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堰堰堤位于碧湖平原西南端、松荫溪入大溪(瓯江)汇合口的上游1.2公里处,堰堤上游集雨面积约2150平方公里,平均每天能将松荫溪拦入通济堰渠的水量约20万立方米,灌溉碧湖平原中部、南部约3万亩的农田。
通济堰创建于南朝萧梁年间。由詹、南二司马主持兴建,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据宋栝州太守关景晖元祐壬申(七年,1092年)所撰《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
去(丽水)县而西至五十里有堰,曰通济,障松阳遂昌两溪之水,引入圳渠,分为四十八派,析流畎浍,注溉民田二千顷。又以余水,潴而为湖,以备溪水之不至……梁有司马詹氏,始谋为堰,而请於朝,又遗司马南氏共治其事。是岁,溪水暴悍,功久不就。一日有老人指之曰,过溪遇异物,即营其地,果见白蛇自山南绝溪北,营之乃就。[147](www.xing528.com)
通济堰灌溉渠道自通济闸起,纵贯碧湖平原,至下圳村附近注入瓯江。干渠迂回长达22.5公里,大小渠道呈竹枝状分布,以概闸调节,分成四十八派,并据地势而分上、中、下三源,实现自流灌溉与提灌结合,受益面积达三万余亩。其渠道概闸的布置,历史上采用干渠由概闸调节控制水量,分凿出众多支支渠,配合湖塘储水,形成了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水利体系。通济堰堰渠上原来建有大小概闸72座,起引流、分流、调节水量等作用。主要概闸有所谓“六大概”之说,即开拓概、凤台南概、凤台北概、石剌概、城塘概、陈章塘概等,其他比较重要的概闸有河塘概、金丝概、西圳口概等。除此之外,通济堰还有众多湖塘,其作用是储蓄水流,所谓“以余水潴而为湖,以备溪水之不至”[148]。
通济堰水利工程建造时间早、体系完整、管理制度规范,是省内早期重要的大型水利典型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