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宣统元年丙午大修通济堰记:一次重要的水利工程调整

宣统元年丙午大修通济堰记:一次重要的水利工程调整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遂捐廉筹款,委二侯朱公督董大修。[1](宋)关景晖《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同治《通济堰志》。[4]明万历戊戌《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21](宋)范成大《丽水县修通济堰规》后注,同治《通济堰志》。[24]至正《丽水县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40]康熙十九年《重修通济堰志》,同治《通济堰志》。[45]《丽水县修浚通济堰、重扦叶穴记》,同治《通济堰志》。[54]道光八年《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宣统元年丙午大修通济堰记:一次重要的水利工程调整

天下之利在於农。万人之命悬於穀。是穀者,民之命,而水利又穀之命也。当夫水利失修、民生受害之际,非有在上者勤念民虞,急起而挽救之,则民必无相养相生之厌。郡西通济堰,规画至善,灌溉至广,具议志乘,固栝西之民,依以为命者也。乃近年一遭旱涸,立待使膏腴之田,反同硗确者,盖由西堰受病,已有二十余年矣。大小斗门,咽喉也、三焦也。十八段支堰,四肢百脉也。乃斗门砂砾深积丈余,使溪水无从灌注,咽喉闭塞,夫是以三焦停积焉;四肢不仁焉,百脉将绝焉。西堰病而农田病,农田病而民生病,痼疾一成,栝西千万人之命悬於此矣。太尊萧公下车伊始,与邑候黄公,先后勘视,洞睹夫受病已深,宜治本,不宜治标。遂捐廉筹款,委二侯朱公督董大修。朱公受任以后,夙夜勤劳,殚精竭力,以身先之为百姓倡,斗门水道,拨民夫四千余,始复旧规,所以治病源也;补石函所以去外感也;修叶穴所以导积滞也;筑高路所以固营卫也。内堰则自堰头以至石牛,狭者以阔,浅者以深,所以壮气体、通脉络也。丙午十一月兴工,丁未二月告竣。其费二千余缗,民夫一万余。而咽喉之闭塞者以通,三焦之停积以去,四肢之不仁、百脉之将绝者,亦以通流而舒畅焉。盖至是而西堰庆再造矣,民生乐安全矣。处涸辙之余,而有西江之乐,厚泽在民,不将与水俱长哉!虽然是役也,起沉疴、复元气,固大有造於西矣,尤愿续其后者,维持之、调护之,防微杜渐,勿使成为前此之痼疾。使合民常相养相生之乐,而倚以为命也。此固诸公之所殷殷属望,而亦吾民之所馨香祷祝者也。

时大清宣统元年岁次已酉秋月谷旦,丽水市县学优廪生高鹏顿首拜撰。

【注释】

[1](宋)关景晖《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同治《通济堰志》。

[2](宋)赵学老《丽水通济堰规题碑阴》,同治《通济堰志》。

[3]《宋乾道》丽水县修通济堰规,同治《通济堰志》。

[4]明万历戊戌《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5]《通济堰》,同治《通济堰志》。

[6]光绪《处州府志》卷4《水利志·通济堰》。

[7]同治《丽水县志》卷3《水利·通济堰》。

[8](宋)关景晖《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同治《通济堰志》。

[9](宋)关景晖《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同治《通济堰志》。

[10]《宋史》卷14《本纪第十四神宗一》。

[11]《宋史》卷15《本纪第十五神宗二》熙宁五年二月壬子。

[12]《宋史》卷15《本纪第十五神宗二》。

[13]同治《丽水县志》卷3《水利·通济堰》。

[14]嘉靖癸巳《丽水县重修通济堰》,同治《通济堰志》。

[15]以上见同治《丽水县志》卷3《水利·通济堰》。

[16]光绪《处州府志》卷4《水利志·通济堰》。

[17]光绪《处州府志》卷4《水利志·通济堰》。

[18](宋)赵学老《丽水通济堰规题碑阴》,同治《通济堰志》。

[19]光绪《处州府志》卷4《水利志·通济堰》。

[20](宋)范成大《丽水县修通济堰规》,同治《通济堰志》。

[21](宋)范成大《丽水县修通济堰规》后注,同治《通济堰志》。

[22]至正《丽水县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23]至顺《丽水县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24]至正《丽水县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25]嘉靖癸巳《丽水县重修通济堰》,同治《通济堰志》。

[26]嘉靖癸巳《丽水县重修通济堰》,同治《通济堰志》。

[27]万历四年《丽水县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28]万历四年《丽水县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29]万历丙戌《丽水县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30]光绪《处州府志》卷四《水利志·通济堰》。

[31](明)汤显祖《丽水县修筑通济堰记有铭》,同治《通济堰志》。

[32]万历戊申《丽水县重修通济堰碑》,同治《通济堰志》。

[33]《通济堰规叙》,同治《通济堰志》。

[34]《丽水县通济堰新规八则有引》,同治《通济堰志》。

[35]《西堰新规后跋》,同治《通济堰志》。

[36]《丽水县修金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37]明万历四十七年《重修通济堰志》,同治《通济堰志》。

[38]康熙十九年《重修通济堰志》,同治《通济堰志》。

[39]清顺治六年《重修通济堰引》,同治《通济堰志》。

[40]康熙十九年《重修通济堰志》,同治《通济堰志》。(www.xing528.com)

[41]《刘郡侯重造通济堰石堤记》,同治《通济堰志》。

[42]《刘郡侯重造通济堰石堤记》,同治《通济堰志》。

[43]光绪《处州府志》卷4《水利·通济堰》。

[44]《丽水县修浚通济堰、重扦叶穴记》,同治《通济堰志》。

[45]《丽水县修浚通济堰、重扦叶穴记》,同治《通济堰志》。

[46]《丽水县修浚通济堰、重扦叶穴记》,同治《通济堰志》。

[47]《丽水县修浚通济堰、重扦叶穴记》,同治《通济堰志》。

[48]光绪《处州府志》卷4《水利·通济堰》。

[49]《丽水县修浚通济堰、重扦叶穴记》,同治《通济堰志》。

[50]光绪《处州府志》卷4《水利·通济堰》。

[51]光绪《处州府志》卷4《水利·通济堰》。

[52]嘉庆十九年《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53]光绪《处州府志》卷4《水利·通济堰》。

[54]道光八年《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55]道光二十四年《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56]同治四年《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57]光绪《处州府志》卷4《水利·通济堰》。

[58]民国《丽水县志》卷3《水利·通济堰》。

[59]民国《丽水县志》卷3《水利·通济堰》。

[60]五代时武肃王钱镠修建钱塘江捍海塘,也是采取“造竹络,积巨石,植以大木”的做法(《咸淳临安志》卷31《山川十·浙江》)。类似做法直到清代还在海塘堤坝建造中采用,如《海塘录》卷一:“竹络又名石篓,以篾编造,内贮块石,外用竹篐。有方长二式,如累高者用方竹络,平铺者用长竹络,前代修筑相沿用之。”

[61](宋)范成大《丽水县修通济堰规》后注,同治《通济堰志》。

[62]康熙《刘郡侯重造通济堰石堤记》,同治《通济堰志》。

[63]乾道《通济堰规》,同治《通济堰志》。

[64]万历《丽水县通济堰新规八则》,同治《通济堰志》。

[65]乾道《通济堰规》,同治《通济堰志》。

[66]嘉庆《重立通济堰规》,同治《通济堰志》。

[67]万历十四年《丽水县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68]《丽水县通济堰石函记》,同治《通济堰志》。

[69]同治《丽水县志》卷3《水利·通济堰》。

[70]明万历四年《丽水县重修通济堰记》,同治《通济堰志》。

[71]万历三十五年《丽水县文移》,同治《通济堰志》。

[72]乾道《通济堰规》,同治《通济堰志》。

[73]《丽水县修浚通济堰、重扦叶穴记》,同治《通济堰志》。

[74]万历三十五年《丽水县文移》,同治《通济堰志》。

[75]乾道《通济堰规》,同治《通济堰志》。

[76]乾道《通济堰规》,同治《通济堰志》。

[77]同治《丽水县志》卷3《水利·通济堰》“道光四年知县雷学海详册”。

[78]乾道《通济堰规》,同治《通济堰志》。

[79]同治《丽水县志》卷3《水利·通济堰》“道光四年知县雷学海详册”。

[80]同治《丽水县志》卷3《水利·通济堰》“知县范仲赵详册”。

[81]同治《丽水县志》卷3《水利·通济堰》。

[82]万历《丽水县通济堰新规八则》,同治《通济堰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