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大生产是近代标准化工作的“孵化器”和“推进器”。首先,只有按统一的规格尺寸等技术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化的优势,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标准的生产属性。其次,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使市场产生了对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的需求,这就是标准的贸易属性。所以真正的“标准化工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在工业化大生产以后才有的。
18世纪末,美国刚成立不久,政府急需大量军火,便与惠特尼签订了一项两年之内生产一万支来福枪的合同。开始,惠特尼的工厂用手工方法,使得合同难以完成。后来,他运用互换性的原理,选择一支标准枪为基准模型,分零件仿造,按专业化组织生产,这些零件在每支枪上都可以使用并可互换,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完成了合同任务。由于在批量生产中采用了可以互换零部件的方法,开创了在标准化基础上的成批生产方式,引发了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并为现代化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奠定了基础。因此,惠特尼被誉为“美国标准化之父”。
19世纪是近现代标准化的雏形时期。例如,惠特沃恩发明了量具测准机和标准规,解决了零部件的测量问题,确立了英制螺纹标准(惠氏螺纹)的基础。
工业化的初期,因市场狭小,当时的工业标准只是对当地用户和有关工厂生产能力的反映,适用范围有限。后来随着运输业的发展,导致市场和交换范围的扩大,由于不同地区生产的同一用途的材料和零件互不统一,买主不得不经过修整以后才能使用,这就促使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标准化。
20世纪是近现代标准化的确立、发展和成熟期。1901年,英国建立了工程标准委员会(1931年改为英国标准学会BSI),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组织,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06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公差标准BS27。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
1911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为管理标准化和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科学管理理论开创了作业标准和作业标准化的时代,形成了促进工业大发展的产品标准化和作业标准化的潮流和趋势。1914—1920年,福特一世根据泰勒理论,采用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方法设计了T型汽车,简化汽车结构、品种和工序,进行零部件规格化、标准单一化和生产专业化,把生产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组织统一起来,促进了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这种流水线的组织形式很快推广到其他领域并传遍世界。
现今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人类的标准化活动,由企业规模步入了国家规模,进而扩展为世界规模。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标准在国际范围内的协调越来越必要。(www.xing528.com)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复兴,都对标准化提出迫切的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物资奇缺,美国军工局通过严格的标准化,对产品品种规格加以限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需品的互换性很差,规格不统一,致使盟军的供给异常紧张,许多备件要从美国运往欧洲战场,造成极大浪费。为此,军需部门再度强调标准化并相应地发展了包括运筹学、价值分析、线性规划和统计质量管理等新技术。在战后重建中,产品品种、规格泛滥,许多国家都把制定标准活动和压缩不必要的品种列为重要任务。法、日、苏联和其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也都开始重新重视标准化工作,积极效仿美国的做法。至此,伴随大机器工业产生的标准化,从保障互换性的手段发展成为保障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近代标准化具有以下特征:
(1)标准化的领域和标准的作用范围扩大。军工产品标准化一直引领着整个工业标准化的发展。
(2)标准化的形式开始多样化。标准化对象日趋复杂,配套标准逐渐增多。
(3)标准化逐渐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