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烛溪湖:余姚县东北十八里的传说之湖

烛溪湖:余姚县东北十八里的传说之湖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烛溪湖在余姚县东北十八里,东西南三面距山,惟东北一面为湖塘。[192]烛溪湖的名称来源于一个传说:“旧经云:昔人迷失道,忽有二人执烛夹溪而行,因得路,故名烛溪。”[193]后代历经修浚,明代成化十三年,疏浚烛溪湖,并在湖中间筑堤,使湖面两分,称为“上原”“下原”:“於湖中筑塘,分湖为两,自梅懊湖航,渡西山,以东俱属上原,塘以西属下原。”司马堰,观坑堰:俱在丽水县岑溪东,南梁时詹司马所凿。

烛溪湖:余姚县东北十八里的传说之湖

烛溪湖在余姚县东北十八里,东西南三面距山,惟东北一面为湖塘。一名明塘湖,又名淡水海。湖的西南又有一湖相曲连,名梅岙湖,俗称西湖[192]烛溪湖的名称来源于一个传说:“旧经云:昔人迷失道,忽有二人执烛夹溪而行,因得路,故名烛溪。”初建年代不详,但似乎六朝初期此湖即已存在,“旧经云:昔有梅树,吴时采,为苏台梁。湖侧犹多梅木,俗传水底梅梁根也。今巨木湛卧湖心,虽旱不涸”。湖面宽阔,“周一百五十里,深二丈”。储水量大,用以灌溉周围农田,“溉田千余顷”。湖的东西两端各设立闸门,以调节水位,“东西各有石闸,其西闸中间易为土门,奔流湍激,旋即废”。南宋庆元五年,知县事施宿主持重修,恢复原来的石质闸门,并扩大闸门规模,使得水流更加通畅,利于灌溉需要:“庆元五年知县事施宿始复其旧,更凿山骨,辟令广,每放湖水,势不抳。人皆便之。”[193]

后代历经修浚,明代成化十三年,疏浚烛溪湖,并在湖中间筑堤,使湖面两分,称为“上原”“下原”:“於湖中筑塘,分湖为两,自梅懊湖航,渡西山,以东俱属上原,塘以西属下原。”嘉靖十四年又作重修。[194]

这时期的水利设施有:

古塘:在山阴县(今绍兴县)西南二十五里,晋太守谢輶筑。[195]

长林堰:在分水县(今桐庐分水镇)西,梁天监初任昉“镇本郡时,令筑坝堰以蓄水”[196]。(www.xing528.com)

古堰:一作三源圳,在东阳县永宁乡,长二里十三步。[197]相传刘宋时期骆将军开设。[198]

章田堰、神堂堰:在丽水县,与通济堰同时建造。

司马堰,观坑堰:俱在丽水县(今丽水莲都区)岑溪东,南梁时詹司马所凿。[199]

韦公堤:会昌湖,在永嘉县,唐会昌中郡守韦庸所浚,分为南湖、西湖,中有韦公堤。但弘治《温州府志》根据东晋谢灵运诗,认为会昌湖可能早在汉晋时期就已经存在,唐代仅仅只是重新疏浚而已:“是湖汉晋间已有,岁久吞食三溪急流壅塞,至唐,韦守特重凿而疏之耳。”[200]《读史方舆纪要》也持相同观点:“起于汉晋间,至唐会昌四年,太守韦庸重浚治之,因名。”[2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