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的概念是从电力网格中借鉴过来的,其初衷是希望计算力和计算资源能够像电力一样,“打开电源开关就可以使用”,而不需要去关心是谁、如何提供的这些服务的。因此,网格的目标是将各种计算资源进行抽象化和量化,从而能够随时随地“定额”完成“定量”的相关计算工作。
目前,还没有网格的确切定义,开放网格服务接口OGSI(Open Grid Service Infrastructure)和开放式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Op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OGSA)是关于网格的现有标准。其中,OGSI规定了向网格发送处理请求时所使用的接口信息,也就相当于Web服务中的WSDL(Web Service Describe Language,Web服务描述语言);OGSA标准较为抽象,定义了五层结构:纤维层、联络层、资源层、协作层和应用层,OGSA的推出要比OGSI早,而OGSI正是对OGSA的主要方面进行具体化和规范化。
除了网格的相关标准之外,还可以根据网格的一些基本特征来判断是否是网格。网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分布与资源共享:其中,分布是网格最根本的特征,网格是通过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化处理,来完成计算任务的,而资源共享正是资源集中的一种手段;
(2)高度抽象:把计算力和计算资源高度抽象成为用户可见的“电源接线板”,实现对用户的透明访问;(www.xing528.com)
(3)动态性和多样性:类似于电力网格,用户的需求不断地发生变化,网格中的各种资源也会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动态性是网格需要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
(4)自治性与管理的多重性:类似于电力网格,网格包括许许多多的节点,网格节点内部应具有自治性,节点外部受控整合,此外,网格中的各种资源需要层次化的管理,这就要考虑到网格节点的归属和性能优化问题。
例如:P2P(Peer-to-Peer)严格来说是一种网格,该技术也是当前的一项热门研究。P2P技术是在Internet上实施分布式计算的新模式,服务器与客户端的界限消失了,网络上的所有节点都可以“平等”地共享其他节点的计算资源。IBM为P2P作了如下定义:“对等系统由若干个互联协作的计算机构成,并至少具有如下特征:系统依存于边缘化设备(非中央式服务器)的主动协作,每个节点直接从其他节点受益,而不是从服务器的参与受益;系统中的节点既是服务器,又是客户机。”
P2P技术已经基本实现了储存共享,解决服务器的资源(如:带宽、服务资源)限制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分布式地共享储存和带宽资源,以及部分计算资源,用以提高服务的可用性。可以说,P2P已经具备了网格的几个基本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