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水利建设探析

明清时期水利建设探析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的水利建设较之前代,技术更加全面,应用更加普及,数量更加庞大。这时期标明为明代新建的水利项目开始急剧增加,虽然也得益于这时期地方志修编的增加,使得这些水利项目得以被详细记载,但也反映出这时期水利建设的相对普及。新建的堰闸等水利设施数量猛增,既代表新型水利形式的发展趋势,也说明这时期农田水利的普及程度。从相关记载来看,明朝初期的洪武年间,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的水利建设高潮。

明清时期水利建设探析

明清时期,两浙一带经济延续宋元以来的发展势头,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与财富之区[612],“东南财赋之薮,岁漕之所入,常以一郡当天下之半。地大物阜,号为殷富”[613]。当时的两浙一带,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相较中原一带则战事频仍,民生凋零。据《续文献通考》记载,洪武初全国人口“户总计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口总计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口”,而浙江布政司即有“户,二百一十三万八千二百二十五户;口,一千四十八万七千五百六十七口”,户籍数与人口数几乎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到了明代中期的弘治时期,人口数量有所下降,但也占到十分之一:弘治中,十三布政司并直隶府州造册户口总数“户一千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户,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口”,而浙江布政司有“户一百五十万三千一百二十四户,口五百三十万五千八百四十三口”[614]。当时两浙一带每年上缴田赋数额也是最多的,时人指出:“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615]“天下财赋,东南居其半;而嘉、湖、杭、苏、松、常,此六府者又居东南之六分。”[616]从相关记载来看,当时的各布政司中浙江的田赋数额一直是最多的,如洪武时期全国“秋粮米二千四百七十三万四百五十石”,其中浙江布政司“秋粮米二百六十六万七千二百七石”[617],达到了十居其一。由于对圩田的重视,使得江南的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也使得农作物的收成大幅提高。两浙人民又以勤勉刻苦著称,即使东南地区一度倭患严重,仍旧不误农桑:“江南贼情猖獗近如退敛,江东浙西所在农耕如故”[618];“倭奴在前,耘莳在后;宁罹锋镝,不肯罢其生理。”[619]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也促进了水利建设的开展。明代的水利建设较之前代,技术更加全面,应用更加普及,数量更加庞大。这时期标明为明代新建的水利项目开始急剧增加,虽然也得益于这时期地方志修编的增加,使得这些水利项目得以被详细记载,但也反映出这时期水利建设的相对普及。从大型的运河、灌渠、海塘,到小型的堰埭、斗门闸,许多水利设施的修建多已经普及到乡、村落一级。这时期主动性的水利设施更加多的加以运用,以堰闸一灌渠为主的主动取水的设施更多采用,而之前一度比较多的储水型的湖塘等逐渐淡出。新建的堰闸等水利设施数量猛增,既代表新型水利形式的发展趋势,也说明这时期农田水利的普及程度。

从相关记载来看,明朝初期的洪武年间,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的水利建设高潮。可能是由于朱元璋出生于底层,更了解农田水利对生民百姓的重要性,故在其开国之初,就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太祖初立国,设营田司,专掌水利”,并告诫相关官员:“比因兵乱,堤防颓圮,民废耕耨,故设营田司,以修筑堤防,专掌水利。春作方兴,虑旱涝不时,其分巡各处,务在蓄泄得宜,母负付任之意。”[620]《太祖实录》也有记载:

迁元帅康茂才为营田使兼帐前总制亲军左副都指挥。上谕茂才曰:比因兵乱,堤防颓圮,民废耕耨。故设营田司,以修筑堤防,专掌水利。今军务实殷,用度为急,理财之道,莫先于农。春作方兴,虑旱涝不时,有妨农事,故命尔此职。分巡各处,俾高无患干早不病,涝务在蓄泄得宜,大抵设官为民,非以病民。若但使有司增饰馆舍,迎送奔走,所至纷扰,无益于民,而反害之,非付任之意。[621]

同时还专门下诏书给各地官府,百姓有相关水利方面的建议要求,可以破例直接条陈上奏,“诏所在有司民,以水利条上者,即陈奏”。时人评论认为,朝廷如此重视水利建设,并广开民意,在之前的朝代中并不多见:“此诏以通民隐而开利源,即宋神宗今吏民能知土地种植之法陂塘圩悍堤堰沟洫之利害者皆得自言之遗意也。”[622]从各地的方志记载来看,当时地方百姓也多有建言,也有许多建议最终被朝廷、官府采纳。例如宁波府鄞县东钱湖,元末明初时淤塞严重,当地百姓陈进建议朝廷委官专管其事,由此得到官府回应,问题也顺利解决:“明洪武二十四年,本县耆民陈进建言水利差官来董其事,令七乡食利之家出力淘浚。”[623]

绍兴余姚县汝仇湖,明初时建设临山卫,把汝仇湖填塞作为军卫的校场,因此滨海农田缺乏灌溉用水,百姓因此建言新浚新海湖,由此解决了灌溉问题:“新海湖在(余姚)县西北四十五里,洪武二十二年筑临山卫城,塞汝仇湖为教场,至二十七年,耆民黄原敬上言,从湖北滨海地筑塘,潴水为湖,以溉田。”

有关水利建设问题百姓可以直接向朝廷上奏的做法,有明一代一直延续下来,如正统年间仍有相关记载:“西小江,在(山阴)县西四十五里,今为河。明正统十二年诏从山阴人王信奏,命萧山、山阴两县起役浚之。”由于朝廷的重视与推广,使得洪武初年,各地的水利修建活动非常普遍:

杭州龙山河:明洪武七年参政徐本、都指挥使徐司马以河道窄隘、军舰高大难于出江,拓广一十丈,浚深二尺。

杭州旧运河:明洪武五年行省参政徐本、李质,同都指挥使徐司马议开河,增闸。河横阔一丈余,闸亦高广于旧。

杭州永昌坝:在永昌门外,通钱塘江,明洪武二年建。

杭州会安坝:在艮山门外,洪武五年建。

杭州猪圈坝:在武林门外陆家场,洪武三年建。

杭州德胜坝:在城东北五里夹城巷内,洪武五年建。

富阳施家塘:在县西十五里灵泉南山下,洪武二十六年官筑。

富阳五姑塘:在丽景村,洪武二十六年官筑。

余杭黄家陡门,在县东北五里东塘界;郑家陡门,在县北三里郎王界;寺中坝陡门,在县东北五里东塘界;班湖坝陡门,在县东八里东塘界;祥坝陡门,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前界;中坝陡门、陈家坝陡门,并在县东北二十里黄坑界;插坝陡门、石濑坝陡门,并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后界;天竺陡门,在县西北五里盛宅界。以上陡门俱于明洪武年间建置,以防水患。遇霪雨水涨,则下函障隔水势;水退,则启函以泄渠港之涝。[624]

奉化名山堰:在县西南四十里,明洪武九年县丞乔鉴重修。[625]

绍兴县菱塘湖:在县西五十里。洪武中筑堤建闸,溉田一万八千余亩。

绍兴昌安塘:在昌安门外,直抵三江海口三十里,明洪武二十年筑。

余姚县新海湖: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洪武二十七年耆民黄原敬上言,从湖北滨海地筑塘,潴水为湖,以溉田。

上虞县夏盖湖:明洪武六年知府唐铎悉复古规,令教授王俨作记志其本末。

上虞县中坝:在县东十里,明洪武初鄞人郏度建言开浚,移郑监山下。嘉靖间有奸民私置幽洼泄水,知县杨绍芳鸠工坚筑焉。

上虞县梁湖坝:在十都曹娥江东岸,明洪武初设官掌之。

上虞县夏盖山闸、陈仓堰闸:俱在五都,明洪武二年置。

上虞县韩家闸:在镇都,明洪武七年置。[626]

临海县百步溪:在县西北六十里,明洪武二年郡守马岱疏凿别道七百余丈。

临海县盐塘、姥堀塘、交塘:俱在宁化乡,明洪武二十四年办事官孔良弼监筑。

临海县高湖堰、洋岙堰、吴承有堰、下堰、吴超堰、长潭堰、黄肚堰、中沙堰:俱在大固乡,明洪武二十四年办事官孔良弼监筑。

临海县横溪闸、凤桥闸、岭下闸:俱在长乐乡,明洪武二十四年办事官孔艮弼监筑。[627]

义乌县绣川湖:明洪武十一年知县孔克源劝民浚筑。[628]

分水县陈家塘:在县东,明洪武三年邑令金师古谕民浚池塘[629]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此不一一举例。

此后,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明太祖朱元璋又再派遣官员,专赴各地倡修水利:“(洪武二十七年)遣国子监生及人材分诣天下郡县,督吏民修治水利。”明太祖朱元璋强调:“耕稼衣食之原,民生之所资,而时有旱涝故,故不可已无备。成周之时井田之制,行有潴防沟遂之法,虽遇旱涝,民不为病。秦废井田,沟洫之制尽坏,议者遂因川泽之势,引水以溉田,而水利之说兴焉。朕尝令天下修治水利,有司不以时奉行,至令民受其患。今遣尔等往各郡县,集吏民,乘农隙,相度其宜。凡陂塘湖堰,可潴蓄以备旱熯,宣泄以防霖涝者,皆宜因其地势修治之。毋妄兴工役,掊克吾民。众皆顿首受命,给道里费而行。”[630]明史》也记载:“洪武……乙亥,遣国子监生分行天下,督吏民修水利。”[631]包括浙江各府县在内,当时可能都有专员负责,督促当地兴建一系列的农田水利设施。从方志文献来看,有许多水利设施明确记载为水利官员专门督造或建于这一时期:

富阳宋家塘:在县北三十里白升村,明洪武二十七年监生王敏等筑。

余杭感塘、庄前坝塘、吴山坝塘、曹村坝塘、夹堰塘、前村仓畈坝塘:“俱明洪武二十八年工部差办事官王真等开挑潴水。”

临安县夏家塘,在县东一十八里;青同湾塘、化桐坞塘、干陂塘,并在县西五里;后墅塘,在县西八里;孙家坞塘,在县北八里;东泉塘,在县北一十八里;水鞠塘,在县北一十八里;虾蟇坞塘,在县北一十八里:以上俱洪武二十七年及三十年间开挑筑塘。

新城县官塘:在县北五里城郭乡;明洪武二十七年监生杨昶重修。

新城县莲塘:在县南一十八里太平乡,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差监生扬昶重修。

新城县牛堰、潘堰、杨家堰、何芦堰、卸堰、沙堰、丁家堰、赤松堰、陈堰、新堰:以上俱在折桂乡,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差监生杨昶开筑。

新城县后凹堰、芝林堰:明洪武二十七年开筑。

昌化县湖塘,在县东南五里;云老大塘,在县南十里;泥皛波塘,在县东四里;赤源西塘,在县南十五里:以上俱洪武二十九年工部差人材李荣等到县开挑。[632]

安吉县刘家坝、西绍溪坝、朱墓溪坝、散车坝、范埭坝、后干坝、罗家坝、陆分坝、范家埭坝、严埭坝、杨家坝、成村坝、乌墩坝、水碓坝、簸箕坝、长衖坝、朱板桥坝、横山坝、原潭坝、灯心坝、李山坝、堂山坝、分水坝、长闰坝、永丰坝、贵山坝、九功坝、新塘章山坝、炭坞坝、梅家坝、陂坝、花潭坝、张塔坝、官路桥坝、下堰坝、黄坑坝:以上三十六坝,俱明洪武二十八年置。[633]

临海县岭里塘、水塘、上湖塘、官市塘、观山塘、象龛塘、和尚塘、仇家塘、章家塘、漩塘、道士塘、上猷塘:俱在太平乡,明洪武二十八年人材邓弘远开筑。

临海县泉水塘、兴国塘:俱在安乐乡,邓弘远开筑。

临海县广化塘:在瑞仁乡,邓弘远开筑。

临海县清塘:在延寿乡,邓弘远开筑。

临海县忻家塘:在重晖乡,明洪武三十年人材王整开筑。

临海县井头塘,在承思乡;浦北塘,在保乐乡;枕坑塘、长湾塘、庐岙塘、金山塘、施家塘、林家塘、化山塘、董家塘、山湾塘、茭塘、古湾塘,俱在太平乡:王整开筑。

临海县芝溪堰、清潭堰、洛西堰、下村堰:俱在承恩乡,明洪武二十八年人材邓弘远开筑。

临海县卢家堰、朱家堰,俱在太平乡;石仓堰、注潭堰、涌泉堰,俱在保乐乡;涌泉堰,在清化乡;龟溪堰,在承恩乡:俱系邓弘远开筑。

临海县方溪堰、左桥堰、童坑堰、伍溪堰:俱在太平乡,明洪武三十年人材王整开筑。[634]

建德县穿塘,在县东;白栗塘、后塘,俱在县东南;莲塘、长塘、兴福塘、山还塘、直塘、芙蓉塘、项村塘、高塘,俱在县南;二古塘、泉塘、卸塘、孙塘、坞塘、张塘,俱在县西南;横塘、周家塘、路口塘、朱池塘、回龙塘,俱在县西;溪西塘,在县东北;清公塘,在县北: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建德县后村堰,在县西;川堰、麻丘堰、宋岸堰、大堰,俱在县西;大堰,在县东北;上塘堰、下塘堰、莆田堰、芝川堰、胥村堰,俱在县东北:诸堰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淳安县社塘,在县东二十一都;庙山塘、孝公塘,俱在县东二十二都;新塘,在县东二十一都;武翼塘,在县东二十六都;西塘,在县东;清塘、江家塘、卸坞塘、大坞塘,俱在县东二十九都;祀先塘,在县东;荷塘,在县南三十三都;响塘,在县南;大塘、务坞塘、俱在县南三十五都;湖塘,在县南三十三都;赤沙塘,在县南;博嵩塘、泉水塘,俱在县北二十都:十九塘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淳安县贡坂堨,在县北九都;寺坂堨、傅沈坂堨、新碑坂堨,俱在县北九都;万功堨,在县北十一都;洪村堨、厌口堨,俱在县北十七都;曹堨、塘坂堨,俱在县北十九都:九堨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遂安县大塘,在县东;吴家坞塘、眉塘、孙野塘、崇塘、连塘、湖塘、姜吕塘、前余塘、吴家塘、乌石塘,俱在县东;织女塘、贵塘、西村大塘、新塘、东塘、令坑塘、木履塘,俱在县南;湖洞塘、上坞塘,俱在县西;大塘、百节塘、东余塘、杨塘、却塘、山塘,俱在县北:二十六塘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遂安县芹墅堰,在县东;眉堰、浮姑堰、赤山堰、富道堰、嵩山堰、黄堰、蛇堰,俱在县东;马仪新墅堰、仁堰、长生堰、板桥堰、万家堰、余盛堰、安洋堰、了溪堰、寺后堰、高公堰、富易堰、前塘堰、江墅堰、蛇祈堰、德演堰、富石堰、大墅堰、孙家堰、公山堰、乍堰、庙堰,俱在县南;观音堰、横堰、驮堰、塘堰、小堰、陆家堰、吴家堰、秋堰、小詹堰、大墅堰,俱在县西;前溪堰、后溪堰、大甘堰、富来堰、后门堰、三堰、羊堰、芳墅堰、甘堰、上庙堰、下庙堰、麻车堰,俱在县西;驮堰、宋堰、龙堰、江堰、抵水堰、杨堰、芮洲堰,俱在县北;澄波堰,在县西;大堰、感堰,俱在县北:六十二堰俱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寿昌县湖神塘,在县东一都;新塘、瞻塘、旧宅塘、大塘、罗桐坞塘、吴塘、罗桐坞里塘、下坞塘、何坞塘、东剥塘、西剥塘、梭坞塘、桂塘、牛栏塘、邵慈坞塘、鱼塘,俱在县东一都;大新塘、大柏塘、交塘、许村塘、清水塘、瓦窑塘、诸村大塘、花塘、叶坞塘,俱在县东二都;白洋塘、叶坞塘、柏木塘、驮坞塘、咸塘、清水塘、交塘、严坞塘、仙池岩塘、新池塘、排塘、娘鹅塘、芦塘,俱在县东三都;檡木塘、吟塘、黄龙塘、古坂塘、卸塘,俱在县东仁四都;西泉塘、寨外新塘、方坞塘、东泉塘、神塘、下蒲塘,俱在县西寿四都;孟塘、瓦塘、后塘、上观塘、小师姑塘,俱在县西五都;石塘、张塘、吴塘、王坞塘、家后塘、牛冈坞塘、迎山塘、余山塘、清水塘,俱在县西北六都;淡塘、金竹坞塘、东坞下塘,俱在县西北七都;高庵塘、棠坞塘、新栅塘、叶坞塘,俱在县西北八都;后坞塘、新塘、里塘、榔木塘、东坞下塘、沙钵塘,俱在县西北九;吴塘、梅坞塘、余公塘、新塘、海塘、西塘,俱在县西十都;张监塘、驮了塘、西垄塘、遂宋塘、大麦塘,俱在县西十一都;施塘、胡坂塘、青山塘、里塘、原坞塘、三塘、顾塘、鼓楼塘、葛塘、邵塘,俱在县南十二都;牙塘、叶坞塘、花塘、欢塘、岑蒲塘、张坞塘、西塘岑塘、顾塘、上西塘、下西塘、野鸭塘、赤塘、大坞塘,俱在县南十三都:一百一十三塘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寿昌县淤堨堰,在县东二都;清水堰,在县东二都;洪家堰,在县西五都;郑昌堰、寺下堰,俱在县西北六都;三姑堰、城山堰,俱在县西北七都;峡石堰、石郭堰,俱在县西北八都;潘堰、莺堰,俱在县西北九都;高堰、江墈堰、富贵堰,俱在县西十一都;周村堰、青山堰、周溪堰、蜜山堰、子堰,俱在县南十二都:二十堰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分水县施家塘、后路塘、周满塘、竹子塘、莲花塘、菱米塘、小心塘,俱在县东;东寺坞塘、南保塘、后坞塘、井子坞塘、山枣塘、茶坞塘、凌坞塘、槐花塘,俱在县北:十六塘并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分水县长林堰,在县西;柏堰、范堰、邵舍堰、西村堰、花桥堰,俱在县西;后岩堰、云峰堰、宝山堰、殿山堰、长风堰、新堰,俱在县北:十二堰并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635]

乐清县余家埭、徐家新埭:俱在县东三十里十三都,二埭俱洪武二十八年修筑。

瑞安县沿江圩岸塘:在清泉集善二乡,明洪武二十七年筑。[636]

这种专遣监督员督造水利的做法在明初时可能已经开始实施,如天台县的许溪砩、下店砩、下畈砩、陈家岙砩,“明初差蒋必富等增修”;临海县的横溪闸、凤桥闸、岭下闸,明洪武二十四年由“办事官孔良弼监筑”等等。但洪武二十七年开始的水利建设活动,显然布置更加严密,落实更加彻底。各地的水利建设项目都有专人监督负责,如临海县的水利项目,由“人材邓弘远”、“人材王整”开筑;杭州府新城县的水利项目由“监生杨昶”开筑;富阳县的项目则由“监生王敏”负责督造;余杭县的则有“人材王真”兴建。这些水利专员多由各地生员充任,监生出自国子监,“人材”是明初时各地举荐的有专长的儒生。这些监生、人材被冠以工部的差遣官头衔,专管水利兴建事宜,如余杭县的“王真”称为“工部差办事官”,新城县的扬昶被冠之以“工部差监生扬昶”。当时各地的情况恐怕大致是相同的。这些由朝廷派遣的专员权力很大,所兴建的水利项目也颇具规模,一次兴建多则百余处,少的也有十几处,如严州府寿昌县,一次兴建湖神塘等“一百一十三塘”、淤堨堰清水堰等“二十堰”;分水县同时兴建施家塘后路塘等“十六塘”、长林堰等“十二堰”;遂安县同时兴建堰堤“六十二堰”、湖塘“二十六塘”;安吉县兴建刘家坝、西绍溪坝等“三十六坝”;新城县兴建官塘、潘堰等十余座;等等。这些数量众多的水利设施有些可能本身规模都不大,或更多属于小型堤塘,用以灌溉小面积的山间农田,而这也是明清水利建设的大趋势,即水利建设更加因地制宜、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小型化,如东阳瑞山乡石仓堰,明洪武初居人马仕宁创建,“以灌一村之田”。宣平县欧溪堰、大流堰,明万历二十九年知县陈应麟修筑,“灌县下五里田”。这些进入了史书记载范围的、标注了建造年代、灌溉田亩数量的堰渠,可能还算是比较大的水利项目,明清时期更多的小型水利设施,志书中往往缺乏记录;或者只有名录,没有更多的信息记载。显然,从南宋时期开始的水利项目小型化的趋势,到了明清时期更加普遍,有的小型堰闸,灌溉田亩仅有十余亩,显示这时期水利建设的小型化、精细化程度更高。同时,农田水利的覆盖面也更加宽泛,水利设施的普及程度更加全面。

这时期,如前所述,成批建设小型水利也是明代水利建设的一个特点。尤其是官府主导的一些项目更是如此,由于在资金、劳动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调动度,因此往往一次工程、成批修建。这种现象虽然在宋代已经开始出现,如海盐县在北宋嘉祐元年由县令李维几兴建的“乡底堰三十余所”,“以灌十乡农田”[637];但无疑,明代时成批兴建农田水利的现象更加普遍。如前述明洪武二十八年在安吉顺零乡兴建的刘家坝、西绍溪坝等项目,一次修建堤坝三十多处;如洪武二十七年在遂安县一次性修建芹墅堰、眉堰、浮姑堰等堰堤六十处,修建大塘、吴家坞塘、孙野塘等堤塘二十六处;同年,在寿昌县“遣官修筑”的水利项目中,一次性修建了湖神塘、瞻塘等堤塘约一百一十三处,修建了淤堨堰、清水堰等堰堤二十处,总计超过一百三十处——类似情况在严州府各县以及台州府各县都有存在。很有可能,当时的两浙各府都曾成批修建过水利项目,实际上这种由官府主导、一次性大批修建小型堰闸堤塘的现象,在明代各时期都曾出现。可以说,从明初洪武时期开始的这种修建水利的做法,在之后成为传统。如正德十五年镇海知县郑余庆修筑青屿浦、碶石湫碶、乌金碶、石莲湾碶、金川碶、石方碶等;万历间诸暨县令刘光复建庙嘴埂闸、白塔湖埂闸、朱公湖埂闸、高湖埂闸等;明永乐中通判陈岩修筑临海县太平乡的茆湖砩、竹家砩、罗家砩、黄湖砩、江家砩、葛家砩;永乐中通判陈岩修筑天台县三十七都的许溪砩、下店砩、下畈砩、陈家岙砩;万历三十七年余杭知县戴日强兴建的新湾塘、月湾塘、响山塘、土桥塘;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各界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水利项目的小型化,往往官府出资多有余力,因此往往一次可以完成多个或数十个水利项目;哪怕是官员捐俸,每次也能修建多个项目。由此也使得两浙的农田水利覆盖面更广,水利实施更加普及,水利建设也由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时期,由于水利建设的普及,个人捐资兴建水利的事例越来越多。如前所述,这种现象在宋代时已经开始出现。从记载来看,北宋时由民间主持修建水利项目的现象开始增多,南宋时更加普遍。到了明代,这种现象变得更加常态化,官员士绅、乡村富户出资捐建农田水利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官员士绅对水利建设的关注度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明嘉靖四十年,嘉兴乡绅冯汝弼一次性修筑汉塘“石堰土堰一十五处”[638],大量的小型水利工程都“无碍官帑”,可由“民量田出费”[639]建造。民间出资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本地籍官员出资建造:

天桂堰:在严州府新城县七贤乡,万历元年侍郎方廉捐赀建筑

白马砩、赤岩砩、吴公砩、杨树砩:俱在天台县十六都,清康熙五年生员范崇麟捐资重筑。

由地方官捐俸捐资兴建:

龙冈塘:在杭州钱塘县孝女乡,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县魏□捐俸修筑。

新湾塘、月湾塘、响山塘、土桥塘:万历三十七年余杭知县戴日强捐俸修建。

北泽堰:在龙游城南二里,康熙十八年知县卢灿捐资重修。

鱼袋港:在淳安县南一里,明万历十年知县戴廷槐捐俸修堤。

遂安县大塘:清康熙五十三年知县陈学孔捐赀重浚。

谢婆埭:在永嘉县瓯浦下村,明万历二十五年郡守刘芳誉“捐俸重筑”。

城东石塘:在瑞安县东门外,县令朱沾捐俸助成之。

叶坦堰、龙□堰:在遂昌县县东,隆庆元年知县池浴德“捐俸筑之”。

除了官员捐资建造,也有由邑人百姓出资兴建的:

普济堰:在富阳县驯雉里,明嘉靖初里民何某等捐资修砌成小堰,清初开化乡邵嘉捐赀建成大堰。

乌狗塘:在富阳县县北十五里临湖村,明嘉靖六年里民何某捐田一亩、塘二口、银三十两,重修堰澳。

湘湖塘:在萧山县西二里十七处,明崇祯间“邑人蔡三乐捐赀建闸,又助修西北二塘”。

白马砩、赤岩砩、吴公砩、杨树砩:俱在天台县十六都,清康熙五年生员范崇麟“具呈本县,捐资重筑,改名万年砩”。

场桥陡门、龟山陡门:在瑞安县崇泰乡,隆庆己巳都民各捐资告筑。

云阳(石柬):在云和县浮云溪右,明隆庆间修建,邑人柳元臻、柳元亮输粟以倡,陈继恩、王一阳捐财以助,而民之愿出力输直者丕应。

也有官员与民间共同出资修建:

江口陡门:在平阳县九都,万历二十二年县令朱邦喜“捐俸二十两修砌,耆民张世英等助筑,厥功用成”。

同时,民间参与水利工程修筑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的由官府倡议,“督令”“劝谕”引导民间兴建:

涌泉湖堰、乌枝堰、闸堰、大山堰、马山下堰:俱在富阳县惠爱里,明万历时知县喻効龙“督令业户马贵等修筑”。

湖山砩:在富阳县善政里,明万历时县令喻效龙“亲诣本所,督令得水之民量田出费捐助,无碍官帑。下砌以石,上筑以土。遂免旱涝之患”。

永丰陡门:在平阳县六都,明万历二十二年县令朱邦喜“谕富民陈子法出资重筑”。

麦城陡门:在平阳县九都,明万历二十二年县令朱邦喜“谕该都里,照田估计工费修筑”。

坡南塘:在平阳县南,明万历二十二年县令朱邦喜“劝谕义民吕仲璞等重建完固”。

陈家塘:在分水县县东,明洪武三年“邑令金师古谕民浚池塘”。

场桥陡门、龟山陡门:俱在瑞安县崇泰乡,隆庆己巳“都民各捐资告筑,知县杜时登督成之”。

有的由民间士民带头“倡筑”“领砌”:

浩江大砩、石鼓砩:俱在嵊县五十都,明崇祯间乡民李嘉寿倡筑。

回回堂堰、下马堰、酥溪堰、后清堰:俱在永康县一都,清顺治九年里人徐汪领砌石坝。

单独兴建修建,或由乡民出工出力修建:

陡门闸:在杭州府仁和县定北乡,明时居民葛廷禄重建。

朱林塘:在富阳县春明里,里人孙彦等修。

堰虹堤:在富阳县北三十里岔口前,清康熙二十年里人邵士庄筑,“长亘里许”。

沙塘:在奉化县东一里,明万历间里人孙银筑。

长塘:在奉化县东六里,明里人李保改筑。

洞潭大堰:在奉化县西七十里,明成化间里人单叔轩“凿石,通剡溪水,溉田”。

高大堰:在奉化县北六十里,永乐年间举人宋璧筑。

牢岩堰:在奉化县西南十里,明崇祯间“杭人凌震寰藉堰水激轮作碓,并溉田禾”。

林家闸:在萧山县,万历十一年邑绅张试“重建桥,稍广之”。

运河新闸:在余姚县云楼乡,万历丙申里人陈有年、周思宸兴建。

源通砩、益通砩:俱在嵊县五十四都,明万历间“为洪水冲坍,邑人赵明峰修治之”。

石仓堰:在东阳县瑞山乡,明洪武初“居人马仕宁创建,以灌一村之田”。

富民堰:在东阳县斯孝乡四都,“邑人吴坦公所造,分注民田数万,分为六甲”。

高堰:在义乌县二都,明崇祯间“邑人周凤岐重开”。

东山埭、南渎埭、屿南大埭:俱在乐清县县西十五里一都,明隆庆戊辰里人赵汝铎出力修筑。

玉壶(石柬):在瑞安县玉壶山中,先年筑有官(石柬),每遇坍圮,居民自行修筑。

苍山陡门:在瑞安县集善乡,元泰定间里人谢觉行倩工倚山凿岩造之。

新陡门:在平阳县西乡,成化二十年里人李日荣修筑。

上述事例均引自雍正《浙江通志·水利志》。类似的情况在当时大约已经很普遍,尤其是那些小型的水利项目,士民、里人自建、助建的概率更高。许多小型水利项目的灌溉对象往往面积不大,因此兴建时更加因地制宜、更加结合当地的具体环境,这也是明清时期农田水利的普遍现象。

在唐宋时期,两浙对湖陂的整治建设还是比较常见,许多府县所在地纷纷对天然湖陂进行整治改造,以提高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用水环境。从雍正《浙江通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唐代是湖陂建设的高峰期,当时在各府县城及周边都修建了一些湖泽,以改善城市用水、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以及兼顾农田灌溉,如杭州西湖、宁波东钱湖、温州会昌湖等,以及鄞县广德湖、富阳县阳陂湖、上虞县夏盖湖、慈溪县花屿湖、慈溪县杜白二湖、鄞县小江湖、慈溪县慈湖、余杭县北湖、湖州归安县菱湖、长兴县西湖、慈溪县鸡鸣湖、慈溪县云湖、严州府西湖、寿昌县西湖等等,其中仅慈溪一县就开浚了多处湖陂。到了北宋时,记载中的湖陂建设趋于减少,仅有萧山县湘湖、诸暨县烛溪湖、义乌县绣川湖等;而建造于南宋初期的记载仅有两例,即奉化县莼湖、上虞县西溪湖,说明南宋后期开浚湖陂的现象已经很少出现。这个现象从明代开始更加明显,湖陂建设已经基本不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湖陂虽然有灌溉之利,但由于湖泽面积往往不小,占地也多,在宋代开始东南一带人口急剧膨胀,朝廷对该地区的赋税额度不断增加,使得对土地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在此的大背景之下,占用大量土地面积的湖陂已经显得过于奢侈,其综合效益逐渐降低,已经不太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两宋时开始,许多原来用作灌溉的湖陂被大量侵占、填埋,并被辟为耕地;而新建新浚的湖陂已经非常少见,农田水利的形式也由此出现大的转变,较少占用土地的堰闸堤塘等开始大量出现,并成为明清时期主要的水利形式。尤其是在浙东山区丘陵地带,堰堤等水利设施的运用最为普遍。翻开各地的府县志,水利项目中最多的就是堰堤碶闸。在两浙,不同地区对之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温台地区的埭,绍兴地区的砩、埂,严州地区的奈、堨,衢州地区的陂、圩岸等,都是堰堤塘坝的别称。这种旱季时能蓄水灌溉、雨季洪涝时便于排洪排涝的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占地少,布局灵活,并适用于复杂地形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山区小区块农田的灌溉需要,由此在明清时期最为普及。

明清时期建设的水利项目有:

陡门闸:在杭州府定北乡,明时居民葛廷禄重建,“灌田数十顷,又有韩家闸”。[640]

永昌坝:在杭州府仁和县永昌门外,通钱塘江,明洪武二年建。

会安坝:在杭州府仁和县艮山门外,洪武五年建。

猪圈坝:在杭州府武林门外陆家场。洪武三年建。

德胜坝:在杭州府城东北五里夹城巷内,洪武五年建。

临平闸:在杭州府临平镇,“三闸俱在运河官塘一带,涝涨河溢,皆由此泄入下塘”,明天顺年间知府胡浚重修。

小林大闸:在杭州府仁和县十五都、十七都之间,“闸莫详所始”,明天顺间知府胡浚、知县周博重建,“一乡蒙利,溉田数千”。[641]

许村闸:在海宁县许村,“莫详所始”,天顺间知府胡浚重修。

寺泾闸、姚沈闸、范沈闸、石家闸、石家笕闸、洪范闸、王家笕闸:明水利佥事伍因“见笕筒壅塞,设此石闸共七处,自拱辰门外运河一带至临平,以蓄上河之水,民甚利赖,是为伍公七闸”。

朱林塘:在富阳县春明里,里人孙彦等修。

宋家塘:在富阳县北三十里白升村,明洪武二十七年监生王敏等筑。

施家塘:在富阳县西十五里灵泉南山,下洪武二十六年官筑。

五姑塘:在富阳县丽景村,洪武二十六年官筑。

涌泉湖堰、乌枝堰、闸堰、大山堰、马山下堰:俱在富阳县惠爱里。“四堰之水利者不下二千亩。”明万历时知县喻効龙督令业户马贵等修筑。

普济堰:在富阳县驯雉里,“溉新桥坂田二千七百余亩”。明嘉靖初里民何某等捐资修砌成小堰,清初开化乡邵嘉捐赀建成大堰,“厚凡三百尺,高二十尺,上阔百二十尺,下阔百五十尺”。

横泥堰:在富阳县东十余里,明永乐九年知县王必宁建言修筑。

胡公闸:在富阳县南,临江。明天顺间杭州知府胡浚置。

余杭县渎塘,在县北一十里旧名和尚坝塘;下陡门塘,在县北十二里仙泽界并同化乡;镇前等塘,在县北一十七里;喻家塘,在县北一十八里;洪高白社塘,在县北二十里;边溪塘,在县北二十二里;后岸塘、上母塘,并在县北二十八里;茭溪塘,在县北三十五里并长安乡;溪西北夹塘,在县东一十里;免函塘,在县东一十五里;凤仪塘,在县东半里苕溪南岸,自通济桥东至钱家埠塘;西门塘,在县西半里苕溪北岸,自总铺至龟边塘,旧名五里塘;庙湾瓦窑塘,在县西二里苕溪南岸,“自石门塘至通济桥”:以上均为明永乐二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大理少卿袁复增筑,“以防水患,每年加修”。

余杭县新湾塘、月湾塘、响山塘、土桥塘:明万历年间县令戴日强修筑。

余杭县感塘、庄前坝塘、吴山坝塘、曹村坝塘、夹堰塘、前村仓畈坝塘:并在余杭县长安乡,明洪武二十八年工部差办事官王真等“开挑潴水”。

义林围陡门,在余杭县安东乡免函界;西函陡门、东桥陡门,并在余杭县东十三里;许家畈陡门,在余杭县东十五瑞安乐乡支港界;苎山畈上陡门、苎山畈下陡门,并在余杭县北十二里周化乡仙泽界;喻家斗门,在余杭县西北十里长熟乡山后界;下山陡门、顿村陡门,并在余杭县西北二十五里常熟乡山前界;黄坝陡门、姚坝陡门,并在余杭县东北三十里常熟乡黄坑界;以上均建于明代,“潴泄水势,以利田亩”。

黄家陡门,在余杭县东北五里东塘界:郑家陡门,在余杭县北三里郎王界;寺中坝陡门,在余杭县东北五里东塘界;班湖坝陡门,在余杭县东八里东塘界;祥坝陡门,在余杭县东北三十里山前界;中坝陡门、陈家坝陡门,并在余杭县东北二十里黄坑界;插坝陡门、石濑坝陡门,并在余杭县东北三十里山后界;天竺陡门,在余杭县西北五里盛宅界:以上陡门俱建于明洪武年间,“以防水患,遇淫雨水涨则下函障隔水势,水退则启函以泄渠港之涝”。

胡公渠:在杭州府新城县,引溪水如城壕,使“负郭田不忧旱者五千亩”。明天顺间郡守胡浚建造,因此名曰“胡公渠”。

莲塘:在杭州府新城县县南一十八里太平乡,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差监生扬昶重修。

牛堰、潘堰、杨家堰、何芦堰、卸堰、沙堰、丁家堰、赤松堰、陈堰、新堰:以上俱在新城县折桂乡,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差监生杨昶开筑。

后凹堰、芝林堰:在杭州府新城县,明洪武二十七年开筑。

刘公堰:在新城县县西五里鱼池山下祥禽乡,永乐十年知县刘秉开筑。南至绍泽,北至官塘五里桥,溉田千余亩。

天桂堰:在新城县天桂山下七贤乡,明万历元年侍郎方廉捐赀建筑石堰一十四丈有奇,灌田数百余亩。清康熙八年知县张瓒重修。

塔山堰:即胡衙坝,在新城县西二里,明天顺间知府胡浚兴建。“因附郭田旱涝无备,委医学训科方镛督理筑坝,凿沟引水入城壕,绕城东西,至南门置闸放水,由城东官沟抵鸡鸣山入溪,民甚利之。”[642]

便民河:在嘉善县。明弘治间嘉善知县刘克及郎中傅潮兴建,“长二万七千尺,溉田万余亩”。

下保圩:在嘉善县奉贤乡,正德年间县丞倪玑兴筑,并“潴陂湖,开沟洫”。

白洋河:在海盐县东沿海塘下,“南自澉浦,北抵乍浦,长七十里”。明万历五年巡抚徐栻筑塘海上,“因有白洋河及澉浦上河之役,白洋河北至阅武场,而南属之常川铺,长三十里,初凿时以运塘石,而海上荒土得灌为良田者万余亩。上河起自常川铺西南,属之澉浦城下二十里,地形稍高于白洋河,筑为土坝,以捺之,所灌田视白洋河加倍”。

包角堰:在石门县县南一里,明万历年间县令蔡贵易复建。

汉塘:又名新丰塘、平湖塘,在平湖县西二里,明嘉靖四十年冯汝弼修筑,长五十余里,连通嘉兴。

西官塘:在桐乡县西北,距皂林镇九里。明成化十六年分守参议梁镛“令有司甃以砖石”,正德年间重修。

东塘:在桐乡县康泾东汇之上,自县治抵皂林南北九里,明天顺年间“泾口多架木,以通往来”。万历时改为石梁桥。[643]

箬溪:在长兴县南五十步,建于明初,“耿炳文筑城开壕,遂分流于城外,绕过龙潭湾,会南溪”。

坍缺港:在长兴县东北四十五里,明嘉靖十六年,“因乡民温良镗建议,于坍缺港口凿石通子河一道,竟达小梅口,于湖边筑堤一百余丈障之,舟从子河行,商舶赖之无患”。

张公堤塘:在武康县东,明嘉靖间知县张宪筑堤,因此称为张公堤。清雍正七年总督李卫“委员修筑张公堤等处塘岸”。

小山塘:在安吉州东南二十五里铜山中扇,明洪武二十八年开。

刘家坝、西绍溪坝、朱墓溪坝、散车坝、范埭坝、后干坝、罗家坝、陆分坝、范家埭坝、严埭坝、杨家坝、成村坝、乌墩坝、水碓坝、簸箕坝、长衖坝、朱板桥坝、横山坝、原潭坝、灯心坝、李山坝、堂山坝、分水坝、长闰坝、永丰坝、贵山坝、九功坝、新塘章山坝、炭坞坝、梅家坝、陂坝、花潭坝、张塔坝、官路桥坝、下堰坝、黄坑坝:俱在安吉州顺零乡,明洪武二十八年兴建。[644]

文溪:在慈溪县东一十五里,明隆庆间开浚。

石甃闸、朱童闸:在慈溪县西南三十里,明成化二年郡守张瓒、同知刘文显修。

松浦闸:在慈溪县西北四十里,明永乐二年知县余琯建。

范家河:在奉化县县北一十里,“通大江口潮,溉田四百余顷”。明万历年间县令赖愈秀同邑绅宋宗周“重开”。崇祯初年“吏部戴澳捐田复浚,纵广倍前,始通舟楫。至石坡岭砌路十里,水通宁绍,陆接温台,为南北孔道”。

沙塘:在奉化县东一里,明万历间里人孙银筑。

栗树塘:在奉化县周公堤下,北接长汀,明主簿罗良侪修。

长塘:在奉化县东六里,明里人李保改筑。

周公堤:在奉化县,位于栗木、长汀两塘内。明宣德八年大水冲坏,县令周铨重筑。

洞潭大堰:在奉化县西七十里,明成化间里人单叔轩“凿石,通剡溪水,溉田”。

黄家堰:在奉化县东二十二都,明嘉靖乙未通判张源重修。

高大堰:在奉化县北六十里,永乐年间宋璧筑。[645]

牢岩堰:在奉化县西南十里,明崇祯间“杭人凌震寰藉堰水激轮作碓,并溉田禾”。

严家堰:在镇海县灵绪四都,明嘉靖壬戌知县何愈重修。

东冈碶:在镇海县崇丘四都,明嘉靖三十五年知县宋继祖建,溉田一万三千余亩。

长山碶:在镇海县灵岩二都,明嘉靖壬戌知县何愈重修。

青屿浦、碶石湫碶、乌金碶、石莲湾碶、金川碶、石方碶:俱在镇海县灵岩二都,明正德十五年知县郑余庆修筑。

黄沙闸:在镇海县灵绪一都,明嘉靖壬戍知县何愈重修。

新丰河:在象山县治南、来薰门内,明万历间县令陈天祥开。

南塘碶:在象山县南三十里,明嘉靖九年知县夏津建。

陈垗塘碶:在象山县东北四十里,明成化间知县凌傅建。[646]

平水闸:在定海县南城半里,明成化五年总督张勇建,嘉靖四十一年知县何愈改建于教场浦,“支港尽塞,民甚利焉”。万历四十六年副使张可大“因故址增设,巨石甃碶,以蓄泄”。[647]

西小江:在山阴县西四十五里,今为河。明正统十二年“诏从山阴人王信奏,命萧山、山阴两县起役浚之”。天顺元年知府彭谊重修,“建白马山闸,以遏三江口之潮。闸东尽涨为田,自是江水不通于海”。

昌安塘:在绍兴府城昌安门外,直抵三江海口三十里,明洪武二十年筑。

麻溪坝:在会稽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明成化间知府戴琥筑于天乐乡四十一都,“以捍外水之入,而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水患始息”。万历十六年萧山知县刘会“加石重建,下开霪洞,广四尺。每旱,则引水以溉田”。

临浦坝:在萧山县南三十里,明宣德年间建,“以断西江之水”。正德时因为“商舟欲取便,乃开坝建闸,甚为害。嘉靖十三年知县王聘塞之”。

三江应宿闸:在绍兴三江所城西门外,明嘉靖十六年知府汤绍恩建,“凡二十八洞,亘堤百余丈,蓄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之水”。

山西小闸:在绍兴城北五十里,明万历间知府萧良干“于山西设闸为三洞,以杀上流水势,补三江之所不足”。

扁拖闸:在绍兴府城北三十里、小江之北,“其闸有二,北闸三洞,明成化十三年知府戴琥建;南闸五洞,正德六年知县张焕建”。

泾溇闸:在绍兴玉山闸北,正德六年知县张焕建。

撞塘闸:在绍兴玉山闸东,明嘉靖十七年建。

平水闸:在绍兴三江城西门之南,明嘉靖十七年建。

茅山闸:在绍兴“麻溪坝外三里”,明成化间知府戴琥“于茅山之西筑闸二洞,以节宣江潮”。崇祯十六年邑绅刘宗周重建。

上灶溪:在绍兴府城东南二十里,嘉靖初知府南大吉“尝浚之,沿溪田甚获其利”。

西江塘:在萧山县西三十里,“横亘五十里”。塘外为富阳江,“受金、衢、严、徽四府之水,其上源高,势若建瓴,萧山在其下流,赖此一带之塘捍之”。明正德十四年,“乡官钱玹发仓粟,募民修筑”。

湘湖塘:在萧山县西二里十七处,皆设塘长看守。明崇祯间“邑人蔡三乐捐赀建闸,又助修西北二塘”。

邱家堰:在萧山县南二十五里,明万历十四年县令刘会修筑。

大堰:在萧山县西十里,明万历十五年县令刘会“改建永兴闸”。

盛文坝:即东坝,俗名新坝。在萧山县东五里,明万历四十四年县令陈如松“于霪头闸横筑一坝,以防潮患。开双河堘,通运河,以便舟楫”。

螺山闸:在萧山县东南二十里,明天顺间知县梁昉重建,“以御小江之水”。

林家闸:在萧山县“西四百步,两岸多为居民填广,舟不能通”。明弘治十四年屯田佥事张鸾开浚。万历十一年邑绅张试“重建桥,稍广之”。

永兴闸:在萧山县西十里,俗名龙口闸。“旧为大堰。外障江潮。内节运渠二百里之水。明万历十五年令刘会改建石闸二座”[648]。雍正《浙江通志》记载:县令刘会“因石塘工毕,以羡银改堰为闸二,以泄诸乡水涝”。

长山闸:在萧山县东北十里,明成化间知府戴琥建。

龛山闸:在萧山县东北三十里,明成化年间知府戴琥建。

凤堰闸:在萧山县东四百步,明弘治七年邑人任邦瑞重修。

庙嘴埂闸、白塔湖埂闸、朱公湖埂闸、高湖埂闸:在诸暨县,明万历间县令刘光复建。

东横河:在余姚县东北二十五里,明嘉靖十五年县丞金韶疏浚。

新海湖:在余姚县西北四十五里,洪武二十二年筑。“临山卫城塞汝仇湖为教场,洪武二十七年耆民黄原敬上言,从湖北滨海地筑塘,潴水为湖,以溉田。”

运河新闸:在余姚县云楼乡一都,万历丙申里人陈有年、周思宸兴建。

横泾坝:在上虞县南门外,明万历五年县丞濮阳傅重修,“甃以石”。万历二十五年县令胡思伸创为斗门。

夏盖山闸、陈仓堰闸:俱在上虞县五都,明洪武二年建。

龙山陡门闸:在上虞县十四都,“闸坐江口,截定流水,灌田一千余亩”。明万历三十三年县令徐待聘重建。

新安闸:在上虞县东五里包村港,明万历二十四年县令胡思伸建,“凡三洞,每洞阔一丈余,两岸皆甃以石,置田以资修理,定闸夫六名,以司启闭”。

韩家闸:在上虞县镇都,明洪武七年建。

油草砩:在嵊县二十九都,“明崇祯间湮废,清康熙间县丞胡玒疏浚”。

浩江大砩、石鼓砩:俱在嵊县五十都,明崇祯间乡民李嘉寿“倡筑”。

源通砩、益通砩:俱在嵊县五十四都,明万历间“为洪水冲坍,邑人赵明峰修治之”。

后溪堤:在新昌县西十里,明万历间知县田管“令典史朱琳督工修筑,以捍水患”。[649]

盐塘、姥堀塘、交塘:俱在临海县宁化乡,明洪武二十四年“办事官孔良弼监筑”。

岭里塘、水塘、上湖塘、官市塘、观山塘、象龛塘、和尚塘、仇家塘、章家塘、漩塘、道士塘、上猷塘:俱在临海县太平乡,明洪武二十八年“人材邓弘远开筑”。

泉水塘、兴国塘:俱在临海县安乐乡,明洪武年间邓弘远“开筑”。

广化塘:在临海县瑞仁乡,明洪武年间邓弘远开筑。

清塘:在临海县延寿乡,明洪武年间邓弘远开筑。

忻家塘:在临海县重晖乡,明洪武三十年“人材王整开筑”。

枕坑塘、长湾塘、庐岙塘、金山塘、施家塘、林家塘、化山塘、董家塘、山湾塘、茭塘、古湾塘:俱临海县在太平乡,明洪武年间王整开筑。

岭下塘:在临海县太平乡,明永乐中通判陈岩修筑。

蔡岙塘、横山塘、宝花塘:俱在临海县长乐乡,明永乐中陈岩修筑。

高湖堰、洋岙堰、吴承有堰、下堰、吴超堰、长潭堰、黄肚堰、中沙堰:俱在临海县大固乡,明洪武二十四年“办事官孔良弼监筑”。

芝溪堰、清潭堰、洛西堰、下村堰:俱在临海县承恩乡,明洪武二十八年“人材邓弘远开筑”。

涌泉堰、龟溪堰:前者在清化乡,后者在临海县承恩乡,俱系邓弘远开筑。

方溪堰、左桥堰、童坑堰、伍溪堰:俱在临海县太平乡,明洪武三十年“人材王整开筑”。

横溪闸、凤桥闸、岭下闸:俱在临海县长乐乡,明洪武二十四年“办事官孔良弼监筑”。

古溪闸、汪家潭闸、能仁塘闸、莲桥闸、赖屿土桥闸:俱在临海县保乐乡,总兵杨文筑。

茆湖砩、竹家砩、罗家砩、黄湖砩、江家砩、葛家砩:俱在临海县太平乡,明永乐中通判陈岩修筑。

永通闸:在黄岩县南五十里,明嘉靖己亥郡守周志伟建。

东浦陡门(在黄岩县常丰二闸河口)、南陡门(在黄岩县应秀门)、车浦陡门(在黄岩县西城下):以上三陡门“俱为明嘉靖壬子筑城跨河建之,以通水道”。

许溪砩、下店砩、下畈砩、陈家岙砩:俱在天台县三十七都,明初差蒋必富等增修,永乐中通判陈岩又加筑。

溪上堰、盂溪堰:俱在仙居县二十九都升平乡,“明都谏吴廉以火煅石通之,铺石其上,厥功颇大”。

白峤塘:在宁海县东四里,明正统间县尉雷震筑,成化十五年郭绅修,万历间黄淳重修。“后涨成田。”

泉溪:在太平县县治南,明嘉靖间知县曾才汉疏浚。[650]

石仓堰:在东阳县瑞山乡,明洪武初“居人马仕宁创建,以灌一村之田”。

富民堰:在东阳县斯孝乡四都,“邑人吴坦公所造,分注民田数万,分为六甲”,“后因沙淤,知县陈康再开,深一丈三尺,澜二丈,长七里”。

高堰:在义乌县二都,明崇祯间“邑人周凤岐重开”。

洪寺堰:在武义县西北一里,明正德十三年县丞林有年开浚。

括塘堰:在汤溪县县北十里四都,旧名沈溪堰,明万历间“邑合文龙因水注维艰,改迁今所,乡民利焉”。[651]

北泽堰:在衢州府城南二里一都,明嘉靖初知县敖钺修筑。

鸡鸣堰:在龙游县三都,“溪水自杨侯潭迤逦而下,缘鸡鸣山麓入田,绕后坂,达七都,溉田甚广”。明嘉靖年间主簿张蕡“率堰长方銮等凿石筑浚”。万历四年知县涂炢“属主簿万镒重修”。

北泽堰:在龙游县城南二里一都,明嘉靖初知县敖钺修筑。清康熙十八年知县卢灿捐资重修,改筑堰口。

官坝:在常山县县北三里清水塘头,一作金川坝。明嘉靖二十九年“署县通判张潭建”。

马迹堰:在江山县县南三十五里,明崇祯二年知县徐士庆重修。[652]

东湖:在严州府东门内,明嘉靖四十年知府韩叔阳“因旱涝不常,筑堤以捍之,遂成巨浸。由太平桥绕入西湖”。万历四十一年知府吕昌期、华敦复”相继开浚”。

南堤:在建德城南澄清门外,“南临江,北负城”。明成化十一年知府朱暟“募舟人运巨石筑长堤,以御水患,且便行者。东抵兴仁门,西抵税课司,为堤三级,广逾四丈,袤数百丈。坚致平坦,足以障狂澜而便往来,郡人德之”。

后村堰、川堰、麻丘堰、宋岸堰、大堰,俱在县西;大堰、上塘堰、下塘堰、莆田堰、芝川堰、胥村堰,俱在建德县东北:以上诸堰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鱼袋港:在淳安县南一里,俗名漏港,明万历十年知县戴廷槐“捐俸修堤”。

社塘,在县东二十一都庙山塘、孝公塘,俱在县东二十二都;新塘,在县东二十一都;武翼塘,在县东二十六都;西塘,在县东;清塘江家塘卸坞塘大坞塘,俱在县东二十九都;祀先塘,在县东;荷塘,在县南三十三都;响塘,在县南;大塘务坞塘,俱在县南三十五都;湖塘,在县南三十三都;赤沙塘,在县南;博嵩塘、泉水塘,俱在县北二十都:以上十九塘俱在淳安县,并为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贡坂堨,在县北九都;寺坂堨、傅沈坂堨、新碑坂堨,俱在县北九都;万功堨,在县北十一都;洪村堨、厌口堨,俱在县北十七都;曹堨塘坂堨,俱在县北十九都:以下九堨俱在淳安县,为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陈公堤:在遂安县龙溪东,“故督亢地”。明洪武间“创木桥,后圮,易以石,水至常不及泄”,万历间知县陈泰熙创筑。

大塘、吴家坞塘、眉塘、孙野塘、崇塘、连塘、湖塘、姜吕塘、前余塘、吴家塘、乌石塘,以上俱在遂安县县东;织女塘、贵塘、西村大塘、新塘、东塘、令坑塘、木履塘,俱在遂安县县南;湖洞塘、上坞塘,俱在遂安县县西;大塘、百节塘、东余塘、杨塘、却塘、山塘,俱在遂安县县北:以上二十六塘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清康熙五十三年知县陈学孔“以大塘为沙所壅,捐赀重浚”。

井塘:在遂安县县北,明成化十一年知县陈福“设法修砌,民受其利”。正德四年罗甫重修。

方塘:在遂安县县北,明隆庆三年知县周恪“因旧址复之”。

芹墅堰、眉堰、浮姑堰、赤山堰、富道堰、嵩山堰、黄堰、蛇堰,俱在遂安县县东;仁堰、长生堰、板桥堰、万家堰、余盛堰、安洋堰、了溪堰、寺后堰、高公堰、富易堰、前塘堰、江墅堰、蛇祈堰、德演堰、富石堰、大墅堰、孙家堰、公山堰、乍堰、庙堰,俱在遂安县县南;观音堰、横堰、驮堰、塘堰、小堰、陆家堰、吴家堰、秋堰、小詹堰、大墅堰,俱在遂安县县西;前溪堰、后溪堰、大甘堰、富来堰、后门堰、三堰、羊堰、芳墅堰、甘堰、上庙堰、下庙堰、麻车堰、澄波堰,俱在遂安县县西;驮堰、宋堰、龙堰、江堰、抵水堰、杨堰、芮洲堰、大堰、感堰,俱在遂安县县北:以上六十二堰俱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湖神塘、新塘、瞻塘、旧宅塘、大塘、罗桐坞塘、吴塘、罗桐坞里塘、下坞塘、何坞塘、东剥塘、西剥塘、梭坞塘、桂塘、牛栏塘、邵慈坞塘、鱼塘,俱在寿昌县县东一都;大新塘、大柏塘、交塘、许村塘、清水塘、瓦窑塘、诸村大塘、花塘、叶坞塘,俱在寿昌县县东二都;白洋塘、叶坞塘、柏木塘、驮坞塘、咸塘、清水塘、交塘、严坞塘、仙池岩塘、新池塘、排塘、娘鹅塘、芦塘,俱在寿昌县县东三都;檡木塘、吟塘、黄龙塘、古坂塘、□塘、卸塘,俱在寿昌县县东仁四都;西泉塘、寨外新塘、方坞塘、东泉塘、神塘、下蒲塘,俱在寿昌县县西寿四都;孟塘、瓦塘、后塘、上观塘、小师姑塘,俱在寿昌县县西五都;石塘、张塘、吴塘、王坞塘、家后塘、牛冈坞塘、迎山塘、余山塘、清水塘,俱在寿昌县县西北六都;淡塘、金竹坞塘、东坞下塘,俱在县西北七都;高庵塘、棠坞塘、新栅塘、叶坞塘,俱在寿昌县县西北八都;后坞塘、新塘、里塘、榔木塘、东坞下塘、沙钵塘,俱在寿昌县县西北九都;吴塘梅、坞塘、余公塘、新塘、海塘、西塘,俱在寿昌县县西十都;监塘、驮了塘、西垄塘、遂宋塘、大麦塘,俱在寿昌县县西十一都;施塘、胡坂塘、青山塘、里塘、原坞塘、三塘、顾塘、鼓楼塘、葛塘、邵塘,俱在寿昌县县南十二都;牙塘、叶坞塘、花塘、欢塘、岑蒲塘、张坞塘、西塘、岑塘、顾塘、上西塘、下西塘、野鸭塘、赤塘、大坞塘,俱在寿昌县县南十三都:以上共一百一十三塘,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淤堨堰、清水堰,在寿昌县县东二都;洪家堰,在寿昌县县西五都;郑昌堰、寺下堰,俱在寿昌县县西北六都;三姑堰、城山堰,俱在县西北七都;峡石堰、石郭堰,俱在寿昌县县西北八都;潘堰、莺堰,俱在寿昌县县西北九都;高堰、江墈堰、富贵堰,俱在寿昌县县西十一都;周村堰、青山堰、周溪堰、蜜山堰、子堰,俱在寿昌县县南十二都;石泉堰,在寿昌县县南十三都灌白艾田三千余亩:以上二十堰并明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陈家塘:在分水县县东,明洪武三年邑令金师古谕民浚池塘。

施家塘、后路塘、周满塘、竹子塘、莲花塘、菱米塘、小心塘,俱在分水县县东;东寺坞塘、南保塘、后坞塘、井子坞塘、山枣塘、茶坞塘、凌坞塘、槐花塘,俱在分水县县北;言峰坞塘、观坞塘,俱在分水县县西三十里:以上十六塘并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

柏堰、范堰、邵舍堰、西村堰、花桥堰,俱在分水县西;后岩堰、云峰堰、宝山堰、殿山堰、长风堰、新堰,俱在分水县北;天目溪堰,在分水县东:以上十二堰并洪武二十七年遣官修筑。[653]

蒲洲埭:在永嘉县八都,“去县十里”。明正德十六年“风潮荡坏,推官程资督修”。万历甲戌郡守杨邦宪重修。

谢婆埭:在永嘉县瓯浦下村,明万历二十五年郡守刘芳誉“捐俸重筑”。

海坛陡门:在永嘉县奉恩门,“即水门中闸也”。“遇旱则开北闸,引潮入城。涝则尽闸放之,以泄城中秽浊。”明弘治庚午郡守文林疏浚。

外沙陡门:旧名堰头,在永嘉县镇海门外,明成化丁酉县令文林“砻巨石修筑,布桥立闸,决去福昌黄湖二埭,以通花柳塘,民甚利之”。

石墩陡门:在永嘉县九都石屿村,明弘治间知府陆润修筑。

瞿屿陡门:在永嘉县九都瞿屿村,明弘治间知府陆润重修。

东山埭、南渎埭、屿南大埭:俱在乐清县县西十五里一都,“县西三乡水悉会于此,春涨最难捍御”。明隆庆戊辰“因咸水淹田禾,里人赵汝铎出力修筑,下用大松桩,上用长石条砌迭,改造夹岸两塘二百四十五丈……又于泄水处建陡门五间,旁为石口三间”。

徐公埭:在乐清县二十六都,“自能滩至柘湖长二里”,明正德五年知县徐宏建,因名徐公埭。

城东石塘:在瑞安县东门外,一直延伸至温州府城,明嘉靖间刘畿为瑞安知县,“议筑未就”。后刘畿巡抚浙江,“出公帑八百两重建,县令朱沾捐俸助成之,民甚便”。

沿江圩岸塘:在瑞安县清泉集善二乡,明洪武二十七年筑。“续为风潮冲陷,成浦令周悠筑砌石塘。”

新埭:在瑞安县城北壕河,明弘治年间知县高宾建。“后复闭,城中多火患。”嘉靖辛卯知县曹诰重筑,“水至城中,民甚便之”。

东浦大墚:在瑞安县小东门外,县尉郑瑜筑,明万历甲戌主簿汪元寿修。

涝防埭:在瑞安县二十八都一图,名老王埭,明崇祯元年建。

九里陡门:在瑞安县清泉乡,明嘉靖间知县曹诰建。

场桥陡门、龟山陡门:俱在瑞安县崇泰乡五都场桥,明嘉靖壬子知县刘畿“议建未就”,隆庆己巳“都民各捐资告筑,知县杜时登督成之”。

通海湫:在瑞安县四都,“河流浅狭,淤塞不常”。明万历丁亥邑令章有成同主簿詹隆祖“督工开浚,通海仍建陡门三间,以防旱涝”。

玉壶(石柬):在瑞安县玉壶山中,“本地大溪自青田县发源,经流此处,高山四起,内多平衍原田,居民亦数百家,每遇洪水,禾稼尽伤,先年筑有官(石柬),明洪武二十七年加筑,沙石坚厚,趾阔二丈,面阔一丈,南北二带约一千余丈,每遇坍圮,居民自行修筑”。

军桥埭:在平阳县县治东,“水从沙冈发源,直入大河,至沙塘陡门入海,水势下泄”。明万历年间邑令朱邦喜“准耆民林元英等议,于柏洋军桥筑墚,以截水势,又从旁委曲开河,以通舟楫,居民利焉”。

黄浦埭:在平阳县十六都,明万历十年邑令何钫“设法筑之”。

和尚埭:在平阳县二十七都,明洪武二十七年筑。

吴南堰:在平阳县三都,明洪武二十七年筑。

下墚陡门:在平阳县十三都,明万历乙未县令朱邦喜重筑。

麦城陡门:在平阳县九都。明万历二十二年县令朱邦喜“谕该都里照田估计工费修筑”。

永丰陡门:在平阳县六都,“自沙塘陡门筑后,此陡门坍坏,蓄泄不便,民甚苦焉”。明万历二十二年县令朱邦喜“谕富民陈子法出资重筑”。

新陡门:即和尚浦,在平阳县西乡,成化二十年里人李日荣修筑。[654]

黄桑堰:在丽水县西二十里三都,“溉田二千顷”,“明崇祯间圮,清康熙年间署县丞左印俨督令修筑”。

百仞堰:在丽水县南三里,明万历二十六年知府任可容重修。

竹山客源口堰:在丽水县北七里四都,一名朴子堰,明万历十二年建。

叶坦堰、龙□堰:俱在遂昌县东,明嘉靖间“堰圮于水”,隆庆元年知县池浴德“捐俸筑之”。

赵公堰:在庆元县,即周墩堰,“障盖竹、蒙淤二溪水入一都,灌田四十余顷”。知县曾寿建,明崇祯间知县杨芝瑞重筑。

朱村堰:在庆元县五都,又名朱村陂,知县曾寿建。

云阳(石柬):在云和县浮云溪,明隆庆间知县黄一桂重修。

欧溪堰、大流堰:“水通宣平县市,居民汲饮,兼救火灾,灌县下五里田。”明万历二十九年知县陈应麟修筑。

余杭塘河:在杭州北关门外江涨桥西,“四十五里至余杭县北,通新开运河”。清康熙四十七年杭州府知府张恕可“动帑开浚,自卖鱼桥起至观音桥一百四十丈”。

下湖河:在杭州溜水桥柴场北河,“分四派,总名下湖河”,清康熙四十七年杭州知府张恕可“重浚桃花港四百丈”。雍正五年总督李卫“动给帑银。委浙江驿丞陈上义开浚沿山马家坞、包家坟、三元桥、御临桥一带河道,并建三元桥滚坝一座”。

龙冈塘:在杭州钱塘县孝女乡,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县魏□“捐俸修筑,浃月告成”。

压沙溪塘:在杭州钱塘县五都瓶窑,清雍正五年总督“李卫委员动帑修筑五十八丈”。

溜水闸:在杭州钱塘县涌金水门外,清雍正六年总督李卫重修。

金沙港闸、毛家埠闸、丁家山闸、赤山埠闸:在杭州西湖沿岸,雍正五年复建。

乌麻陡门闸:旧名安溪陡门闸,在杭州钱塘县安溪镇,清康熙五十五年“大水冲圮,知县魏□修建”。

奉口河:“去杭州城西北四十五里,抵德清县界”,《咸淳临安志》已有载录。清雍正七年总督李卫“动给帑银一千三百有奇,委员开浚”。[655]

清凉闸:在杭州艮山门外,清雍正七年仁和知县董怡曾重修。

硖石镇市河:在海宁县东北六十里,清康熙十四年知县许三礼开浚,“自宣德门外起至郭溪止”。雍正七年湖州知府吴简民重修疏浚,“自宣德门外吊桥起,由郭店至北施家桥止”。

袁花塘河:在海宁县东五十里,清康熙十四年知县许三礼开浚,“自宣德门外起,东至袁花”。雍正七年湖州知府吴简民重修疏浚,“自春熙门外起,由教场桥至东新仓港止”。

偃虹堤:在富阳县北三十里岔口前,清康熙二十年里人邵士庄“筑长亘里许,状如偃虹,故名”。

炼溪堰、查村堰:在新城县,清康熙八年知县张瓒重修。[656]

大嵩塘:在鄞县东南八十里大嵩所,“旧未有塘,清雍正九年建”。

大嵩河闸:在鄞县大嵩塘,清雍正六年鄞县知县杨懿“开浚大嵩河,建闸”。

青锦塘:在奉化县青锦山下,清顺治十一年县令王奂筑堤,康熙十年县令陈愫又增筑之。[657]

黄竹塘:在萧山县西南三十五里,“横亘三里”,清康熙九年“邑令邹勒修筑,易土以石”。

墙里童闸:在萧山县,清顺治十年建。

俞家塘:在嵊县北十九里二十都,清康熙间县丞胡玒“修浚诸塘,民享其利”。[658]

白马砩、赤岩砩、吴公砩、杨树砩:俱在天台县十六都,清康熙五年生员范崇麟“具呈本县,捐资重筑,改名万年砩”。

金清大坝:在太平县繁昌乡八都,近金清闸,“因上流湍急,莫可捍御,闸屡修辄坏”,清雍正五年知县张坦熊建。[659]

回回堂堰、下马堰、酥溪堰、后清堰:俱在永康县一都,清顺治九年“里人徐汪领砌石坝”。

石龟堰:在永康县二都,清康熙三十五年“高堰、石龟堰为木商摧坏,知县沈藻修治”。

中堰、杜溪塘堰、仙溪堰:俱在永康县五都,清康熙三十三年知县沈藻勘修。[660]

洪桥闸:在衢州城东南一里,“旧洪桥之东,通菱湖”,清康熙三十七年知县陈鹏年建,“以遏水之东下,汇诸城壕而入于内河,土人称曰陈公闸”。[661]

观音堰、横堰、驮堰、塘堰、小堰、陆家堰、吴家堰、秋堰、小詹堰、大墅堰:俱在遂安县县西,清康熙五十三年知县陈学孔重修。

石泉堰:在寿昌县南十三都,“灌白艾田三千余亩”,清康熙十年知县罗在位督修。[662]

三屿东沙埭、三屿西沙埭、河里埭:俱在乐清县西三十五里,清康熙年间重修。

东安寺前壤:在瑞安县大东门外,清顺治五年知县谭希闵建。

灵溪陡门:即徐家窑陡门,在平阳县。清雍正二年总督觉罗满保“令沾利田主每亩出谷十五觔,共银二千有奇,修筑陡门”;雍正七年“知县事张桐委县丞裴元臣就江中建筑分水墩三座,及南北两岸马头墩坝,砌筑坚固,可蓄可泄,于九年六月完工”。[663]

钟山堰、榉木堰:在丽水县西三十里,“溉田二千余顷”,清康熙年间知县霪维腾“命里保修筑”。

古溪堰:在缙云县西二十五里七都,“溉田一千余顷”,清康熙年间知县戴名振“饬地方修筑”。

桑潭堰:在缙云县县东十五里十九都,“溉田六十余顷”,清康熙年间知县霪维腾“令堰长砌造”。

马木堰、杜堰:在缙云县县东六十里,清知县霪维腾“督令修筑,溉田七十余顷”。

茭下堰:在缙云县县东三十里,清知县戴名振修筑,“一方资灌溉之利”。

黄潭堰:在缙云县县西三十里,灌溉农田三十余顷,清知县霪维腾督修。

缪公坝:在遂昌邑西,“濒大溪,自胡公堤成,溪水迤北而东注,清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大水,城垣民居尽皆冲决,水势涌南不复东流,故道壅积,而沿城以下竟成深渊”,康熙五十一年知县缪之弼“出俸金鸠工,于上流筑坝以防之,水顺其性,无复冲突”。[664]

【注释】

[1]《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中国最早大型水利工程》,2012年7月29日央视网。

[2]刘军、姚仲源、梅福根《河姆渡》,文物出版社2003年。

[3]刘军、姚仲源、梅福根《河姆渡》“前言”,文物出版社2003年。

[4]刘军、姚仲源、梅福根《河姆渡》,文物出版社2003年。

[5]《河姆渡遗址早期木构工艺考察》“河姆渡遗址木构水井鉴定”,《科技史文集》第五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博物馆《毗山》,文物出版社2006年。

[7]丁品《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与“钱山漾类型文化遗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刊》第8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8]王宁远《浙江海盐仙坛庙遗址》,见《2003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4年。

[9]《浙江考古新纪元》“余杭星桥三亩里和后山头遗址”,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浙江考古新纪元》“嘉兴姚家村遗址的发掘”,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陆耀华、朱瑞明《浙江嘉善新港发现良诸文化木筒水井》,《文物》1984年第2期。

[12]《良渚遗址群钵衣山2000度发掘》作者不认为“H9”是浅水井,而判断为“专门用作磨砺石器的场所”,见《浙江考古新纪元》第127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13]参见《浙江余杭钵衣山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10期;以及《浙江考古新纪元·良渚遗址群钵衣山2000度发掘》。

[14]《余杭良渚庙前遗址第五、六次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12期。

[15]杨楠《良渚文化兴衰原因初探》有关良渚文化凿井方面的论述,《民族史研究》1999年第12期。

[16]参见《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

[17]见《跨湖桥》第44页图三二。

[18]参见宋烜《跨湖桥遗址木构建筑遗迹分析》。

[19]赵晔《余杭卞家山遗址发现良渚时期“木构码头”等遗迹》,《中国文物报》2003年9月2日。

[20]赵晔《浙江余杭卞家山遗址》,《2003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4年。

[21](宋)丁度《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卷2《下平声·唐》。

[22](汉)许慎《说文解字》卷13下。

[23]马家浜文化因嘉兴市马家浜遗址而被命名。据C14年代测定,距今年代约为6000—7000年。其主要分布范围在太湖地区,以及钱塘江南岸区域。距今6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24]《浙江考古新纪元》“绍兴杨汛桥寺前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25]楼航等《浙江长兴江家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刊》第8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26]《浙江考古新纪元》“安吉芝里遗址”,科学出版社209年,第61页。

[27]《浙江余杭星桥后头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08年第3期。

[28]《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考古》2008年第7期。

[29]《中国水利史稿》上册,第二章《我国水利事业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水利水力出版社1979年,第37页。

[30]《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中国最早大型水利工程》,2012年7月29日央视网。

[31]《国语》卷3《周语下》。

[32]《管子》卷23《揆度第七十八》。

[33](汉)陆贾《新语》卷上《道基第一》。

[34]《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

[35]《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中国最早大型水利工程》,2012年7月29日央视网。

[36](宋)林希逸《考工记解》卷下“匠人为沟洫”。

[37]据嘉泰《会稽志》,今本《越绝书》没有此语。(唐)李绅《龙宫寺碑》、宋王十朋《会稽三赋》皆引用之,可能唐宋时期的《越绝书》有此内容。

[38](汉)许慎《说文解字》卷13下。

[39](宋)丁度《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卷2《下平声·唐》。

[40]以上均见《越绝书》。

[41]《越绝书》卷8《外传记·地传》。

[42]《越绝书》卷8《外传记·地传》。

[43]《太平寰宇记》卷96《江南东道八·越州》。

[44]林华东《越国富中大塘和吴塘小考》则有不同的判断,见《浙江学刊》1988年第6期。

[45]嘉泰《会稽志》卷10《水》引《文选·吴都赋》。

[46]《越绝书》卷8《外传记·地传》。

[47]《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山阴故水道》,《鉴湖与绍兴水利》,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

[48]万历《绍兴府志》卷16《水利志一》。

[49](宋)曾巩《序越州鉴湖图》。曾巩《元丰类稿》卷十三《序》。

[50]《越绝书》卷8《外传记·地传》。

[51]乾隆《绍兴府志》卷《古迹志》。

[52]绍兴方言,吴、湖的读音是相同的。

[53]《礼记》卷13《王制》:“周尺六尺四寸为步”,一尺则以战国尺0.231米换算。

[54]本节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陈鹏儿、沈寿刚、邱志荣《春秋绍兴水利初探》,见《鉴湖与绍兴水利》,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

[55]《浙江省水利志》第23章《古代人工湖泊》认为长兴西湖“是浙江省地方志记载中最早的人工湖”,中华书局1998年。

[56](晋)张元之《吴兴山墟名》,引自《太平寰宇记》卷94《江南东道六·湖州》。

[57]《旧唐书》卷156、列传第160《于頔》。

[5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1《浙江三·湖州府》引宋左文质《吴兴统记》。

[59]《旧唐书》卷156、列传第160《于頔》。

[60]嘉泰《吴兴志》卷5《河渎》。

[61]《太平寰宇记》卷94《江南东道六·湖州》引陆羽《吴兴志》。

[62]分别见嘉泰《吴兴志》卷5《河渎》、《太平寰宇记》卷94《江南东道六·湖州》。

[63]雍正《浙江通志》卷五十五《水利四·湖州府》。

[64]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弘治中十三布政司并直隶府州造册户口总数“户一千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户,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口”,而浙江布政司有“户一百五十万三千一百二十四户,口五百三十万五千八百四十三口”,见王圻《续文献通考》卷20《户口考》。

[65]《越绝书》卷2《外传记·吴地传》。

[66]《咸淳临安志》卷36《山川十五》。

[67]《越绝书》卷2《外传记·吴地传》。

[68]翟均亷《海塘录》卷10《古迹二》。

[69]以上均见《越绝书》。

[70]蠡塘、胥塘、皋塘,并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71](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86《古迹》。

[72]《中国水利史稿》上册“第三章·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鉴湖”。

[73]新编《浙江省水利志》,中华书局1998年。

[74]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75]《越绝书》卷2《外传记·吴地传》。

[76]《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

[77]《中国水利史稿》上册“第三章·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鉴湖”。

[78](宋)徐次铎《复鉴湖议》,雍正《浙江通志》卷267《艺文九》。

[79]成化《杭州府志》卷27《水利》,此处虽然是就杭州的水利形势而言,但与会稽、山阴也颇有类同之处。

[80](宋)徐次铎《复鉴湖议》,雍正《浙江通志》卷267《艺文九》。

[81](宋)曾巩《序越州鉴湖图》,见《御选唐宋文醇》卷55。

[82]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83]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84]以上皆据(宋)徐次铎《复鉴湖议》,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六十七《艺文九》。

[85]《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86]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87]新编《浙江省水利志》,中华书局1998年。

[88](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3《山川十三·湖下》。

[89](宋)成无玷《记铭水利记》,《咸淳临安志》卷3《山川十三·湖下》“南下湖”。

[90](宋)成无玷《记铭水利记》,《咸淳临安志》卷3《山川十三·湖下》“南下湖”。

[91](宋)成无玷《记铭水利记》,《咸淳临安志》卷3《山川十三·湖下》“南下湖”。

[92]《咸淳临安志》卷34《山川十三》。

[93](宋)成无玷《记铭水利记》,《咸淳临安志》卷3《山川十三·湖下》“南下湖”。

[94]《咸淳临安志》卷34《山川十三》。

[95](宋)成无玷《记铭水利记》,《咸淳临安志》卷3《山川十三·湖下》“南下湖”。

[96](宋)徐安国《重修南湖塘记》,《咸淳临安志》卷3《山川十三·湖下》“南下湖”。

[97]成化《杭州府志》卷27《水利》。

[98]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99]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100]《汉书》卷28《地理志第八》。

[101]杜旟《白砂昭利庙记》,雍正《浙江通志》卷223《祠祀·金华府》。

[102]万历《金华府志》卷4《山川》“汤溪县”。

[103]《清一统志》卷231《金华府》。

[104]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105]万历《金华府志》卷4《山川》“金华县”。

[106]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107]《大清一统志》卷231《金华府》。

[108]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

[109]《明一统志》卷42《金华府》。

[110](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卷3《孙皓》。

[111]《晋书》卷26《志第十八·五行中》。

[11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0《浙江二》。

[113]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下》。

[114]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下》。

[115]成化《杭州府志》卷27《水利》。

[116](明)张宁《重筑障海塘记》说:“宋嘉定中,潮汐冲盐官平野二十余里,史谓海失故道……成化十三年二月,海宁县潮水横溢,冲圮堤塘,逼荡城邑。转盻曳趾,顷一决数仞,祠庙庐舍器物沦陷略尽。”(翟均廉《海塘录》卷22《艺文五·序》)历史上类似事例很多。

[117]《太平御览》卷472《人事部》。

[118]《元和郡县志》卷26《江南道·钱塘县》。

[119]见郦道元《水经注》卷40《渐江水》引《钱唐记》。

[120](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20《北山分脉城内胜迹》。

[121]《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122]《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123]《咸淳临安志》卷31《山川十·捍海塘》。

[124]《读史方舆纪要》卷90《浙江二》。

[125]《咸淳临安志》卷31《山川十·捍海塘》。

[126]丽水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年间,其堰堤采用所谓的“竹筱坝”,应该也是这种形式。

[127]雍正《浙江通志》卷64《海塘三》。

[128]以上据《读史方舆纪要》。

[129]以上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130]《越绝书》卷2《外传记·吴地传》。

[131]雍正《浙江通志》卷60《水利九严州府》。

[132](明)汪道昆《重浚古渠开东西陂记》,雍正《浙江通志》卷60《水利九·严州府》。

[133]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134]成化《杭州府志》卷27《水利》。

[135]《咸淳临安志》卷38《山川十七》。

[136](宋)丁度《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卷2《下平声·唐》。

[137]《后汉书》卷106《循吏列传第六十六》“任延传”。

[138](梁)沈约《宋书》卷54《列传第十四》“沈昙庆”。

[139]陈桥驿:《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地理学报》1962年3期。

[140]《嘉泰会稽志》卷第10《水》引“旧经”。

[141](宋)关景晖《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同治《通济堰志》。

[142]参见(宋)关景晖《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同治《通济堰志》。

[143]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144]陈桥驿:《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地理学报》1962年3期。

[145]《嘉泰会稽志》卷第10《水》引“旧经”

[146]宝庆《会稽续志》卷4《山阴、萧山运河》。

[147](宋)关景晖《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见同治《通济堰志》。

[148](宋)关景晖《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见同治《通济堰志》。

[149]《颜鲁公集》卷11《唐颜真卿撰书帖·题湖州碑阴》。

[150]《三吴水考》记载,晋郡守谢安“建元中筑塘,人因名谢公塘”,《三吴水考》卷七《水官考》。

[151]《嘉泰吴兴志》卷14《郡守题名》。

[152]《颜鲁公集》卷11《唐颜真卿撰书帖·题湖州碑阴》。

[153]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官塘在长兴县南七十里,晋太守谢安所筑”。

[154]《石柱记笺释》卷2《长城县·谢安墓》。

[155]《颜鲁公集》卷11《唐颜真卿撰书帖·题湖州碑阴》。

[156]《石柱记笺释》卷2《长城县·谢安墓》。

[157]《元和郡县志》卷26《江南道·湖州》。

[158]《三吴水考》卷7《水官考》。

[159]嘉泰《吴兴志》卷14《郡守题名》

[160]《清一统志》卷54《湖州府》。

[161]《太平寰宇记》卷94《江南东道六·湖州》。

[162]《吴中水利全书》卷10《水治》。

[163]《吴中水利全书》卷3《水源》。

[164]雍正《浙江通志》卷33《水利四·湖州府》“荻塘”。

[165]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荻塘”。(www.xing528.com)

[166](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4《官师征·郡守》引元稹《薛公神道碑》。

[167](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17《水利征》。

[168]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169]嘉靖《奉化县志》卷1《山川志》。

[170]雍正《浙江通志》卷14《山川六·宁波府下·奉化县》。

[171](明)贝琼《清江文集》卷18《金陵集》“宋县令谢公庙记”。

[172](明)贝琼《清江文集》卷18《金陵集》“宋县令谢公庙记”。

[173](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105。

[174](明)贝琼《清江文集》卷18《金陵集》“宋县令谢公庙记”。

[175]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176](明)贝琼《清江文集》卷18《金陵集》。

[177]《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

[17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8,绍兴九年五月癸卯。

[179]《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

[180]《方舆胜览》卷7《庆元府》。

[181]《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182]《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

[183]《延祐四明志》卷1《沿革考》。

[184]《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叙水》“广德湖”。

[185]《宝庆四明志》卷6《郡志六·叙赋下》“湖田”。

[186]《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叙水》“广德湖”。

[18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8、绍兴九年五月癸卯。

[188]《宋史》卷96《河渠志第四十九·河渠六·东南诸水上》。

[189]以上未注明者皆据王庭秀《广德湖水利说》,《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叙水》“广德湖”。

[190]《宋史》卷173《食货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农田》。

[191]以上见《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叙水》“广德湖·东钱湖辩”。

[192]《清一统志》卷226《绍兴府》。

[193]嘉泰《会稽志》卷10《湖》。

[194]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195]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196]《清一统志》卷234《严州府》。

[197]万历《金华府志》卷3《山川》。

[198]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八·金华府》。

[199]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处州府》。

[200]弘治《温州府志》卷4《水》。

[201]《读史方舆纪要》卷94《浙江六》。

[202]《东雅堂昌黎集注》卷19《书序·送陆歙州傪序》。

[203](宋)宋祁《新唐书》卷165《列传第九十·权德舆》。

[204](唐)杜宝《大业杂记》记载,大业六年十二月,炀帝“敕开江南河,自京口直余杭郡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驿宫、草顿并足,欲东巡会稽”。可见大运河的南端本来应该在会稽。

[205]《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206]《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207]至元《嘉禾志》卷5《河港》。

[208]《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209]《东雅堂昌黎集注》卷19《书序·送陆歙州傪序》。

[210](宋)宋祁《新唐书》卷165《列传第九十·权德舆》。

[211]《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212]《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213]《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214]《越绝书》卷2《外传记·吴地传》。

[215]《越绝书》卷2《外传记·吴地传》。

[216]《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

[217]后期盐官、钱唐作为渡江航线也曾同时被利用,南朝刘宋时期即有相关记载:“吴喜使刘亮由盐官海渡,直指同浦;寿寂之济自渔浦邪,趣永兴;(吴)喜自柳浦渡趣西陵”(《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四·袁顗》)。其中,渔浦、柳浦在钱唐县,永兴即萧山,西陵即萧山西兴。

[218]《隋书》卷3《帝纪第三》“炀帝上”:“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逹于河,北通涿郡。”

[219]《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220](唐)杜宝《大业杂记》,《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

[221]《资治通鉴》卷181《隋纪五·炀皇帝上之下》。

[222](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26下《炀帝亡隋》。

[223]罗隐《罗昭谏集》卷5《罗城记》。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说:“杭州水居江流海潮交会之所,是钱塘江流域的天然吐纳港,陆介两浙之间,是自北徂南的天然渡口,以地理位置而言,极利于都市发展。”唐代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说:“水牵卉服,陆控山夷;骈穑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种“骈樯二十里”的景象之后一直长盛不已,明代弘治年间朝鲜人崔溥《漂海录》记载,“自德胜坝自此(指香积寺),温州、处州、台州、严州、绍兴、宁波等浙江以南商舶俱会,樯杆如簇”,可见钱塘江以南即浙东地区主要依靠钱江及支派水系与会城杭州行商交流,并利用运河连通南北。

[224]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长水集》上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225]参见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以及魏嵩山《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历史地理》1981年创刊号。

[226]雍正《浙江通志》卷首3《圣制》。

[227]谭其骧《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长水集》上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228]《开庆四明续志》卷3《水利》。

[229]《宋史》卷173《食货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农田》。

[230](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68《碑志序记表赞论衡书》。

[231]《宋史》卷96《河渠志第四十九·河渠六·东南诸水上》。

[232]《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233]雍正《浙江通志》卷149《名宦四》。

[234]宝庆《四明志》卷12《叙水》。

[235]《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236]《越绝书》卷2《外传记·吴地传》。

[237]《咸淳临安志》卷6《山川》盐官县:“百尺浦在县西四十里。〈舆地志〉云:越王起百尺楼于浦上,因以为名。今废。”1921年《海宁州志稿》卷8《名迹》:“县西四十里有百尺浦,越王起百尺楼望海,疑即其处”。

[238]《越绝书》卷2《外传记·吴地传》。

[239]《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

[240]《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241]至元《嘉禾志》卷5《河港》。

[242]《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243]《东雅堂昌黎集注》卷19《书序·送陆歙州傪序》。

[244](宋)宋祁《新唐书》卷165《列传第九十·权德舆》。

[245]洪武《无锡县志》卷2《山川第二》。

[246]《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247]《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248]《读史方舆纪要》卷89《浙江一》。

[249]以上据《读史方舆纪要》卷89至94《浙江》。

[250]《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251]《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

[252]《明一统志》卷46《宁波府》。

[253]《清一统志》卷224《宁波府》。

[254]《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东钱湖”。

[255]《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东钱湖”魏王淳熙四年二月七日奏疏。

[256]《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东钱湖”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札子。

[257]《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东钱湖”宝庆二年太守胡璖札子。

[258]《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东钱湖”魏王淳熙四年二月七日奏疏。

[259]《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东钱湖”《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札子》。

[260]《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东钱湖”,《宝庆二年太守胡璖札子》。

[261]《钦定续通志》卷152《食货略》。

[262]成化《宁波郡志》卷2《河防志》“东钱湖”。

[263]嘉靖《宁波府志》卷5《山川》“东钱湖”。

[264]嘉靖《宁波府志》卷5《山川》“东钱湖”。

[265]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266]弘治《温州府志》卷4《水》。

[267]《读史方舆纪要》卷94《浙江六》。

[268]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269]弘治《温州府志》卷4《水》。

[270]《咸淳临安志》卷35《志二十·山川十四》

[27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0《浙江二·杭州府》。

[272]《咸淳临安志》卷34《山川十三·湖下》。

[273]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

[27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0《浙江二·杭州府》。

[275]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27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0《浙江二·杭州府》。

[277](宋)陈橐《上传崧卿太守书》,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27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2《浙江四·绍兴府》。

[279]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280]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281]《甬上耆旧诗》卷21《过夏盖湖》。

[282]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283]《元丰九域志》卷5《两浙路》。

[284]《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叙水》“它山堰”。

[285]《开庆四明续志》卷3《水利》。

[286]《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1《序》。

[287]《咸淳临安志》卷31《山川十·捍海塘》。

[288]雍正《浙江通志》卷64《海塘三》。

[289]《开庆四明续志》卷3《水利》。

[290]《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序》。

[291]《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序》。

[292]《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叙水》“广德湖·东钱湖辩”。

[293]《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序》。

[294]《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叙水》“它山堰”。

[295]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296]《清一统志》卷217《杭州府》。

[297]《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九《志二十四·山川十八·堰》。

[298]成化《杭州府志》卷27《水利》。

[299]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

[300]成化《杭州府志》卷28《水利》“千秋堰”。

[301]《咸淳临安志》卷39《志二十四·山川十八·堰》“千秋堰”。

[302]《咸淳临安志》卷39《志二十四·山川十八·堰》“千秋堰”。

[303]以上均据《咸淳临安志》卷39《志二十四·山川十八·堰》“千秋堰”。

[304]光绪《杭州府志》卷55《水利三》。

[305]光绪《枋州府志》卷55《水利三》“千秋堰”转引。

[306]《水经注》卷40《渐江水》。

[307]《咸淳临安志》卷32《山川十一》“西湖”。

[308]以上引自(唐)白居易《钱唐湖石记》,见《白氏长庆集》卷68《碑志序记表赞论衡书》。

[309]《咸淳临安志》卷32《山川十一》“西湖”。

[310]《宋史》卷96《河渠志第四十九·河渠六·东南诸水上》。

[311](宋)苏轼《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东坡全集》卷57《奏议六首》。

[312]《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313]以上未注明皆据《咸淳临安志》卷32《山川十一》“西湖”。

[314]雍正《浙江通志》卷52《水利·杭州府》“西湖”。

[315](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1《西湖总叙》。

[316]雍正《浙江通志》卷52《水利·杭州府》。

[317]雍正《浙江通志》卷52《水利·杭州府》。

[318]雍正《浙江通志》卷52《水利·杭州府》。

[319]雍正《浙江通志》卷52《水利·杭州府》。

[320]王应麟《玉海》卷22《地理·河渠》。

[321]《咸淳临安志》卷36《山川十五》。

[322]《清一统志》卷226《绍兴府》。

[323]《嘉定赤城志》卷25《山水门七·水》。

[324]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

[325]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8《水利七·台州府》。

[326]《十国春秋》卷78《吴越二·武肃王世家下》。

[327](明)张内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3《太湖》。

[328]《吴中水利全书》卷19徐献忠《沿湖溇港考》。

[329]《宋史》卷96《河渠志第四十九·河渠六·东南诸水上》。

[330](宋)苏轼《东坡全集》卷35《记十三首》“钱塘六井记”。

[331]以上据《咸淳临安志》卷32《山川十一》。

[332]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333]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处州府》。

[334]同治《丽水县志》卷3《水利》“好溪渠”“绿苗渠”。

[335]《清一统志》卷224《宁波府》。

[336]成化《宁波郡志》卷2《河防志》。

[337]《宝庆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第一》。

[338]雍正《江南通志》卷142《人物志·宦绩》。

[339]《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340]《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341]《宝庆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第一》“普济湖”。

[342]《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343]《嘉泰会稽志》卷9《山》。

[344]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345]《嘉泰会稽志》卷4《斗门》。

[346]《嘉泰会稽志》卷4《斗门》。

[347]《嘉泰会稽志》卷4《斗门》。

[348]《清一统志》卷226《绍兴府》。

[349]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

[350]《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351]至元《嘉禾志》卷5《浦溆》。

[352]《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353]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354]雍正《浙江通志》卷12《山川四·湖州府》。

[355]《元和郡县志》卷26《江南道一》。

[356]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357]《清一統志》卷222《湖州府》。

[358]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359](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15《岩泽征第十一》:“石鼓堰长一十四里,阔五十步。在县北一十七里。其源出天目山,可溉田百顷,唐圣历元年县令钳耳知命所造。”

[360]《清一統志》卷222《湖州府》。

[361]《宝庆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第一》。

[362]《宝庆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第一》。

[363]《宝庆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第一》。

[364]《宝庆四明志》卷14《奉化县志第一》。

[365]光绪《奉化县志》卷6《水利》。

[366]《清一統志》卷224《宁波府》。

[367]《宝庆四明志》卷14《奉化县志第一》

[368]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369]光绪《奉化县志》卷6《水利》。

[370]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371]光绪《奉化县志》卷6《水利》。

[372]雍正《浙江通志》卷15《山川·绍兴府》。

[373]《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374]《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375]雍正《浙江通志》卷15《山川·绍兴府》。

[376]《嘉泰会稽志》卷10《水》。

[377]雍正《浙江通志》卷15《山川·绍兴府》。

[378]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379]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衢州府》。

[380]光绪《严州府志》卷4《疆域·水利》。

[381]《景定严州续志》卷4《水》“西湖”。

[382]雍正《浙江通志》卷60《水利九·严州府》。

[383]光绪《严州府志》卷4《疆域·水利》。

[384]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385]雍正《浙江通志》卷60《水利九·严州府》。

[386]光绪《严州府志》卷4《疆域·水利》。

[387]至元《嘉禾志》卷5《堰闸·海盐县》。

[388]咸淳临安志卷35《志二十·山川十四》。

[389]咸淳临安志卷35《志二十·山川十四》。

[390]《咸淳临安志》卷39《志二十四·山川十八》。

[39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6《神宗》。

[392]《宋史》卷96《河渠志第四十九·河渠六·东南诸水上》。

[393](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89《宋纪八十九》。

[394]雍正《浙江通志》卷五56《水利五·宁波府》“新河”。

[395]《开庆四明续志》卷3《水利》“开庆碶”,“大使丞相”即指吴潜。

[396]《开庆四明续志》卷3《水利》。

[397]《开庆四明续志》卷3《水利》“开庆碶”。

[398]成化《宁波郡志》卷2《河防志》。

[399]《历代名臣奏议》卷253《水利》“青田县主簿陈耆卿上疏”。

[400](宋)陈亮《龙川集》卷4《问答》。

[401]《太平御览》卷472《人事部》。《元和郡县志》认为华信是汉代人:“华信,汉时为郡议曹”,见《元和郡县志》卷26《江南道·钱塘县》。

[402]见郦道元《水经注》卷40《渐江水》引《钱唐记》。

[403]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七·台州府》。

[404]《清一统志》卷224《宁波府》。

[405]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406]此数据根据雍正《浙江通志·水利志》统计。

[407]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408]《宋史》卷95《河渠志第四十八·河渠五》。

[409]《宋大诏令集》卷182。

[410]叶坦《王安石水利思想探微》,《生产力研究》1990年第4期。

[411]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412]《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

[413]《明一统志》卷46《宁波府》。

[414]《嘉泰会稽志》卷13《镜湖》。

[415]北宋的“浙西”,约指的是杭州、秀州(嘉兴)、湖州、平江府(苏州,包括松江一带)、常州、润州(镇江)六府,参见《元丰九域志》卷5《两浙路》。

[416](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10《水治》。

[417]弘治《温州府志》卷5《水利》“水则”。

[418]弘治《温州府志》卷5《水利》“水则”。

[419](明)王鏊《姑苏志》卷51《人物九·名臣》。

[420]《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

[421](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25《碑》。

[422](明)周志伟《请开河疏》,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七·台州府》。

[423]嘉定《赤城志》24《山水门六》。

[424]朱熹在《修闸奏状》说:“水利修则黄岩可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可无饥馑之苦。”见光绪《黄岩县志》卷3《地理志·水利》。

[425](明)周志伟《请开河疏》,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七·台州府》。嘉定《赤城志》也认为台州黄太平原的水利主要由罗适规划建设:“其区画之详,昉于元祐中罗提刑适,广于淳熙中勾提举昌泰,既而李谦、李大性踵将使指,又重修焉”;“古来为埭凡二百所,足以荫民田七十余万亩,元祐间,罗公适持节本路,因其埭之大者建置诸闸,今之黄望、石湫、永丰、周洋皆其遗迹也。”

[426]《嘉泰会稽志》卷10《水》“堤塘”。

[427](明)蔡芳《平阳万全海堤记》,民国《平阳县志》卷7《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428]弘治《温州府志》卷5《水利·平阳县》“万全塘”。

[429]嘉定十一年“海水泛涨,湍激横冲沙岸,每一溃裂尝数十丈,日复一日浸入卤地,芦州港渎荡为一壑”,又“数年以来,水失故道,早晚两潮,奔冲向北,遂致县南四十余里尽沦为海”(《宋史》卷九十七《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東南诸水下》)。(明)张宁《重筑障海塘记》说:“宋嘉定中,潮汐冲盐官平野二十余里,史谓海失故道……成化十三年二月,海宁县潮水横溢,冲圮堤塘,逼荡城邑。转盻曳趾,顷一决数仞,祠庙庐舍器物沦陷略尽。”(翟均廉《海塘录》卷22《艺文五·序》)历史上类似事例很多。

[430]《太平御览》卷272《人事部》。

[431]《元和郡县志》卷26《江南道·钱塘县》。

[432]见郦道元《水经注》卷40《渐江水》引《钱唐记》。

[433](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20《北山分脉城内胜迹》。

[434]《读史方舆纪要》卷90《浙江二》。

[435]《咸淳临安志》卷31《山川十·捍海塘》。

[436]《咸淳临安志》卷31《山川十·捍海塘》。

[437]以上据《读史方舆纪要》,并参见《咸淳临安志》卷31《山川十·捍海塘》。

[438]《至元嘉禾志》卷五:“(松江府)旧瀚海塘,在府东南……西南抵海盐界,东北抵松江,长一百五十里”;(海盐县)太平塘,旧名捍海塘,在县东二里……西南至盐官县界,东北接华亭县界。”《清一统志》卷二百十七《杭州府二》海塘:“在海宁、仁和两县境。唐书地理志:盐官县有捍海塘,堤长(二)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清一统志》卷二百二十《嘉兴府》:海塘“在海盐县东半里平湖县东南三十四里,东与江苏松江府金山县、西与杭州府海宁州接界,长百五十余里,唐时剏筑,曰捍海塘”。《清一统志》卷五十八《松江府》:松江府“滨海旧有捍海塘,相传唐开元中创筑,东北自太仓州宝山县,迤西南至浙江海盐县澉浦,亘三百三十里”。

[439]《咸淳临安志》卷38《山川十七》“盐官县”。

[440]《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441]《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442]《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443]以上未标注者均见《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444]《嘉泰会稽志》卷10《水》“堤塘”。

[445]《清一统志》卷226《绍兴府》引《旧志》:“(海塘)在萧山县东北,浙江入海处者曰北海塘,西自县东北十里长山之尾,东接龛山之首,亘四十里……;在山阴者曰后海塘,宋嘉定间郡守赵彦琰筑,起自汤湾,迄黄家浦,共六千一百六十丈;在会稽者东自县东八十里上虞江口,西抵宋家溇山阴界,延亘百余里;在上虞县西北者元大德中筑,明洪武四年易以石,长千三百丈;在余姚者宋庆历七年县令谢景初筑。”

[446]《新唐书》卷41《志第三十一·地理志》。

[447]宝庆《会稽续志》卷4《水》“堤塘”。

[448]《嘉泰会稽志》卷4《水》

[449]宝庆《会稽续志》卷4《水》“堤塘”

[450]《嘉泰会稽志》卷10《水》“海堤”。

[451]宝庆《四明续志》卷4《田租总数》

[452]宝庆《四明续志》卷5《新建诸寨》。

[453]雍正《浙江通志》卷58《水利七·台州府》

[454]《清一统志》卷229《台州府》。

[455]光绪《黄岩县志》卷3《地理水利》“官河”。

[456]彭椿年《重修黄岩诸闸记》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七·台州府》“常丰、清浑二闸”。

[457]《清一统志》卷229《台州府》。

[458]彭椿年《重修黄岩诸闸记》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七·台州府》“常丰、清浑二闸”。

[459]《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460]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七·台州府》“常丰、清浑二闸”。

[461](明)蔡芳《平阳万全海堤记》,民国《平阳县志》卷7《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462]万历《温州府志》卷1。

[463]弘治《温州府志》卷五《水利·平阳县》“万全塘”。

[464](明)蔡芳《平阳万全海堤记》,民国《平阳县志》卷七《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465]民国《平阳县志》卷7《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466]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467]以上未注明处见弘治《温州府志》卷5《水利·平阳县》“万全塘”。

[468]民国《平阳县志》卷7《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469](明)蔡芳《平阳万全海堤记》,民国《平阳县志》卷7《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470]弘治《温州府志》卷5《水利·瑞安县》。

[471]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472]《开庆四明续志》卷3《水利》“开庆碶”。

[473]雍正《宁波府志》卷7《山川上》。

[474]《至元嘉禾志》卷5《浦溆》“横塘”。

[475]《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476]《至元嘉禾志》卷5《浦溆》“常丰闸”。

[477]《至元嘉禾志》卷5《浦溆》“常丰闸”。

[478]参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4《水利三·嘉兴府》“常丰闸”。

[479]《至元嘉禾志》卷5《浦溆》“常丰闸”。

[480]光绪《海盐县志》卷6《水利》“堰闸”引《续图经》。

[481]《清一统志》卷224《宁波府》“双河堰”。

[482]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483]《开庆四明续志》卷3《水利》“双河堰”。

[484]光绪《慈溪县志》卷10《水利》“双河塘”。

[485]成化《宁波郡志》卷3《河防考》。

[486]《甬上水利志》卷2《四乡河渠》“江东碶闸”。

[487]《甬上水利志》卷2《四乡河渠》“明沈一贯《重修大石碶记》”。

[488]《甬上水利志》卷2《四乡河渠》“云龙碶”。

[489]成化《宁波郡志》卷3《河防考》。

[490]《甬上水利志》卷2《四乡河渠》“云龙碶”。

[491]《清一统志》卷229《台州府》。

[492](明)周志伟《请开河疏》,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七·台州府》。

[493](明)周志伟《请开河疏》,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七·台州府》。

[494]《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495]以上均见光绪《黄岩县志》卷3《地里·水利》“常丰、清浑二闸”。

[496]《明一统志》卷42《金华府》。

[497]《清一统志》卷231《金华府》。

[498]雍正《浙江通志》卷17《山川九·金华府》。

[499](明)宋濂《重浚绣川湖记》,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八·金华府》“绣川湖”。

[500]以上未注明者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绣川湖”。

[501]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502]《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

[503]《明一统志》卷46《宁波府》。

[504]《嘉泰会稽志》卷13《镜湖》。

[505](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10《水治》。

[506]弘治《温州府志》卷5《水利》“水则”。

[507]弘治《温州府志》卷5《水利》“水则”。

[508](明)王鏊《姑苏志》卷51《人物九·名臣》。

[509]《宝庆四明志》卷12《鄞县志卷一》。

[510]民国《新昌县志》卷2《水利》“孝行砩”。

[511]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孝行砩”。

[512]民国《新昌县志》卷2《水利》“孝行砩”。

[513](明)何鉴《孝行砩记》,民国《新昌县志》卷2《水利》“孝行砩”。

[514]民国《新昌县志》卷2《水利》“孝行砩”。

[515](明)蔡芳《平阳万全海堤记》,民国《平阳县志》卷七《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516]万历《温州府志》卷1。

[517]弘治《温州府志》卷5《水利·平阳县》“万全塘”。

[518](明)蔡芳《平阳万全海堤记》,民国《平阳县志》卷7《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519]民国《平阳县志》卷7《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520]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521]以上未注明处见弘治《温州府志》卷5《水利·平阳县》“万全塘”。

[522]民国《平阳县志》卷7《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523](明)蔡芳《平阳万全海堤记》,民国《平阳县志》卷7《建置志·水利》“万全塘”。

[524]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八·衢州府》。

[525]《清一统志》卷233《衢州府》。

[526]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衢州府》“石室堰”。

[527]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衢州府》“杨公河”。

[528]康熙《衢州府志》卷10《水利图第十》“石室堰”。

[529]康熙《衢州府志》卷10《水利图第十》“石室堰”。

[530]《清一统志》卷233《衢州府》:“沈杰,长洲人,宏治中衢州知府,修雉堞,建窝铺……浚河,引石室堰水入濠,皆有利于民。”

[531]《清一统志》卷233《衢州府》:“韩邦宪,高浮人,隆庆中知衢州府,筑石室堰以灌田。”

[532]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八·衢州府》“石室堰”。

[533]康熙《衢州府志》卷10《水利图第十》。

[534]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衢州府》“石室堰”。

[535]《至元嘉禾志》卷5《浦溆》“杉青堰”。

[536]《宋史》卷96《河渠志第四十九·河渠六·东南诸水上》。

[537]《宋史》卷97《河渠志第五十·河渠七·东南诸水下》。

[538]《明史》卷86《水利志第六十二·河渠四·运河下》。

[539]光绪《嘉兴府志》卷29《水利》。

[540]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下》。

[541]光绪《富阳县志》卷9《地理上》。

[542]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下》。

[543]雍正《宁波府志》卷7《山川上》。

[544]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545]以上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546]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547]《宝庆四明志》卷14《奉化县志卷一·渠堰碶闸》。

[548]《宝庆四明志》卷14《奉化县志卷一·渠堰碶闸》。

[549]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550]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551]《清一统志》卷226《绍兴府》。

[552]嘉泰《会稽志》卷10《湖》。

[553]《清会典则例》卷35《户部·田赋二》。

[554](宋)陈橐《上传崧卿太守书》,雍正《浙江通志》卷265《艺文七·书》。

[555]《清会典则例》卷35《户部·田赋二》。

[556]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七·台州府》。

[557]嘉定《赤城志》卷25《山水门七·水》。

[558]嘉庆《太平县志》卷2《水利》。

[559]雍正《浙江通志》卷58《水利七·台州府》。

[560]嘉庆《太平县志》卷2《水利》。

[561]嘉庆《太平县志》卷2《水利》。

[562]雍正《浙江通志》卷58《水利七·台州府》。

[563]康熙《浦江县志》卷1《舆地志山川》。

[564]康熙《浦江县志》卷1《舆地志山川》。

[565]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566]景定《严州续志》卷5《古迹》。

[567]弘治《温州府志》卷5《水利》。

[568]道光《乐清县志》卷《水利》

[569]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570]《清一统志》卷236《处州府》。

[571]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处州府》。

[572]以上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3《水利二·杭州府》。

[573]《咸淳临安志》卷39《山川十八·堰》。

[574]《清一统志》卷217《杭州府二》。

[575]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下》。

[576]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

[577]《咸淳临安志》卷38《山川十七》。

[578]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

[579]以上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4《水利三·嘉兴府》。

[580]雍正《浙江通志》卷54《水利三·嘉兴府》。

[581]宋《澉水志》卷3《水门》。

[582]宋《澉水志》卷3《水门》。

[583]宋《澉水志》卷3《水门》。

[584]以上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585]《清一统志》卷224《宁波府》。

[586]《清一统志》卷224《宁波府》。

[587]《清一统志》卷224《宁波府》。

[588]《清一统志》卷224《宁波府》。

[589]《宝庆四明续志》卷3《水利》。

[590]《清一统志》卷224《宁波府》。

[591]《宝庆四明志》卷14《奉化县志卷一》。

[592]《宝庆四明志》卷14《奉化县志卷一》。

[593]《宝庆四明志》卷14《奉化县志卷一》。

[594]以上未注明者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595]嘉泰《会稽志》卷10《水》:“余姚江……源出上虞县通明堰。”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中坝……宋时在急递铺侧,名通明北堰。”

[596]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597]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8《水利七·台州府》。

[598]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599]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衢州府》。

[600]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601]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602]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处州府》。

[603]成化《杭州府志》卷27《水利》。

[604]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605]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

[606]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607]嘉庆《义乌县志》卷2《水利》。

[608]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八·金华府》。

[609]雍正《浙江通志》卷60《水利九·严州府》。

[610]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611]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处州府》。

[612]见范金民《江南社会经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786页。

[613](明)归有光《送王别驾考绩之京序》,《归先生文集》卷10《序》。《四库全书存目全书》集部第13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614]见王圻《续文献通考》卷20《户口考》。明代户口数有其不尽确实之处,《明史·食货》:“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周忱谓:‘投倚于豪门,或冒匠窜两京,或冒引贾四方,举家舟居,莫可踪迹也。’而要之,户口增减,由于政令张弛。”

[615](明)邱浚《大学衍义补》卷24《制国用》。

[616](明)赵用贤《议平江南粮役疏》,《松石斋集》卷2《奏疏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1,北京出版社1997年。

[617]相关数据见正德《明会典》卷37《户部二十二·征收》。

[618](明)郑晓《答荆川唐银台》,《明经世文编》卷218《郑端简公文集》。

[619](明)张内蕴、周大韶《三吴水考》卷10《奏疏考·都御史翁大立水利奏》。

[620]《钦定续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

[621]《明太祖高实录》卷6《戊戌二月乙亥》。

[622]《钦定续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

[623]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624]以上均见《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

[625]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626]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627]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七·台州府》。

[628]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629]雍正《浙江通志》卷60《水利九·严州府》。

[630]《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乙亥。

[631]《明史》卷3《本纪第三·太祖三》。

[632]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下》。

[633]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634]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8《水利七·台州府》。

[635]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0《水利九·严州府》。

[636]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637]至元《嘉禾志》卷5《堰闸·海盐县》。

[638]雍正《浙江通志》卷54《水利三·嘉兴府》“汉塘”。

[639]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下》“湖山砩”。

[640]雍正《浙江通志》卷52《水利一·杭州府上》。

[641]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2《水利一·杭州府上》

[642]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下》。据徐沛复《天竺陡门记》,认为天竺陡门“不知创自何代”,但南宋时已经存在:“自宋淳祐、历元泰定,屡修屡湮。”

[643]以上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4《水利三·嘉兴府》。

[644]以上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5《水利四·湖州府》。

[645]宋璧:奉化人,永乐十四年丁酉科举人,曾任华亭训导。见雍正《浙江通志》卷134《选举》。

[646]乾隆《象山县志》卷5《经制志二·水利》。

[647]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张可大筑碶事并见《清一统志》:“张可大应天人万历时为舟山参将束军伍、逺斥堠、治楼橹、制火器,自岑港抵歴海三江,皆置戍。倭犯五罩湖、白沙港,连败之。以功加副总兵。城久圮,躬亲董筑,两月工讫。城内外田数千畆,海潮日害稼,乃筑碶,蓄淡水,遂为膏腴。民称为张公碶。”

[648]《清一统志》卷226《绍兴府》。

[649]以上未注明者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650]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8《水利七·台州府》。

[651]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652]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衢州府》。

[653]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0《水利九·严州府》。

[654]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温州府》。

[655]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2《水利一·杭州府上》。

[656]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3《水利二·杭州府下》。

[657]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6《水利五·宁波府》。

[658]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7《水利六·绍兴府》。

[659]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8《水利七·台州府》。

[660]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金华府》。

[661]雍正《浙江通志》卷59《水利八·徙州府》。

[662]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0《水利九·严州府》。

[663]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0《水利十·温州府》。

[664]以上均见雍正《浙江通志》卷61《水利十·处州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