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塘在平阳县东北。“自县北至瑞安飞云渡三十五里”,塘内原来为海湾,“世相传为海涨之地”[515],后沿飞云江筑堤,形成平畴,万历《温州府志》载:“万全乡,负县郭,古为海,后筑塘为田。”[516]原来的土塘始筑年代较早,“旧破河为土塘,岁久颓圮”。有规模的兴建大约开始于宋代,“宋绍兴中,里人徐几为倡,铺石其上,功未成而□”[517]。乾道二年“海溢塘坏”,朝廷派员“临视,塘内徙数百步”,“始用刚土杂石子筑之”[518],但这次工程范围不大,“未大修筑也”[519]。此后,由官员捐资倡议、民间集资,对堤塘做了彻底改造,“淳熙间左司议蔡必胜以石更造,费二十余万缗,因即鸣山保安院为修塘司,出纳有籍”[520]。此次修缮较绍兴年间更进一步,原来是“铺石其上”,此次是“以石更造”,改土筑为石砌了。当时除了左司议蔡必胜等出资“二十余万缗”,还要求塘内税户都来出资出力,“乃约里居税户随其厚薄,分力办事”。还专门成立了修缮、维护堤塘的机构“修塘司”,以保障堤塘的日常维护与不时修建。大约此次改造修缮基本奠定了万全塘的整体框架。
元明时期,万全塘曾被大规模拆除,嘉靖年间又整体修复。“元初修塘司没入官塘,遂阙陷。大德九年,滕天骥督民修完”。元末时因为战乱,拆塘石而建县城,由此遭到严重破坏;明初因为沿海筑城,海塘石材再度成为被拆对象:“元末县筑城,塘石拆毁”;“洪武八年增筑平阳城,塘石尽毁”。“弘治巳酉(二年)王令博图复阙旧,功未成而去。(弘治)十三年壬戍,何节推鼎修筑完固。”[521]“正德间,大理寺正周敦摄县事,议筑石堤未果。”“嘉靖二年,知县叶逢阳、县丞唐祐砌石为之,高寻有四尺,广倍之而有余,长一万二千余尺。”[522]这次的工程非常彻底,“仿浙江钱塘制”,工程费用、工程材料所费不少,“费巨用宏”。虽然如此,知县叶逢阳、县丞唐祐仍旧以保障质量为前提,“以为不若是,无以善后贻永”,费用不足,则“萃缗于亩”。于是“规货食,计匠佣,揣遐迩,董事期。萃缗于亩,剜石于山,鸠工于良,责成于水利所及之乡”。堤塘建筑“仿浙江钱塘制”,采用上下错缝砌法,以图牢固:“每地丈法,用长条石九十以为之经,短条石六十为之纬,纵横积叠,上下参错。复以乱石杂土傅其里,以为贴帮。”[523]除了砌作石塘,此次工程还兼顾塘河疏浚,以便雨季时排涝,“又率民馀力,疏通陡门陂浦,以备暴涝”。邑人蔡芳并为之撰有碑记《平阳万全海堤记》。(www.xing528.com)
万全塘的建造,对于濒海平原的形成主要不可小视。以前的海湾滩地,由此逐渐成为粮仓,“向为斥卤者,兹皆为沃壤”,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