下面,讨论存在多数的离子时,如何求解系统全体的平衡电位Vm。细胞内外主要的离子有K+、Na+、Cl-。各个离子的内恩斯特电位为EK、ENa、Ecl。一般情况下,因为各种离子的内恩斯特电位即平衡电位并非一致,各离子受到电气化学的驱动力而运动,因此,各个离子,即使在平衡状态下也隔着细胞进行移动,离子运动所产生的电流分别为
式中,gK、gNa、gCl为不同的离子相对于细胞膜的电导率,单位是电阻的倒数Ω-1,或者S。
在平衡状态下,系统全体的状态是细胞膜将内外离子群隔开,没有电流流动,即
归纳整理上述各式,则平衡电位Vm为
将表1.5.1中表示的细胞内外各浓度和导电系数的实测值(gK=6.0nS,gNa=1.0nS,gCl=2.0nS)代入上式,算出各离子的内恩斯特电位分别为:EK=-75mV,ENa=55mV,ECl=-60mV,系统全体的平衡电位为Vm=-69mV,称之为静止膜电位。此时观察电荷没有移动。之所以静止膜电位为负值,那是分极造成的,较静止膜电位为小的分极电位。相对来说,则把膜电位向正方向的变化称之为脱分极,膜电位向负方向的变化称之为过分极。
这样计算出来的电位差,就是脑和生物体的电气现象的源头。
(2)离子频道的开闭产生电气信号
1)离子通不过的“脂质二重膜”。上述细胞膜的两侧聚集了离子电荷以维持膜电位,因此,细胞膜具有电容器的特性。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不溶于水的磷脂。磷脂的分子构造具有双亲媒介质特性,即兼具疏水性和亲水性。如图1.5.22所示,作为最稳定的构造脂质二重膜,由疏水基和亲水基夹在中间而形成,脂质二重膜的电导率很低,仅为1pS(=1TΩ=1012Ω),离子几乎不能通过。另外,细胞膜的容量很大,C=1μF/cm2。
图1.5.22 脂质二重膜和离子频道构成细胞膜
2)离子的通道“离子频道”。虽然脂质二重膜通不过离子,但如图1.5.22所示,在其膜内埋设有所谓“离子频道”的蛋白质。离子频道,如文字所表示那样,是离子的通道,因为它由蛋白质构成,所以具有复杂的几何构造。这个构造由于某种原因的变化,能够开启和关闭离子的通道。当离子能够通过时(离子通道打开),对离子来说细胞膜的电导率上升,反之,离子通道关闭时电导率下降。(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列依亚和沙克曼研发成功补丁夹板法后,使离子频道的开闭特性的研究成为可能。如图1.5.23a所示,补丁夹板法把直径1μm左右的玻璃微小电极的尖端与细胞膜紧密接触,研究它的电导率。用这个办法切取试料(补丁),试料含有离子频道,如果在其上加上膜电位,就可以测量到膜电流。这个膜电流是离散的,只对应一个离子频道的开关(图1.5.23b)。如图1.5.23c所示,补丁内含有3个离子频道的话,可以取出膜电流的3个离散的数值来。因为在细胞膜上有无数个离子频道,膜电位呈现出连续的数值来。如果用电气回路来比喻的话,细胞膜就是DA变换器。用补丁夹板法测量出来的膜电流为几个皮安(pA)的数量级。为了正确地测量,必须将玻璃微小电极的尖端与细胞膜紧密接触,这个“贴片”的电阻达到千兆欧姆(109Ω)数量级,称为千兆贴片。
图1.5.23 补丁夹板法
a)将细胞膜采样后施加电压 b)施加电压于细胞膜与发生的膜电流 c)测量膜电流的例子(补丁内有3个离子频道时)
细胞膜上埋有各种各样的离子频道,例如,离子频道的几何构造,决定了通过的离子的选择性,特别是随着膜电位的变化,离子频道的几何构造也有各种变化,为此,离子频道的开闭特性具有“膜电位依存性”。
这些离子频道的开闭特性,决定了细胞膜电导率的动力学。所以,一旦离子频道有开闭活动时,膜电位就发生变化。这是神经细胞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是脑的电气信号的真相。
(3)膜细胞的活动被比喻成RC电气回路 把各离子的内恩斯特电位(EK、ENa、ECl)、细胞膜的容量(C)、各离子的电导率,综合起来考虑,发现膜电位的举动如图1.5.24所示,相当于由电阻和电容组成的等价电气回路(RC电路),但是,因为Na+和K+离子的电导率显示出复杂的特性,可以作为可变电阻器来考虑。
因为膜电流I是细胞膜的电容里流出的电流和各个离子频道里流动的电流的总和,所以
图1.5.24 细胞膜的“等价电气回路”
平衡状态下I=0,一旦有了外部输入(例如触突输入),I≠0。
(4)脉冲状活动电位的发生用来传送信息 在静止膜电位附近的状态下,各个离子的电导率的变化很小,因此用上面的微分方程式作为单纯的RC电路几乎就可以说明。即使在空间上,如图1.5.25a所示,对沿轴索进行的膜电位多点测量,在静止膜电位附近的膜电位立刻就衰减下来。
但是,一旦神经细胞的膜电位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就会产生很大的电气脉冲,将此称为活动电位。阈值以下的膜电位变动虽然是模拟信号(图1.5.25b),活动电位是0或1的数字信号。一旦发生了活动电位,就会没有衰减地沿着细胞膜传播下去,见图1.5.25c。
为了说明活动电位的发生机制,早在1950年时就彻底研究了轴索的膜的特性。由于膜电位依存于各离子的内恩斯特电位和电导率,为了发生活动电位,膜的电导率应当表示出非线性的振摆曲线状,这里利用图1.5.26a所示的实验装置,尝试进行称为电位固定法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把膜电位控制用电极和测量被膜隔开的电流(膜电流),用电极插入轴索内,测量了相对于膜电位的步进应答膜电流。结果如图1.5.26b所示,K+离子的电导率伴随着时间的滞后成分显示出步进应答,它的变化很大,依存于膜的脱分极。另一方面,Na+离子的电导率虽然也依存于膜的脱分极,但它的应答是一晃而过,在几微秒里就回到了平衡状态附近。
图1.5.25 通过轴索传播的活动电位
a)轴索 b)静止膜电位附近的膜电位:模拟信号 c)超过底值的膜电位(活动电位):脉冲状的数字信号
可以从膜的特性来说明活动电位,图1.5.26c表示发生活动电位时的Na+离子和K+离子的电导率。当细胞膜超过了阈值而脱分极时,首先,Na+离子的电导率临时出现增加,发展成脱分极,虽然这个脱分极是由正的反馈造成的,但一会儿,K+离子的电导率产生步进状增加,致使脱分极急剧减小,之后,膜电位由于K+离子的电导率变化时间延迟的成分过量,再退回到静止膜电位。把回到静止膜电位之前的过分极称为后过分极相。在后过分极相上神经细胞不能够发生新的活动电位,因此,活动电位的发生频度没有过大。
(5)小结 神经信号的主要内容有五个,都是重大发现。
1)在细胞膜的内外,离子的组成不同,由此产生起电力。
2)细胞膜的脂质二重膜,离子通不过,因此具有电容器的功能。
3)离子的移动,通过埋在细胞膜上的离子频道进行。
4)离子的移动(即膜电流)由离子频道的开闭特性所决定,所以可以把离子频道当成可变电阻器。
5)如果把脂质二重膜当成电容器,把离子频道当成可变电阻器来考虑,膜的特性可以用RC电路模型来比喻。膜电位呈现非线性函数特性,是由离子频道的开关特性所导致的(即可变电阻器的特性),从非线性函数特性的膜电位的变动(模拟信号),变换成活动电位(数字信号)。
(6)工程师们朴素的疑问——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命 静止膜电位是以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一直不变为前提条件的,大家会敏锐地觉得不合适,因为如果这个条件经常成立,永动机也就容易做了,这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这样的系统,细胞内外的浓度差迟早都会消失,那么在生命体内如何才能保持一定的离子浓度呢?
图1.5.26 细胞膜电导率的膜电位依存症
a)实验装置 b)膜电流的步进应答电导率 c)活动电位发生时的电导率和膜电位
首先,试观察一下产生活动电位所必须依赖的离子移动,假设神经细胞的直径为20μm,因为细胞的表面积约为10-5cm2,膜容量为10-11 F,所以,产生100mV的电位差必须要有10-12C的电荷。为此,1价离子具有电荷量为96500C/mol,必须要有10-17 mol的离子电荷移动才行。另一方面,假定细胞内的K+离子浓度为400mM时,由于细胞的体积约为4×10-12cm3,所以细胞内存在1.6×10-12 mol的K+离子。这比起产生100mV的电位差所需要的电荷移动量来说要大5位数之多。离子的移动,虽然会对膜电位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对离子浓度的影响却很小。
不过,如果经过一定的时间以后,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差终究还是要消失的。不管是仅有几天寿命的毛毛虫,还是活一百年的乌龟,所有动物的一生中,要保持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应当总有什么道理存在吧。
道理之一是离子泵的存在。离子泵对细胞内外的浓度差进行能动地调节。例如,Na+和K+交换的泵能够逆浓度差梯度而动作,将3个Na+离子排出到细胞体外,又将2个K+离子吸入细胞体内。事实上,这个泵所消耗的能量,据说占到脑基础代谢的50%之多。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之差的维持,并没有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是要消耗能量的,不过,这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维持离子的浓度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