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杉青闸,在嘉兴市秀水县“县北四里”[535],初建时间不详。北宋熙宁元年有明确修缮记载:“神宗熙宁元年十月,诏杭之长安、秀之杉青、常之望亭三堰监护使臣,并以管干河塘系衔,常同所属令佐巡视修固,以时启闭。”[536]杉青闸的主要作用是为控制调节大运河水位,使得运河水与周围水系保持平衡,避免运河水流失。《宋史》:“运河之浚,自北关至秀州杉青各有闸堰,自可潴水。惟沿河上塘有小堰数处,积久低陷,无以防遏水势。当以时加修治。兼沿河下岸泾港极多,其水入长水塘、海盐塘、华亭塘,由六里堰下私港散漫,悉入江湖。以私港深、运河浅也,若修固,运河下岸一带泾港自无走泄。”[537]明代时杉青闸筑有三堰,用以平衡水位,《明史》:“(运河)入秀水界,逾陡门镇,北为分乡铺,稍东为绣塔。北由嘉兴城西转而北出杉青三闸,至王江泾镇。”[538]到了清代,杉青堰逐渐被废,光绪《嘉兴府志》“今堰久废”[539]。
这时期兴修的其他水利项目有:
北宋时期
庆春河:在富阳县东门内,东至观山,西至苋浦,置陡门二。宋宣和四年县令吴仿开筑。[540]原来作为县城的城壕,“即古县濠”,“后湮塞”。清代康熙元年知县朱永盛重浚,光绪年间知县庄殿华再作疏浚。[541]
元丰塘:在于潜县长安乡,宋元丰三年于潜县令崔遹开建,“为邑人利,至今呼之为崔长官塘”。南宋庆元年间,县令邵文炳又作重浚。[542]
风棚碶:一名望碶。在宁波鄞县“县西南三十里光同乡,宋熙宁中县令虞大宁置”。
利家堰:一作李家堰。在慈溪县西南六十五里,障蓝溪之水。溪之东南曰洪庄保,其田二十余顷,常苦于旱。宋元祐间礼部郎中张宏筑堰开渠,“浚长沟二千七百余丈,接蓝溪,当溪之冲置堰以固之”,所引溪水,分别灌溉余姚、慈溪两地农田,“归三分于越之杨溪,至李家闸注于江;引七分于沟,以溉洪庄保之田”。此后洪水冲坏渠道,“后涝水冲激,所浚之沟漫为平壤,溪流尽归杨溪,而民无所赖矣”。[543]大约清初时曾经修复,“修堰浚沟,始复其利”[544]。
黄庄堰:在奉化县东南十五里。北宋崇宁年间兴建。
大堰、聚堰:俱在奉化县南半里,北宋政和年间县令周因建。
蒋家碶、刘大河碶:俗名王家碶,俱在奉化县北三十三都,北宋熙宁间邑人王元章之祖建,建炎二年王元章重修。[545]
常浦碶:在奉化县北三十五都,北宋元祐年间,两浙提举舒亶兴建,并立碑石:“两县三乡之所取济,常浦、进林互相接引,不可缺一。”[546]宝庆《四明志》:“界于鄞县,两县三乡所仰之水利也。”[547]
刘大河碶:在奉化县北二十五里,北宋熙宁年间“邑人王元章之祖出力创建,其后浸废”。建炎二年王元章有请于县,再作修缮。[548]
朝宗碶:在象山县南十里,俗名大碶头。与百丈岸碶、胡家碶三处为合县水利攸关。北宋元祐六年知县叶授修建。南宋绍兴七年县令宋砥重修。[549]
湘湖:在萧山县西二里周八十里,溉田数千顷。北宋县令杨龟山兴建,分为南北两湖,南面称为上湘湖,北面称为下湘湖。灌溉崇化、由化、夏孝、昭明、长兴、赡养、新义、来苏八乡。[550]
汝仇湖:在余姚县西北四十里,周围三十里,“广千顷与,余支湖相通,南距山,北距海,堤其水,东南入后清江”[551],是一座依山傍海的大湖。初建年代不详,至少北宋时期应该存在,南宋初期曾经做过疏浚,“绍兴二年得旨,复废为湖”。建有闸门六处,使“蓄泄无碍”,《嘉泰会稽志》“有土门六所,湖内籍田七百余亩”[552],可见当时湖面已经多被垦占。但清代时汝仇湖仍有疏浚整治,并发挥灌溉作用:“议准浙省上虞之夏盖湖、余姚之汝仇湖,关系水利,自应使之宽深容纳,庶旱涝有资,蓄泄无碍。”[553]
夏盖湖:在上虞县西北四十里,北枕大海。周一百五里,有三十六沟,引灌五乡十三万亩,兼有菱芡芙蕖鱼虾之利,俗谓日产黄金方寸。宋熙宁中县尉张渐废为田,元佑四年吏部郎中章楶奏复之。是当时上虞、余姚两县的重要水利设施,“上虞余姚所管陂湖三十余所,而夏盖湖最大,周围一百五里,自来荫注上虞县新兴等五乡及余姚县兰风乡,此六乡皆濒海,土平而水易泄,田以亩计无虑数十万,惟藉一湖灌溉之利”[554]。清代时此湖仍有疏浚整治,“议准浙省上虞之夏盖湖……关系水利,自应使之宽深容纳,庶旱涝有资,蓄泄无碍”[555]。
石湫闸:在黄岩县二十五都,俗呼委山闸,北宋元祐年间罗适建。[556]
大溪:在宁海县西四十里,北宋元祐中提刑罗适敦促宁海县兴修,“元佑中罗提刑适檄县窒之,颇疏凿,使近邑。今去溪无半里,民以为便”[557]。
永丰闸:在太平县繁昌乡十都,宋元佑中提刑罗适建,“为闸两间,各广一丈六尺”,“中置劈水堆”[558]。淳熙中捉举句昌泰重建。元大德年间知县韩国宝修。[559]
黄望闸:在太平县繁昌乡八都,北宋元祐年间提刑罗适建,“阔一丈六尺”[560]。淳熙九年朱熹及句昌泰重修。
周洋闸:在太平县繁昌乡十一都,宋元祐年间提刑罗适建,“改闸两间,各阔一丈六尺。作四槽牌身,长四丈,中置劈水堆”[561]。朱文公及句龙昌泰修元韩国宝重建今圮
金清闸:在太平县繁昌乡八都,创建于宋元祐中提刑罗适。元大德中重修。[562]
东湖塘:在浦江县西南三十五里,旧名东湖。北宋天圣初年邑人钱侃建。大观二年,钱侃曾孙、工部尚书钱遹重修[563]。
椒湖塘:在浦江县“南三十五里通化乡”[564],北宋政和元年尚书钱遹筑堤,“潴为巨浸,与东西湖并称为三湖,凡溉田十五里”[565]。
石澳谼:在建德县西三十五里慈顺乡徐村,“有旷地数十顷,无水不可耕”,北宋天圣年间,村民徐氏开山建渠道,引水灌田,“徐氏叟穴山三十丈,注水南下,遂为良田,刻石识崖上,盖宋天圣二年也”[566]。
黄洲埭:在永嘉县八都,北宋政和二年兴建,淳熙十五年、庆元二年分别重修。元代时重筑。[567]
赵公塘:在乐清县东、西两溪上。北宋县令管滂建造。之后县令赵敦临开始把东、西两塘合并筑之,因名赵公塘。到了清代时,地形大变,堤塘变成衢路,道光《乐清县志》:“今东塘之下率为民舍墙垣,西塘上下皆筑城。其外悉高岸。盖旧塘所谓通衢也。”[568]
黄塘八埭:在乐清县县东四十里,北宋宣和年间里人叶尉达创建斗门闸板,“岁久腐,咸潮冲淤二十余里,田无灌溉,乡人病之,乃为埭”。
白沙陡门、东山陡门、石马陵门:俱在乐清县二十八都。北宋治平间邑令焦乾之创筑。
昭仁埭:在瑞安县集善乡,北宋元丰间筑,崇宁间增修。后为闸。
桐浦埭:在瑞安县集善乡,通云峰、外桐、圆屿、丁岙、西岙等处山源二百余派,溉三都田。宋元丰年间兴建。
湖北埭:在瑞安县芳山乡,建炎三年王汝晖买地开凿。
济头埭:在瑞安县来暮乡,宋宣和年间建。建炎初年重修。
苏埭:在瑞安县广化乡,宋建炎年间建。
石冈陡门:在瑞安县韩田、帆游、崇泰、清泉三乡,引山溪水流,为支河八十四,“咸趋石冈,溉田二千余顷”。宋元丰年间县令朱素重筑。
半浦陡门:在瑞安县集善乡,宋淳熙年间建。
桐浦陡门:在瑞安县集善乡,宋元丰间建。蓄水溉三都田。崇宁年间重修。
塔山陡门:在瑞安县集善乡,宋大中祥符年间建造。元丰元年里人何成泽重修。
南口陡门:在瑞安县广化乡,北宋宣和五年建。明弘治年间重修。[569]
胡公堤:在遂昌县南五十步,今名大堤。宋元祐年间龙图阁大学士张根兴建。
云水渠:在龙泉县北应奎坊,北宋靖康年间,知县姚□凿为水渠,引蒋溪堰直下之水,灌溉农田数十顷,“分蒋溪以下之水,凿为渠,以播北流转月泓畋,溉田数十顷”[570]。
蒋溪堰:在龙泉县西五里万寿宫东,宋靖康初知县姚□兴建。[571]
南宋时期
化湾陡门闸:在杭州崇化七都一图,北接上墟塘,为苕溪下流。宋淳熙六年建。
宦河塘:在杭州北新桥之北,接连运河大塘,长三十六里。宋淳祐七年安抚赵与踌修筑。
永和塘:在杭州永和乡,当仁和、海宁二县之间,宋绍定年间邑士范武捐财建造。
隽堰西笕、李王塘笕、金家堰笕、石目铺笕、白洋笕、冯家笕(俱在运河官塘一带)、曹家渠河底石笕(在临平镇西茅桥,甃石于运河之下,以泄曹家渠之水,暗注于下河):始建年代不详,宋元年间多次修缮。
淡塘:在海宁县西北二百步,宋嘉定年间兴建。[572]
庄婆堰:在海宁县西北三十里,南宋时已存在。《咸淳临安志》:“庄婆堰,在(盐官县)县西北三十里”[573]。元至大年间新建石桥,以通行人:“元至大二年建石桥于上,长四十丈,其堰开而不闭,以通苕溪水。”[574]雍正《浙江通志》:“其堰开而不闭,以通太湖之水,大利于民。”此后多有兴废,至正初,“庸田司复置堰,设车注之具。至正六年以不便民,复开后改为桥”[575]。
二十五里塘:在海宁县西北长二十五里,由海宁县到达长安镇。宋绍熙九年令陈恕募民筑岸,广三丈,高三尺,甃以石人,号甘棠堤。二十五里塘河,淳熙二年疏浚。
龙光斗门:在余杭县北隅,宋绍兴三年余杭县丞章籍建。[576]
乌狗塘:在富阳县县北十五里临湖村,又名无垢塘。宋代已经存在,《咸淳临安志》记载:“乌狗塘在张明府君庙前,长七百二十丈,溉田一千二百顷。”[577]明嘉靖六年重修,“里民何氏捐田一亩,塘二口,银三十两,重修堰澳,灌田二千七百余亩”[578]。
海盐塘河:在嘉兴县西南,自天宁寺达嘉兴府城。宋淳熙九年守臣赵善悉重浚。
乌坵塘河:在嘉兴县西三里,宋淳熙九年守臣赵善悉重浚。
陶泾塘河:在嘉兴县北一里,至平湖一十二里。宋淳熙九年守臣赵善悉重浚。
大王堰、板层堰、黄泥堰、小华家堰、西吴市堰、东吴市堰、铁城堰、徐泾堰、董泾堰、嵩峰堰、谈家堰、棠成堰(以上俱在海盐县长水乡)、孙家堰、沈家堰、六里堰、北横泾堰、彭村湖堰、八□港堰、马家堰、胜家庙堰、倪家堰、庞家堰、杨家堰、卫家堰、三里堰、汤冯堰(以上俱在德政乡):北宋嘉祐元年县令李维几兴建乡底堰三十余所。南宋淳熙九年守臣赵善悉兴修水利,增筑乡底堰八十一所。[579]
永安湖:在海盐县澉浦镇西六里,周围一十二里,深一丈五尺。中有长堤,分为二湖,灌溉周围农田,“灌田甚美,租亦倍入”[580]。宋代时已经存在,宋《澉水志》记载:“永安湖在镇西南五里,周围一十二里”,这里原来是农田,后因经常受水旱之灾,因此开田为湖,储蓄水源,以资灌溉,“元以民田为湖,储水灌溉,均其税于湖侧田。上税虽重,而田少旱”[581]。《浙江通志》也说:“此本是田,后浚为湖,潴水以资灌溉,置闸蓄泄,雨久弥漫,则东入于海。”湖的周围皆山,风景佳胜,有小西湖的美誉:“四围皆山,中间小堤,春时游人竞渡行乐。号为小西湖。”[582]此后多有兴废,“元时为豪有力者决坏,民以失业。寓公安抚使王济始奏,复之”。“明正统十年,县丞龚潮请旨重浚。”[583]
后溪:在湖州德清县,原武康县东北一里,即“县后之溪也”。南宋庆元年间,知县丁大声募民浚治,“自龙尾桥至狮子山,长一千二百丈,公私便之”。
新溪:在武康县县东三里,宋淳熙三年知县蔡霖以沙碛涨塞,自汊溪口废旧港、徙水道东北注五里合长安大溪,邑人便之,号蔡公溪。
吴塘:在安吉州北一里吴山下;横塘:横亘里溪之东与吴山相望;朱塘:在安吉州北一里;宋嘉定年间,陈季永率乡民建造三塘。[584]
江塘:在鄞县鄞塘乡二十八都,南宋郡守吴潜增筑。明隆庆年间县令督同水利官筑塘三千七百余丈,并新建堰堤三处:杨木堰、下堰、徐堰。又设碶闸,以时启开。
北渡堰:在鄞县西南三十五里,南宋郡守吴潜创建。明嘉靖年间复加修葺。
大石桥碶:在鄞县东一里,南宋淳祐年间郡守陈垲于桥下作平水石堰,而于浦口置闸、立桥,内可泄水,外可捍潮。
贝则碶:在鄞县东南三十里手界乡,南宋淳祐年间建。
练木碶:在鄞县南三十五里,南宋宝祐年间郡守吴潜建。
乌金碶:在鄞县西南三十八里,又名上水碶,宋嘉定年间建。
积渎碶:又名下水碶,在鄞县西南三十五里,宋嘉定七年提刑程覃建。
育王碶:在鄞县东南九十里,南宋宝庆年间育王寺所筑,元皇庆元年县尹王思义重修。
保丰碶:又名永丰碶,在鄞县北三里。宋淳祐年间郡守陈垲兴建,“建闸二座,立石柱三,造板桥于浦口,以便往来”。开庆元年郡守吴潜“于其右创为五柱四门,阔三丈六尺,深四丈余”。
萧皋碶:在鄞县东南十五里,《宝庆四明志》已有收录[585],明天顺五年郡守陆阜重修。
樟木碶:在鄞县南三十五里鄞塘乡,《宝庆四明志》已有收录[586],明天顺五年郡守陆阜修理。嘉靖间重修。
回沙闸:在鄞县西南五十里,南宋淳祐二年建。
管山河:在慈溪县东南五里,宋宝祐五年丞相吴潜“以钱市民田,垦河五里,长七百丈有奇,阔三丈六尺,深一丈六尺”,引渠水到茅针碶,灌溉农田,“鄞县、慈溪、定海皆得利”。
双河堰:在慈溪县西北七十里,里人曹阅于闸之左为双河堰,以便舟车。南宋开庆年间重修,“塞双河闸”。
梅林堰:在慈溪县东南三十八里,《宝庆四明志》已有收录[587],明万历五年重修。
麻车闸、在慈溪县西北十里,《宝庆四明志》已有收录[588],宋潘守仁建。久废。明正德二年乡士阮行恕复之。
李家碶:又名李溪碶闸,在慈溪县东三十五里,“潴文溪香山之水,以溉民田”。南宋绍兴四年,通判陈耆寿、邑簿胡大猷重修。宝祐五年、元大德四年重修。
黄泥埭碶:在慈溪县西北六十里,宋浙东提举季镛捐二千缗,“助民为之,涉岁弗绩”。南宋宝祐五年“判府吴潜委县丞罗公镇竟其事”。
砖桥闸、颜家闸、黄沙闸:俱在慈溪县东十里,宋隐士潘昌建。
彭山闸:在慈溪县西南五里,“水出群山间,迤而东来,抵彭山入于江。江滨有闸,潴水以备旱,霖涝则泄之”。南宋淳熙十三年邑簿赵汝积重修,“悉以石为之,复修斗门,通下流,贯邑中,因旧河而复之”,“舟楫通行,邑之下田,资以灌溉”。
东湫闸、西湫闸:俱在慈溪县西北十里,宋潘守仁建。
白洋西闸、杜湖东闸、杜湖西闸、杜湖西碶闸、古窑闸:俱在慈溪县西北六十里,南宋庆元间建。
茅洲闸:在慈溪县东南十五里,元至正元年“于旧闸东南三十余丈创置”。明天顺六年郡守陆阜重修。旧名茅针碶。“以蓄泄管山河之水,鄞、慈、镇三邑俱沾其利。”《宝庆四明志》已有收录,“茅针碶:一名茅洲,一名茅砧。在慈溪县德门乡,沾其利者凡鄞、慈、定三邑。水源有二,一自慈溪小江,一自余姚分水。先是,碶西五里外有赵氏地,横截其前,分水江之流不得通。宝佑五年,大使丞相吴公市其地,浚为管山河。于是西江二百余里之水悉汇于碶之上。碶旧有闸,启闭以时。闸废,更为堰。水源中隔,而水之利又不得达于碶之下。乡民列辞于郡亟,遣吏相度,遂于旧闸基之傍,别为新闸,凡阔三丈四尺,立五柱分四眼,眼阔七尺六寸。视旧增九尺。臂石二十层。凡费钱四万二千七百一十七贯,米二百一十三石。工始于八月二十七日,毕于十二月五日”[589]。元至正初重修,“于旧闸东南三十余丈改置,明初复故址”[590]。
莼湖:在奉化县东南五十里,南宋绍兴间建,积水溉田,灌溉周围农田八百余亩。
天宁塘:一作善塘,在奉化县,长汀塘对岸,南宋绍兴年间待制仇悆率乡民自岳林至金钟墩筑七百余丈。
沙堰:在奉化县东北一里,宋待制仇悆“因沙堰伐石为碶,沾利者二十七里”。
进林碶:在奉化县东北长寿、金溪两乡,灌溉民田数千顷,南宋绍兴十三年重修。
考到碶:在奉化县东三十二都,南宋时已存在,《宝庆四明志》:“考到碶,(奉化)县东二十里”[591]。元知州马称德重修。
资国堰:又称资国碶,在奉化县南五里,南宋时已存在,《宝庆四明志》:“资国碶,(奉化)县南五里”[592]。元至治元年知州马称德“新其碶闸,置堰,以遏其冲,民田沾溉者三万八千余亩”。
湖芝碶:在奉化县东二十里,南宋时已存在,《宝庆四明志》:“湖芝碶,(奉化)县东二十里”[593]。元知州马称德修。明主簿罗良侪复筑。
西河:在镇海县西北四十里,南宋德祐元年提督齐黄震浚治。
颜公渠:在镇海县。自镇海西市抵鄞县桃花渡,绵亘六十里。宋淳祐六年郡守颜颐仲“访故道而疏浚之”。
主簿河:在象山县东南十里。南宋隆兴三年主簿赵彦逾疏浚。
秀才碶、会源碶:均在象山县南十五里,宋嘉定十二年令赵善朁建。
张家闸:在定海南城内,宋居民张氏“引东北上流以资灌溉”。[594]
西小江塘:在绍兴府城西北三十里,南宋嘉定年间太守赵彦倓建。
曹娥坝:在会稽县东南七十二里,“宋曾亮宰邑时所置”。
县湖:在诸暨县城内,又名学湖。南宋淳熙年间知县何乔重浚,建二闸。
家公堤:在诸暨县长官桥边,南宋县令家坤翁建。
西溪湖:在上虞县西南三里,周围七里,灌溉农田二百顷。南宋县令戴延兴创建。(www.xing528.com)
通明堰:在上虞县东十里,嘉泰《会稽志》有载[595]。
通明坝:在上虞县东三里二都,南宋嘉泰元年建。
清水闸:在上虞县二十二都,南宋嘉泰元年县尉钱绩修建。
孟宅闸:在上虞县东二十二都,宋嘉泰初县尉钱绩修。后府史王永重修,“以旧闸小窄,不足防水,就故址更加深广”。
四水闸:在上虞县东南二十二都,南宋县令袁君儒建。
东堤:在新昌县。绵亘三里,以捍溪涝,南宋绍兴年间知县林安宅所筑。宝历间知县赵时佺、咸淳间知县吴均佐重修。[596]
百步溪:在临海县西北六十里,“前后二滩,石险湍激,俗号大小恶溪,舟者病之”。南宋淳熙年间,县令陈居安命工“淬凿岩石,畅通河道”。
新河:在黄岩县北五里,南宋开禧二年里人杜思齐开凿。
鲍步闸、长浦闸:均在黄岩县五十四都,南宋时期朱熹“议建”。
蛟龙闸:在黄岩县六十三都,南宋朱朱熹“议建”。
陡门闸:在黄岩县六十三都,南宋朱朱熹“议建”。
中闸:在太平县(温岭)繁昌乡十一都,即迂浦闸,南宋朱熹兴建。
西屿闸:在太平县(温岭)繁昌乡十都,南宋淳熙中知县李公钥创建。
沙埭上下闸:在太平县太平乡,南宋端平间林乔年建。[597]
熟溪堤:在武义县南,南宋乾道三年县令周必达创建,因名周公堤。元至正年间县尹许广大“迭石为防,又名许公堤”。
南湖堰:在武义县南五里,南宋绍兴年间杨俊卿创建。[598]
杨公河:即徙州府城壕水也,南宋乾道初,太守何俌疏浚内外城壕,河面开阔处,多种菱角,故名菱塘,风景佳胜:“郡城东隅今即杨公河,旧志:塘阔近百亩,中有长堤,亘数十步,环池岛屿萦纡,竹树茂密”。明代时郡守沈杰“大加疏浚”。
黄陵堰:在衢州府西安县十一都,与石室堰相邻,“其始建无考,疑亦宋时与石室同廷者”。[599]
温州府城内河:由会昌湖入永宁门,汇为雁池、城西河、放生池,此三处潴水最宽,府城四面有濠,濠上下岸各有街,彼时一渠两街,河边并无民居,宋绍兴间居民侵塞,舟楫难通,火患罔备,“淳熙四年户部尚书韩公来守,募民举环城之河,取泥出甓,两岸成丘,州人刻石记之”。
南塘:在温州府城大南门外,路通瑞安。南宋淳熙十四年郡守沈枢建。
陸家南埭:在永嘉县六都下村三埭,宋乾道年间建。
西平埭:在永嘉县茅竹山西侧,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建。明嘉靖三十三年重修。
山前陡门:在永嘉县黄土山前,南宋绍兴年间郡守赵不隼筑。
刘公塘:在乐清县西迎恩门外,至馆头五十里。南宋绍兴初,“邑令刘默始役西乡民修筑”。
屿北大埭:在乐清县南五里,南宋嘉定年间,县令曹能“用石筑之”。
胡埭、章岙墚:俱在乐清县西二十里,宋淳熙间县令袁采创筑。
黄华东大埭、西大埭:俱在乐清县七都,南宋淳熙间县令袁采增筑,外作护埭,下为暗沟。又作小陡门二间。
曹田埭、项浦埭:俱在乐清县七都,“历宋元明,常加修筑”。
程头埭:在瑞安海口,地形独高,宋乾道年间“水坏河决,起三乡人夫筑之,埭始固”。
次渎埭:在瑞安。旧在次渎河口,宋乾道年间毁坏,移入襄河。
岑崎墚:在瑞安县帆游乡,南宋淳熙年间建,“双穗场盐亭户筑小埭,下为盐亭坛。又于埭旁凿河,通运薪卤”。
鱼渎角埭:在瑞安县帆游乡,初建在鱼潭,宋乾道年间移筑帆游河口。
陈岙墚、场下埭、坑口埭、石口墚、徐村埭:均在瑞安县五都,六埭相连。宋乾道年间海溢淤塞,“提举宋藻相视沿江水利,遂命淘土于埭上,筑成塘路,然皆硬埭,仰石冈陡门泄水”。
横河埭:在瑞安县南社乡,“其河南通平阳万全乡,东连砂塘陡门,脉络绵远,因枕大江,以埭限之”。南宋乾道年间“墚坏田没”,重修修筑,“外筑塘捍潮,内塞河以副之。自是埭址坚固”。
宋家墚、侯家埭:均在瑞安县南社乡,南宋乾道年间重筑。
陈家埭:在瑞安县南社乡,南宋乾道年间重筑。
径浦埭:在瑞安县涨西乡。南宋淳熙九年“乡民筑埭捍潮”。
高秋埭、车水墚、陈云埭、学士墚、白眼埭、前河墚、孙家埭、咸草埭、廿五箩埭、项公埭、洲川埭:俱在瑞安县涨西乡,“墚当中流”,宋绍兴年间冲坏,“复筑埭之左右,并河东西,居民环列,每岁增修”。
独木埭、小蒲埭:俱在瑞安县涨西乡,南宋绍兴年间潮水冲坏,移上筑之。
石桥埭、石桥上埭、棠梨埭:俱在瑞安县涨西乡,宋绍兴年间冲圮,“乡民就浦下筑此埭,复筑护墚”。
芦浦大埭:在瑞安县集善乡,南宋淳熙年间建。
大坑埭:在瑞安县大坑村,有小河通霞涂浦,“潮每害稼”,宋乾道年间筑墚。
外吉埭、魏岙埭:均在瑞安县来暮乡,筑埭以储蓄溪水,“沿山溪流率注于浦,乡人于要处绝流筑此埭”。宋绍兴年间大水冲坏,乾道年间“有司令上户筑之”。
龙兴埭、思济埭、绿屿墚、浦西埭:俱在瑞安县来暮乡,“蓄众山之水,溉三十九、四十五都之田”。南宋嘉定年间创建。
徐洋埭(又名车水埭)、河村埭:均在瑞安县来暮乡,有小河通江,宋乾道年间在江河交接处筑埭。
杨家埭:又名许岙埭,在瑞安县来暮乡,南宋绍兴年间建。
石桥墚:在瑞安县广化乡。南宋绍兴二年建,“每岁增修”。
月井陡门:在瑞安县龙山下,南宋绍兴年间县令吕鄞疏浚。清顺治十一年重建闸门,以障咸水。
半浦陡门:在瑞安县集善乡,南宋淳熙乙未建。
唐枋陡门:在瑞安县集善乡,南宋乾道丙戌重修。
塘东陡门:又名登场陡门,在瑞安县来暮乡,南宋嘉定年间建。
坡南塘:在平阳县。自县南夹屿桥西至前仓、南至江口各二十五里,旧为土塘,“遇涝即圮”。南宋嘉泰元年郑亷仲以石砌南塘。淳祐七年砌西塘。元大德八年滕天骥重修,年久圮坏。明万历二十二年县令朱邦喜劝谕义民吕仲璞等重建完固。
阴均大埭:即舥艚埭,在平阳县二十一都金舟乡。南宋嘉定元年县令汪季良命居民林居雅于潭头海口筑土堰于阴均山麓,灌溉九都、十都、十一、十四、十五、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都农田,“俱赖蓄水灌溉”。
沙塘陡门:在六都,南宋绍兴三年太常博士吴藴古创筑,“费数十万,为屋七间,用巨木交错,坚若重屋。虚其中三间,之上增置闸”。
江口陡门:在平阳县九都,南宋端平年间县令林宜孙创筑。
石竞陡门:在平阳县亲仁乡,里人陈骥筑。南宋嘉定年间被废,后重筑。
楼石陡门:在平阳县亲仁乡,南宋乾道南京“乡民筑埭,为水所坏”。“开禧间陈伯恭修筑。”
林头陡门、乌屿陡门:俱在平阳县二十一都,南宋乾道四年建。[600]
湖边小闸:原砌石为塘。南宋景定年间改建。[601]
处州城内二渠:在丽水府城,南宋时太守赵善坚疏凿。
洪塘:在丽水县西五十里,南宋开禧年间郡人何澹开凿。
应星闸:在应星桥下,宋郡守赵善坚引丽阳溪水导之入城。明嘉靖乙巳知府李冕复浚浄池以潴水。由池分为二派,其一自通惠门入清香桥,为城中水;其一自西南流绕城中,由桥下出城,与大溪会合。桥之南建闸,“旱则蓄,涝则泄”,“居民利赖”。[602]
元代的水利建设
到了元代,朝廷对农田水利之事并不重视,这时期的两浙水利建设进入低谷,见于史书记载的水利项目也数量偏少,即使是处在会城杭州的西湖,也少有疏浚记载,以致当时的西湖“葑草蔓合”,淤塞严重,荒凉一片。成化《杭州府志》:“元时不事浚湖,沿边泥淤之处,没为茭田。荷荡属于豪民,湖西一带葑草蔓合,侵塞湖面,如野陂然。”[603]当时多沿用前朝的水利设施,用以储水、灌溉,而本朝兴建的项目明显偏少,前与南宋、后与明朝相比,形成很大反差。其中,也有一些地方官员,热心农稼,重视兴修水利,对各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其中当以延祐年间任奉化州知州的马称德最为突出。其在知州任上,兴建修建了一批水利项目,如疏浚奉化州新河:“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开浚,自市河达于北渡车耆等处,相悬六十里,立堰埭三处,潴水灌田数十万亩,又通舟楫,以便商贾往来。”又主持兴建修建了一批水利设施,其新建的水利项目有戚家堰、和尚堰、横溪堰、孟婆堰、宣家堰、黄埭堰、归家堰、资国碶、考到碶、湖芝碶等,修建改建的项目有斗门堰、资国堰、广平堰、郑家堰等,其中也不乏较有规模的项目,如戚家堰,在奉化县东南十里,“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置,高三尺,石砌三层,横长三十丈,阔六尺。两旁用木桩,石条甃砌于堰之上。畔开河一条,阔一丈五尺,长四十丈,深六尺。凡遇水涝,于堰上流溢;水泄,流入堰河”。又如斗门堰“灌田数千亩”;资国堰“沾溉者三万八千余亩”;横溪堰、孟婆堰、宣家堰“各溉田三千余亩”;黄埭堰“溉金溪乡田三千余亩”;归家堰“溉田三千余亩”;等等。这些堰闸灌溉面积都不小,工程量也很大,包括堰闸、灌溉河道等,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工程,每一个堰闸工程的兴建涉及方方面面,在其不长的任期内完成数量众多的水利工程,显然是一个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所谓“知之易,行之难”是也。翁元臣在《重修进林碶记》中说:“距州治可一舍,有进林碶,水源南出连山镇亭北,至定海县入于海,东接鄞之茅山鄞塘,西入鄞县小溪大江,因三方潮汛所汇之地,立碶闸,通潮,入沟渠河港有百余里,灌奉化、长寿、金溪三乡,旁及鄞田数千顷。广平马侯来守是州,先将本渠前后碶闸稍有壅塞者疏之,接山溪,通江海,乃注意此碶,命作坝以断江潮之来,旁疏水源入江,碶横亘五丈二尺,甃堤,以直其两旁。”[604]可见规划建设一个水利项目,涉及方面很多。马称德在其不长的任期内,修建兴建了如此多的水利项目,实属不易。
元代兴建的水利项目有:
长安新堰:在海宁县长安镇,长安是当时运河与陆道交通的要点,“舟车往来南北冲要之地”,官使、民商都在这里交汇,容易造成堵塞,“上下船官使不便,而商民之舟多留者”。元至正七年,松江府上海县民韩日升、李克复“捐财买地置堰”,在原来的旧堰西面新设堰坝,用以交通来往舟船,“州判官吕呼图克岱尔董役,有成”;并在堰旁购田“三亩拓之,由是堰益增广,至今两为民便”。[605]
五绪泾堰:在慈溪县东北六十里,旧名新界堰。元至正间县尹陈文昭重修。
詹家闸:在慈溪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名詹家堰。元至正二十六年改为闸,“潴水灌德门乡田一万五千亩”。
斗门堰:在奉化县北一都,旧为闸,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改筑为堰,灌田数千亩”。
新河:在奉化县东南五里,“市旧有河,上通资国堰,下接郑家窨,沙莽湮塞”。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重修开浚,“自市河达于北渡、车耆等处,相悬六十里,立堰墚三处,潴水灌田数十万亩。又通舟楫,以便商贾往来”。
广平堰:在奉化县北十里,旧有闸。元延祐庚申知州马称德开浚新河时,“易闸为堰”。
郑家堰:在奉化县北十里,旧名郑家窨。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改筑为堰。
松洋堰:在奉化县南十八里,元至正十三年知州李枢兴建。
戚家堰:在奉化县东南十里,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兴建,“高三尺,石砌三层,横长三十丈,阔六尺。两旁用木桩石条甃砌于堰之上。畔开河一条,阔一丈五尺,长四十丈,深六尺。凡遇水涝,于堰上流溢。水泄,流入堰河”。
和尚堰:在奉化县东南十里,元延祐七年知州马称德建。
双溪堰:在奉化县南十五都,元至正二十三年知州李枢重修。
名山堰:在奉化县西南四十里,元至元间建。明洪武九年县丞乔鉴重修。
横溪堰(在奉化县东北三十一都)、孟婆堰(在奉化县北三十六都)、宣家堰(在奉化县北三十五都):以上三堰均元知州马称德建,“各溉田三千余亩”。
黄埭堰:在奉化县东北三十一都,元知州马称德修,“溉金溪乡田三千余亩”。
归家堰:在奉化县北三十六都,元知州马称德修,溉田三千余亩。
股堰:在萧山县西十里,元至正间邑人杨伯远兴建。“堰辄溃,其妻王氏割股投江,遂沙涨而堰成。”
下西江:在诸暨县。从南浣江分流七十余里,与东江合,元天历年间,州同知阿尔斯兰迪延开浚,俗称新江。
梁湖坝:在上虞县十都曹娥江东岸,“风涛冲激,迁徙不常”。元至元年间,邑簿马合麻重建,迁址于曹娥驿西。明洪武初“设官掌之”,嘉靖年间江潮西徙,县令郑芸浚为河,“移坝江边,以通舟楫”。
孔泾闸:在上虞县十都,即孔堰闸,元至正庚子“改堰为之”。[606]
江堤:在台州府城外,元至正九年重修。
西城闸:在黄岩县二十一都,元大德中知州韩国宝建。
车路闸:在温岭县太平乡五都,元至正间建。
九眼陡门、六眼陡门:俱在温岭县西山门乡,元至正间筑。
南溪堰:在东阳县西南二十二里,旧有堰。元至元间邑绅蒋君修。泰定初蒋若晦重修。至正十三年蒋显仁又修。
蜀墅塘:在义乌县二十五都,“邑之巨浸也”。据嘉庆《义乌县志》,蜀墅塘“周围凡三千六百步”,“溉田三万余亩,泽被十余里”,主要由隄坝、闸门、灌溉渠等组成,“堤之中刳木为三窦,以泄水”,堤坝两端设有闸门,“春水涨溢,须大开两旁闸门泄之”[607]。创建于南宋淳熙十一年。元至正四年重修,“朱丹溪倡修之,民获全济”[608]。
马仪新墅堰:在遂安县西南十里,原来有二堰,元至治年间,县尹梁居善“始合为一”。明嘉靖己亥被大水冲坏,“节推陆愚重筑邑人陆应龙记”。不久又损坏,“知县马呈鼎重筑邑人毛一公记”。
马公堤:在寿昌县西门外宋公桥下,元县尹马势荣所筑。“明嘉靖中李令增高广之,又为李公堤。”清顺治年间重修。[609]
东西两渠:在乐清县城内,“东西凿峡,以通两溪”,旱则蓄,涝则泄。元末方国珍辖下官吏刘敬存为乐清知县,“浚治深广,于是两渠复通”,并“又浚东小河至白沙,以泄溪流,舟楫可通,田得灌溉,民甚便之”。
苍山陡门:在瑞安县集善乡,元泰定年间,里人谢觉行“倩工倚山凿岩造之”。
昭仁陡门:在瑞安县集善乡,元至大四年里人张声之建。[610]
水障:在丽水府城,元皇庆壬子修筑,“用石砻甃坚固,以障上流东冲,郡城赖之”。
白龙堰:在丽水县南五里,元末里人周汉杰“悉力鸠工而成”。明万历十六年,知县廖性之主持重修,“请公帑凿石筑砌”。
金梁堰:在丽水县西二十里十五都,元达噜噶齐迈珠建。[6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