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规定优化账目和记录工作流程

规定优化账目和记录工作流程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堰司”负责记录事宜,三年一轮换,不领工钱:“於当年充甲头田户、议差能书写人一名充,三年一替,如大工役,一年一替,免充甲头一次,不支雇工钱。”南宋时期魏岘编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也保留了许多当时它山堰的管理修缮规定。《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还记录了淳祐元年疏浚工程的情况。书中并记录了北宋建隆、崇宁、南宋绍兴年间的历次修缮。因此除了有所限制,《备览》也提出“公私同一利害,愿共珍护之”。

规定优化账目和记录工作流程

由“堰司”负责记录事宜,三年一轮换,不领工钱:“於当年充甲头田户、议差能书写人一名充,三年一替,如大工役,一年一替,免充甲头一次,不支雇工钱。”所记的账目等,记录在“堰簿”,“请公当上田户一名收掌,三年一替”,并有对账规定:“遇有关割仰人户,将副本自陈并砧基,先经官推割,次执於照。请管簿上田户对行关割,至岁终具过割数目姓名送堰首改正。”如擅自修改账簿,将被处罚:“都簿如无官司凭照,擅与人户关割,许经官陈告、追犯人赴官重断,罚钱三十贯文,入堰公用。”[37]

除了通济堰,宁波它山堰也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它山堰是唐太和年间修建的水利工程,阻咸蓄淡,一方面以四明山清流溪水供应城市、灌溉农田,另一方面拦截海潮,使得农田免受“斥卤”之害,“邑令王元暐始筑堰,以捍江潮,于是溪流灌注城邑,而鄞西七乡之田皆蒙其利”[38]南宋时期魏岘编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也保留了许多当时它山堰的管理修缮规定。

它山堰的主要功能之一即是阻截咸潮,与咸潮同来的大量沙子容易造成河道淤积,而山上植物稀少、水土流失也使得河道淤积严重。当时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是种植树木,因为植树以后“沙土为木根盘固,流下不多”,否则“无林木少抑奔湍之势”;另一方面,经常性的淘沙,“四季一浚”,可以疏浚河道,保持河道畅通。《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四明,占水陆之胜,万山深秀。昔时巨木高森,沿溪平地,竹木亦甚茂密,虽遇暴水湍激,沙土为木根盘固,流下不多,所淤亦少,开淘良易。近年以来,木值价高,斧斤相寻,靡山不童,而平地竹木亦为之一空。大水之时,既无林木少抑奔湍之势,又无包缆以固沙土之积,致使浮沙随流奔下,淤塞溪流,至高四五丈,绵亘二三里,两岸积沙侵占,溪港皆成陆地,其上种木有高二三丈者,繇是舟楫不通,田畴失溉,人谓古来四季一浚,今既积年不浚,宜其淤塞。”对此,魏岘采取“随宜为浚流、障水之策”,所谓“浚流”,即疏浚河道,“夫浚之一寸,则田获寸水之利;浚之一尺,则田获尺水之利。浚之愈深,所灌愈远,为利愈溥矣”。对于疏浚的时机选择,应选在旱季之前、农闲时节:“淘沙当于未旱之先,又当弃之空闲无用之地,何则?夫旱岁淘沙,此救一时之急耳,是时农夫,皆自翻水车以救就稿之苗,其势不可久役,稍或违时,苗已槁矣,宜于未旱之前,农隙之余,多其工役,假以日月,务令深广,庶几可久。”疏浚工作,必须保证质量,否则事倍功半:“疏浚淘沙,务求天下之亊,不劳者不能逸,不暂费者不久安,若惮费畏劳,用功不深,其效亦浅”,“或略闿沙中之港,而不去港中之沙,止可为旱岁急救旱苗之计,经一小雨,则沙淤随塞;或去港沙而堆两岸,经一大雨,则仍前洗入港中”;“如能运沙远去,江近则去于江水之中,江远则堆于空闲之地,庶几可久。”疏浚程序,先从下流开始,“开浚之时,先宜壅住上流,然后从下流为始,庶得沙干,不先为水所浸。役夫易以用力”。疏浚工作需要有公心,需要公平对待:“但戒董役之人,务在公平,不得容私。”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还记录了淳祐元年疏浚工程的情况。

工钱:“役夫,人给米二升,官钱四十足”

人员工具:“三乡人户及轮差柴船户,各备锄担,先期约日。”(www.xing528.com)

施工范围:“标识界分,令各甲管认丈尺。”

工作时间、出工、工资发放情况:“晨集暮放,至则记名,印臂以见,大数放则,点名辨印,以给钱米。钱米才给,臂印随拭。”“顾直既优,给散以时,视其勤惰,量加赏罚,人心欢趋,且不敢慢。”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还记载了有关防沙、修堰护堰要求。

防沙:除了定期淘沙、植树固沙,在河口镇建造闸门以控制流沙的进入也是当时经常采取的措施,“欲障平地之沙,宜于西岸去港一二里,量买地段”,建造堤塘闸门,“带斜筑叠,堤以粗石,阔为基址,高七八尺,外植榉柳之属,令其根盘错据。岁久沙积,林木茂盛,其堤愈固,必成高岸,可以永久”;“欲障积涝、湍流入港之沙,宜就吴家桥南港狭处立为石闸,中顿闸版五六片,略与岸平,水轻在上,沙重在下,水从版上不妨自流,沙遇闸板碍住不行。沙之所淤,不过闸外三四十丈,淘去良易。”闸门斗版的高度,以水平高度为准:“版之为限,以水为则,水涨则下,水平则去。”闸板需要随时开启,以方便舟楫往来:“启闭以时,不病舟楫”。

修堰护堰:随时维护、按时修缮,是保证堰堤未定的基础。《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嗣而葺之,以寿此堰于无穷。”书中并记录了北宋建隆、崇宁、南宋绍兴年间的历次修缮。建隆年间,“康宪钱公亿跪请于神,增筑全固”。崇宁年间“窒其岐派,培其堰堤”;后又“复增卑以高,易土为石,冶铁而固之”;绍兴丙寅(十六年)“补土石之罅漏,塞梁坍之隤穴,易土冶铁而固之”。堰堤的损坏,主要在于舟楫、竹筏,“贩鬻者装载过堰,竹木排筏越堰而下,猛势冲击,声震溪谷,堰身中空,不胜负重”,“久必大损”。因此除了有所限制,《备览》也提出“公私同一利害,愿共珍护之”。[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