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堰在衢州府西安县十一都,是衢州府城主要的水利设施,“宋南渡时创为此堰,县丞张应麟董其事”[524]。“溉田二十万亩,为县境水利第一。”[525]石室堰建造之初,工程遇到困难,“三年工不就”,后遇山洪暴发,杂物阻塞江道,由此获得启发,“虽马自沉中流以死,自后,堰址始定”。此堰筑城以后,除了灌溉农田,还为府城居民供应清洁水源,“水不独为田畴灌溉之利,七十二沟之水汇于城南,而为城东南之大濠,复引濠入城,而为内河,盖一邑根本之关系”[526]。王玑在《开杨公河记》中记述了石室堰渠水进入城壕的路径:
吾衢当浙上游,郡治据其冈南,迎石室堰之水。其水发源括苍,经流至烂柯山下,昔贤堰其水入沟,曰石室堰。分道灌注民田,至城南,逾魁星闸入濠,回遶城东,南北为池,与西溪之水四面交抱,共成城郭沟池之固。[527]
石室堰堰渠还曾作为运输通道,“堰中留一小口,既可以杀水势,亦可以放小簰……一切商贸,俱由堰沟至郡城南门盘坝入江,商民两便”[528]。
大约在堰事筑成的同时,县丞张应麟就订立了相关管理规定,如设立有堰长,负责堰渠的日常管理,并由堰夫从事堰渠的修缮维护,等等。康熙《衢州府志》:“如筑堰,则每年照水利册,挨甲签田多者为堰长,堰夫则编定十六都,后遣童村居民,此从前成例。”相关堰规到了康熙年间又做了规定:“康熙四十七年,又经督院梁批定在案,无复可更变,以挠成宪矣。”康熙《衢州府志》并说:“第堰长最忌包充签点,必于正身,始无草率搭应,砌筑不厚、荆簟不加之弊。况包充之人,志在获利,即如遵禁,四月封堰,此时或霪雨水涨,田不需水,堰且没入水中,何从修筑”;“不特修筑事宜区划宜详,而堰上阻放木簰,与商人违禁越堰,皆宜相时立法。”[529](www.xing528.com)
石室堰筑成以后,历代多加修筑。明弘治年间,衢州知府沈杰曾对堰渠做了修缮,疏浚堰渠,引水入城,“浚河,引石室堰水入濠”,“有利於民”[530]。隆庆年间,衢州知府韩邦宪又作修缮[531]。清康熙三十六年,知县陈鹏年修缮堰渠,并新定堰规:“照现在承水田亩,编为十甲,轮充堰长,每年自六月初一日封坝,禁止私放竹木,以防泄水,至八月初一日开堰。”[532]
康熙《衢州府志》:“衢州山高而水驶,故堰坝陂塘之筑,视他郡为尤急。而石室堰其最大者也。”此堰也是衢州地区较早的大型水利设施,对当地民生、经济影响颇大,“往,堰未筑时,县佐张公勤于其事,堰遂以成。至今百姓世赖焉”[533]。因此,历来被称为衢州“水利第一”[5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