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称德,生平不详,元延祐年间任奉化知州,也曾任奉议大夫。《延祐四明志》记载:“马称德,奉议大夫,延祐六年十月初一日到任。”[77]在奉化任职期间,恪尽职守,多有善举。如兴修学宫,修缮东岳行宫,造桥开路,开浚水利等等,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尤其是新修的水利设施,数量之多,不仅在元代两浙守令中无有出其右者,即使是历代对水利贡献者,知州马称德也是不遑多让的。但其生平事迹鲜有记录,殊为可惜。《浙江通志》记录有其新修的水利项目:
新河:在奉化县东南五里。市旧有河,上通资国堰,下接郑家窨,沙莽湮塞,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开浚,自市河达于北渡、车耆等处,相悬六十里。立堰墚三处,潴水灌田数十万亩,又通舟楫以便商贾往来。
斗门堰:在奉化县北一都,旧为闸。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改筑为堰,灌田数千亩。
资国堰:在奉化县南五里。元至治元年知州马称德新其碶闸,置堰,以遏其冲,民田沾溉者三万八千余亩。
广平堰:在奉化县北十里,旧有闸,曰斗门。元延祐庚申知州马称德开浚新河,易闸为堰。
郑家堰:在奉化县北十里,旧名郑家窨。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改筑为堰。
黄埭堰:在奉化县东北三十一都,元知州马称德修,溉金溪乡田三千余亩。
归家堰:在奉化县北三十六都,元知州马称德修,溉田三千余亩。
资国碶:在奉化县东南三都,元至治元年知州马称德建。(www.xing528.com)
考到碶:在奉化县东三十二都,元知州马称德修。
湖芝碶:在奉化县东三十二都,元知州马称德修明,主簿罗良侪复筑。
进林碶:在奉化县北三十六都,宋绍兴乙丑令刘廷直用邑人吴琳言修筑。淳熙元年复修。元延祐六年知州马称德重修。
戚家堰:在奉化县东南十里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置,高三尺,石砌三层;横长三十丈,阔六尺。两旁用木桩石条甃砌。于堰之上畔开河一条,阔一丈五尺,长四十丈,深六尺,凡遇水涝,于堰上流溢,水泄流入堰河。
和尚堰:在奉化县东南十里,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修。
横溪堰,在奉化县东北三十一都;孟婆堰,在奉化县北三十六都;宣家堰,在奉化县北三十五都:已上三堰俱元知州马称德修,各溉田三千余亩。[78]
从上述记载来看,马称德修建的水利项目涵盖奉化县境内南北东的大片范围,所建水利项目也都不小,如开创的新河“立堰埭三处,潴水灌田数十万亩”,灌田数十万亩农田,对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其他如资国堰“民田沾溉者三万八千余亩”,“万寿、广平二湖之水皆取于此”[79]。其他修建的堰闸,也“溉田甚溥”,多在三千余亩以上。袁桷《开新河记》:“奉化诸溪至龙潭毕会,汪洋衍汇,陂塘涧沟合流赴资国埭,纡行凡六十里,始达于江,岁霖雨不时,溪江相迎,上下交射,漂没庐舍,于是筑埭善防,涝至则泄,旱则潴以灌输,由资国埭注市桥,循三山为广平湖,湖之下有斗门,必严其水则。至是,通郑家窨,溪循名山,稍折为杨桥水,将达江,复限之,为置闸,曰进林,曰常浦,又益限之以墚,曰车耆,提瘀有程,则水旱不病。马侯称德至州,遂穷上源,首资国,耆老咸言,市桥达车耆,有故河,往岁舟楫联络,浚广复旧,则民其有瘳。遂遵市桥至陈桥,具畚锸,表深广,未及终日,而遗石断圮,旧迹俨著。至何家墚,积为豪民利,于是决堤,仆石墚,复置卒守水门,易资国埭为水门,亦如之。别立小栅以谨通,塞广平,增斗门。昔之言,纡行六十里,皆得舟行,以达于江矣。”[80]知州马称德修建的新河以及一系列的水利设施,既引水入城,供应百姓清洁水源,解决生民饮用盥洗;又灌溉大片农田,使得农业生产有了保障;堰渠通舟来往,也方便百姓行商出行,可谓是一举而多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