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① 掌握差动式放大器零点的调整方法和工作点的测试方法。
② 掌握差动式放大器的差模放大倍数和共模抑制比的测量方法。
③ 了解差动式放大器的差模信号传输特性。
④ 观察和了解差动式放大器对零点漂移的抑制能力。
二、实验原理
从图1.8.1可知差动式放大器的电路结构和电路参数是对称的。在电路中T1,T2采用差分对管,因此静态时,两管电流Ic1=Ic2,则Uo=0。实际上电路参数不完全对称,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Uo不为零,必须通过调节RP使两管静态电路相等,达到Uo=0。
在图1.8.1中,当开关S拨向左边时,构成典型的差动放大器。调零电位器RP用来调节T1,T2管的静态工作点,使得ui=0时,双端输出电压Uo=0。Re为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它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因而不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但对共模信号有较强的负反馈作用,故可有效地抑制零漂、稳定静态工作点。
当开关S拨向右边时,构成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它用晶体管恒流源代替发射极电阻Re,可以进一步提高差动放大器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
图1.8.1 差动式放大器实验电路
1. 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典型电路:
恒流源电路:
2.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和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当差动放大器的射极电阻Re足够大,或采用恒流电源电路时,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ud由输出端方式决定,而与输入方式无关。
双端输出时, eR=∞,RP在中心位,则有
单端输出时,有
当输入共模信号时,若为单端输出,则有
若为双端输出,在理想情况下,有
实际上由于元件参数不可能完全对称,因此Auc也不会绝对等于零。
3. 共模抑制比KCMR
差动放大器对有用信号(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和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通常用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即共模抑制比。
差动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可采用直流信号也可用交流信号。本实验由函数信号发生器提供频率f=1 kHz的正弦信号作为输入信号。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2 V直流电源;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交流毫伏表;直流电压表;晶体三极管3DG6×3(或9011×3),要求T1,T2管特性参数一致,电阻、电容若干。
四、实验内容
1. 典型差动放大器性能测试
按图1.8.1连接实验电路,开关S拨向左边,构成典型差动放大器。(www.xing528.com)
(1)测量静态工作点
① 调节放大器零点。
不接入信号源,将放大器输入端A,B与地短接,接通±12 V直流电源,用直流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Uo,调节调零电位器RP,使Uo=0。调节要仔细,力求准确。
② 测量静态工作点。
零点调好以后,用直流电压表测量T1,T2管各极电位及射极电阻Re两端电压,记录于表1.8.1中。
表1.8.1 静悉工作点测试值
(2)测量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断开直流电源,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正端接在放大器的输入A端,信号发生器的输出负端接放大器的输入B端,构成单端输入方式。调节输入正弦信号频率f=1 kHz,输出旋钮旋至零,用示波器监视输出端(集电极C1或C2与地之间)。
接通±12 V直流电源,逐渐增大输入电压ui(约100 mV),在输出波形无失真的情况下,用交流毫伏表测ui,uc1,uc2,记录于表1.8.2中,并观察ui,uc1,uc2之间的相位关系及及随ui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表1.8.2 差模、共模放大倍数测试值
续表1.8.2
(3)测量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将放大器A,B短接,信号源接A端与地之间,构成共模输入方式,调节输入信号f=1 kHz, ui=1 V,在输出电压无失真的情况下,测量Uc1,Uc2的值,记入表1.8.2中,并观察Ui,Uc1, Uc2之间的相位关系及URe随Ui变化而改变的情况。
2. 具有恒流的差动放大电路性能测试
将S拨向右边,构成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重复上文步骤(1)、(2)、(3),并将测试数据记入表1.8.2中。
五、预习要求
① 复习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② 根据电路参数估算静态工作点、双端输出差模放大倍数、单端输出共模放大倍数及共模抑制比。
六、思考题
① 从传输特性分析,线性区的范围受哪些参数的影响?为什么?
② 如何来提高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③ 哪种差动放大电路的共模抑制比较高?为什么?各种电路有哪些优缺点?对电路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有何影响?结合理论探讨。
七、实验报告要求
① 整理实验数据,列表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估算值,分析误差原因。
② 画出传输特性曲线,并讨论。
③ 回答思考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