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盐县北四十里,由闸门、闸堤等组成,“闸口阔一丈二尺,两堍各高一丈六尺五寸”。两翼闸堤很长,被称为横塘,《至元嘉禾志》记载:“横塘在县北四十里,考证即常丰闸,北通南湖浒。”[474]
常丰闸最初建于北宋嘉祐元年,县令李维几植木为闸,并“置乡底堰三十余所”。元祐四年何执中为县令,将常丰闸由木质闸门“易以石”。淳熙十五年县令李直养盖闸屋、易闸板,“自是农被闸堰之利,频岁得稔”。常丰闸在南宋时颇受重视,当时朝廷曾下文对其进行修缮,《宋史》记载:“淳熙九年,又命守臣赵善悉发一万工,修治海盐县常丰闸及八十一堰坝,务令高牢,以固护水势,遇旱可以潴积。”[475]
李维几“置乡底堰三十余所”、赵善悉修建的八十一堰,后代多有兴废,《至元嘉禾志》记载有八十一堰之名:
张泥庵、新朱泾、钱泾堰、周大堰、许家堰、徐泾堰、落汇堰、朱庄堰
右隶开济乡
干泾堰、钱家堰、丁汇堰、朱泾堰、练浦堰、淘泾堰、白塔堰、孔家堰
右隶永宁乡
徐泾堰、铁城堰、黄泥堰、高峯堰、大王堰、小华家堰、大华家堰、东吴市堰、西吴市堰
右隶长水乡
北横泾堰、彭村湖堰、楞巷堰、马家堰、滕家庙堰、倪家堰、龎家堰、杨家堰、卫港堰、六里堰、三里堰、孙家堰、汤家堰
右隶德政乡
十八里堰、白马堰、李家堰、孙堰、沈驼堰、孙三堰、马廏堰
右隶武原乡(www.xing528.com)
土山堰、小山泾堰、钟矾堰、湖口堰、小黄泥堰、代埄堰、清水墓堰、李塔堰、沈墓堰、东裴塔堰、西裴塔堰、立沈堰、马垜堰、杨渎堰、东闸堰、墓埄堰
右隶齐景乡
西闸堰、祗园堰、俞家堰、大芒塘堰、麦塔堰、西黄泥堰、朱洞堰、杨荡堰、俞家堰、夏角堰、姚星堰、翁庄堰、沈福庄堰、志公堰、大孙堰
右隶华亭乡
戴堰、冯奥堰、钱家堰、许洞堰、月河堰
右隶大易乡[476]
到了明清,其中的一些堰堤已被废止,雍正《浙江通志》记载的堰堤名称已不足三十处:
大王堰、板层堰、黄泥堰、小华家堰、西吴市堰、东吴市堰、铁城堰、徐泾堰、董泾堰、嵩峰堰、谈家堰、棠成堰(以上俱在海盐县长水乡);
孙家堰、沈家堰、六里堰、北横泾堰、彭村湖堰、八□港堰、马家堰、胜家庙堰、倪家堰、庞家堰、杨家堰、卫家堰、三里堰、汤冯堰(以上俱在海盐县德政乡)。[477]
而常丰闸也在宋代时因为有妨碍船只通航而一度被拆除:“后以舟楫通行不便,闸竟废。”[478]
以常丰闸为代表的堰闸组群是当地的主要水利设施,对濒海平原的农田灌溉具有重要保障意义。堰闸的作用主要是储存水源,否则“水无所潴,一遇亢旱,动辄告灾”。《至元嘉禾志》:“海盐海奠其东,水无源流,独藉官塘一带以灌十乡之农田,十日不雨,车戽之声一动,则其涸可立而待。而又下通太湖、松江,水倾注而去,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是以堰闸之设,视他邑尤为急务。自宋嘉祐元年县令利瓦伊几植木为闸,及置乡底堰三十余所,后亦渐废。元祐四年河清源公执中为令,恐闸之木不可久,遂易以石。淳熙九年守臣赵善悉兴修水利,增筑乡底堰共八十一所,每岁二月筑堰,九月开通。淳熙十五年,县令李直养重盖闸屋,易闸板,自是农被闸堰之利,频岁得稔。后间废。”[479]《海盐县续图经》也说:“海盐据禾城之上游,环山滨海水无淳滀,惟藉官塘一带,以灌十乡之田。每十日不雨,车戽一动,则其水立涸,农田龟坼,是以堰闸之设,较他邑尤为急务。古人多置堰闸,以阻遏水势,每岁二月筑塞,九月始开,诚善政也。后人以舟楫阻滞,毁诸堰闸,以快目前之便,不知水无所潴,一遇亢旱,动辄告灾,此由堰闸之废弛故耳。”[480]
查光绪《海盐县志》其“堰闸”一栏已无常丰闸之名,可见常丰闸或旱已被废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