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砂堰:汉卢文台所筑的三十六堰

白砂堰:汉卢文台所筑的三十六堰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砂堰,在金华白沙溪,原属汤溪县,“金华府汤溪县十都白砂”[98],由东汉辅国将军卢文台所筑。因此,白砂三十六堰的修筑,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大清一统志》“白砂堰,在汤溪县东三十里,相传汉卢文台所开,首衔辅仓,尾跨古城,共三十六堰,溉田千万顷”[103],则认为三十六堰是实有其数。《明一统志》“白砂溪,在汤溪县南三十里,由遂昌县流入永康溪中,多白砂,如霜雪”[109],白砂堰也因而得名。

白砂堰:汉卢文台所筑的三十六堰

白砂堰,在金华白沙溪,原属汤溪县,“金华府汤溪县十都白砂”[98],由东汉辅国将军卢文台所筑。原有三十六堰,是省内早期较有影响的水利工程,“灌溉金华、汤溪、兰溪三县田土,为利甚溥,农多赖之”[99]。当时的金衢地区,是浙江境内除了会稽、吴地以外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这里在西汉时已经设立了乌伤、太末县[100],同时期的台州、温州、丽水三地尚合属回浦县,可见当时的金衢地区已经是浙江境内相对有所开发的区域,人口相对集中,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具有对水利改造的动力。因此,白砂三十六堰的修筑,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据杜旟《白砂昭利庙记》记载,“白砂之堰三十有六,首衔辅仓,尾跨古城,蔓衍磅礴,其为田不知几千万亩”[101],可见白砂堰分布范围很广,从辅仓山开始,一直到金华古城,“蔓衍磅礴”。万历《金华府志》记载:“白砂堰,宽一丈二尺,长六十里,在十都”[102],可能是在绵延“六十里”的范围内,布置了数十个堰堤,形成一个多级的堰堤防洪、引水体系。所谓的“三十六”应该是一个约数,表示数量多,不一定实有三十六堰。《大清一统志》“白砂堰,在汤溪县东三十里,相传汉卢文台所开,首衔辅仓,尾跨古城,共三十六堰,溉田千万顷”[103],则认为三十六堰是实有其数。嘉靖《金华县志》也说:“汉辅国将军卢文台开堰三十六处”[104]。三十六堰分布在金华、汤溪两县,每处堰堤规模各不相同,位于金华的白砂堰,“长八十六丈,广四丈”;而位于汤溪的白砂堰,“宽一丈二尺”[105];但雍正《浙江通志》记载三十六堰分布在“县东二十里金革乡之十都、十一都、十四都,遂昌乡之十五都、十六都”[106],其中的第十九堰据说是最具规模,有六条分流渠,灌溉农田数量也最多:“其第十九堰,阔一百余丈,水分六带,灌田尤多,因名曰第一堰。”[107]白砂堰系统完整,由堰堤、分流渠、闸门等组成引水、送水、灌溉、调节水利等功能。堰堤结合堰渠,分流灌溉农田,并根据农田之多寡,制定堰渠之宽窄,“量田之多寡,定注之大小;视地之远近,制流之短长”;灌溉渠还结合湖塘闸门,调节水流,“堰各有潭,潭各筑塞。大抵俯仰诘曲,与溪为谋。其利则溥,其功诚难”[108]。这一系列水利灌溉系统虽然不能确定是否是当初卢将军兴建时即已经完成,可能也经过后代的逐渐完善。(www.xing528.com)

由于年代久远,建造白砂堰的卢文台,其生平情况并不充分,据杜旟《白砂昭利庙记》,白砂堰乃“白砂之灵贶侯实主之”,“侯姓卢氏,汉末讨赤眉有功,功尝显矣,而其详不可得闻也”;可见卢文台是西汉末年人,因为讨伐王莽后期的赤眉军而建立功勋,“功尝显矣”。但主要事迹、生平不见史书记载,“其详不可得闻也”。其最初兴建的白砂三十六堰却历经二千年后仍旧留存下来,“婺之南有山,名辅仓者,林麓葱蒨,水石洁清。侯垦田以居,号卢坂”,可能就在此时,卢将军开始兴修白砂三十六堰。《明一统志》“白砂溪,在汤溪县南三十里,由遂昌县流入永康溪中,多白砂,如霜雪”[109],白砂堰也因而得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